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学生受网络舆情影响的因果机制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舆情成为不可避免的话题,首先分析网络舆情的形成过程;其次以具体的网络信息传播渠道“微博”为例通过定性的方式对比分析不同时段大学生群体的反应以及相同时段不同年级的学生的反应;最后针对学生可能产生的反应行为提出两点应对网络舆情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受网络舆情;影响分析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03.066
  0 引言
  互联网将人类带入一个崭新的信息化时代,网络的兴起给全世界的人们带来了很多福祉,同样也造成了很多问题。网络舆情就是人们使用互联网过程中所形成的概念,它是以网络为载体,以事件为核心,广大网民情感、态度、意见、观点的表达、传播与互动,以及后续影响力的集合。简而言之,网络舆情就是网民在网络上针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和评论。由于中国的网民数量巨大,网民制造舆论的能力较强,同时这些网络舆情可能是积极的可能是消极的也可能具有多面性,通常这些网络舆情对意识形态、社会的公序良俗以及人的思想观、价值观具有引导的作用,所以正确应对网络舆情无论是对个人的身心健康发展还是对社会的稳定都是有积极作用的。而广大的中国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正处于人生发展阶段的重要时期,也是建立正确三观的关键时期,网络舆情中一些消极的信息很容易对大学生的思想观点造成普遍冲击,让辨识能力较差的学生们形成错误导向,在他们走向社会的时候这些错误的思想给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带来隐患。所以探究大学生受网络舆情影响的因果机制更有利于了解大学生在应对网络舆情时可能做出的反应,帮助大学生正确看待社会问题具有促进作用。
  1 网络舆情形成的影响因素和机制分析
  网络舆情是较多民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等表现的总和,且拥有形成速度快、表达快捷、信息多元的特点。常见的网络舆情表现和传播方式有多种包括微博、博客、论坛、新闻评论等,首先本章总结了可能影响网络舆情形成的因素;其次以微博为例对网络舆情的形成过程进行分析。
  1.1 影响网络舆情形成的因素
  由上述对网络舆情的基本介绍可知网络舆情形成的必要条件有以下三点:事件、网民、网络。显然这三点独立存在是不能形成网络舆情的,只有事件、网民和网络这三者有机的联系起来,形成相互作用关系才会生成网络舆情的萌芽并传播开来对社会造成巨大影响,这种有机的关系就是以事件为核心,以广大网民为主体,以网络为载体,网民利用网络发表和传播自己对事件的态度。所以,构成网络舆情的三大必要条件就是影响网络舆情形成的三大关键因素。
  首先是事件,影响力较大的热点话题类事件对网络舆情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每天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很多事件,事件一旦发生就会引起人们的关注,热点事件在发生的时候并不是热点,但是这类事件会瞬间在网络上快速传播,而在网络上传播的多自然会造成巨大的影响力。事件作为网络舆情形成的根基与核心本身就会让人们参与进来,所以事件本身所具有的属性(大小、好坏)就会从源头上对后续即将形成的网络舆情起到引导作用。其次是网民,网民作为网络舆情构成必要条件当中的主体,对络舆情形成的影响效果是最大的,只有网民积极的参与事件的讨论,不断的发表个人的观点和态度并传播开来才会让事件变得有影响力。故网民作为一个主观因素直接的影响网络舆情的形成,甚至会决定网络舆情的最终走向。最后是网络,在当今的数字化信息化时代,任何组织群体和个体都需要通过互联网与世界形成联系。由于网络舆情是针对在网络上的社会舆论的研究,所以互联网是网络舆情得以传播的唯一的必要载体,网络技术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可以迅速掌握新事件、新消息、新信息,网络舆情就会较快的形成。
  1.2 网络舆情形成机制分析
  以具体的网络信息传播渠道“微博”为例,首先要发生一个事情,因为网络舆情的核心就是事件,没有事件也就没有后续发生的社会舆论。事件发生时会有当事人和目击者,此时,当事人和目击者就符合网民的条件,或者说他们当中一定有网民,这满足了网络舆情形成三大必要条件中的第一条即网民参与。当事人和目击者会通过手机拍照、录视频等功能将事件记录下来,并把照片、视频发表到微博当中然后写下自己的态度和看法,由于微博作为国内的社交平台拥有巨大的用户,所以这个事件的信息通过网络迅速传播,这正满足了网络舆情形成的必要条件中的网络条件。用户通过微博的评论功能不断对事件进行评论,用户每转发一次相当于对事件信息的又一次传播,巨大数量的评论和传播次数代表着网民对事件的观点和态度,因此网民的舆论在互联网上形成了网络舆情。简言之,网络舆情的形成是事件、网民和网络的连锁反应。
  2 大学生对于网络舆情的反应
  网络舆情形成的三大必要条件即事件、网民、网络在不同时间段的情况是不同的,大学生对于网络舆情的反应也不同,考虑不同年代背景下大学生对网络舆情的反应,对不同年代的大学生反应行为作对比。由于本文用微博来做研究,要考虑到微博的产生时间是2009年,所以将2009年至2019年这十年每五年分为一个时间段,对两个时段的大学生的反应行为进行研究并做比较。另外,考虑相同时间段下,对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大学生的反应行为做研究,这里的受教育程度认为年级越高受教育程度越好,将所研究的大学生群体的年级定为大一到大四共四个年级,规定大一大二年级为低年级,大三大四年级为高年级,对低年级和高年级学生的反应行为进行分析。大学生作为网民其反应行为始终处于动态变化当中,由于反应行为很抽象难以量化的表达出来,故以定性的方式对大学生网络舆情反应进行研究。
  2.1 不同时段大学生群体的反应分析
  规定2009年至2014年为第一时段,2014至2019为第二时段。相比于第二时段,第一时段处于微博的产生与发展阶段,微博上的大学生用户比较少,同時互联网的发展没有第二时段完善,在事件发生时网络的传播能力较弱导致网络舆情的产生具有滞后性,产生的影响较小,因此大学生接受网络上的信息较慢,舆论对大学生的思想影响也较小,即使一些大学生没有较强的思辨能力,其思想健康状态不会存在巨大的波动。总体来看,大学生群体在第一时段的身心健康和思想健康保持一个平稳的状态,由于外力对他们的作用较弱,不论是积极的信息还是消极的态度都不足以对学生造成较大的刺激。   随着时间的延长,第二时段比第一时段的环境优越性大大增加,人们的生活条件变得更好,对精神方面有更多的追求,同时互联网发展的越来越好,微博中的大学生用户逐渐变为主力。在人们开始追求精神领域的满足时,人们会把舆论的高度上升到精神层面,这种快速传播的压倒性的观点和态度对尚未脱离校园环境的大学生的思想是一种冲击。网络舆情一旦形成,微博作为载体对其传播,在微博上巨大的转发量和评论从不同程度上引導大学生的判断,思辨能力差的学生就会有“跟风”的行为,长此以往,这部分思辨能力差的学生会产生扭曲的价值观,这不利于个人身心健康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思辨能力强的学生会对网络舆情进行思考和分析,这些学生会判断舆论当中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故在第二时段剧烈的网络舆情的冲击之下,大学生应对网络舆情呈现两极分化的状态,第二时段大学生对网络舆情反应的敏感度明显高于第一时段。
  2.2 相同时段不同年级的学生的反应分析
  由于第一时段的互联网技术没有第二时段发展的好,故以第二时段为时间背景对受教育程度不同的学生的反应做分析更有代表性。第二时段即2014年至2019 年,微博的用户量极大提升,其中的大学生用户远大于第一时段。将大学生分为低年级和高年级两个群体,相比于低年级的学生,高年级学生的受教育程度更好、阅历更广,可以从多个角度看待网络舆情,更能辩证的应对网络舆情产生的影响,所以高年级的学生更能从容的面对网络舆情,客观的审时度势,以积极的心态应对网络舆情。低年级的学生应对网络舆情造成的影响的稳定性较差,其思想观念很容易被网络上的观点所带走,甚至不能在漫无边界的网络舆情中找到本真的自我,产生消极的观念,这些悲观的心理状态很可能是大学生极端事件发生的隐患。
  3 大学生应对网络舆情措施
  大学生积极应对网络舆情的措施有两点:第一点是要增加大学生自身课外知识面的丰富度;第二点是增强独立思考的能力。网络舆情当中夹杂着不同网民的观点,其态度和角度也是多种多样的,在校大学生不仅要提升专业知识的学习,更要多了解一些国际时政、国家政策、人文社会等方面的内容,这对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有很大帮助。当网络舆情迎面而来,大学生利用自己所了解的知识,并结合当下发生的热点,多渠道、多角度的进行思考,避免人云亦云,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当然,大学生作为网民同样是网络舆情形成因素的一部分,大学生受网络舆情影响同时也引导着网络舆情,大学生要注意以合理合法的方式,引导正确的网络舆情并正面积极的应对舆论。
  4 结语
  本文以微博为产生和传播网络舆情的平台分析大学生受网络舆情影响的因果机制,用不同时间背景和不同的学生群体做对比研究分别发现网络舆情在互联网技术发达的时间段对大学生的冲击更大以及高年级的学生更容易适应网络舆情的影响。针对大学生应对网络舆情的反应提出两点建议,更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正确理解网络舆情并积极应对网络舆情。大学生应该好好把握大好青春时光,涉猎广泛,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避免在复杂网络社会的环境中人云亦云迷失自我。
  参考文献
  [1]艾新革.国内外舆情研究述略[J].广州大学图书馆学刊,2011,(9):140-142.
  [2]刘洋.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传播规律[J].图书情报工作网刊,2011,(12):54-59.
  [3]黎红友.高校网络舆情传播机制与引导策略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570):57-59.
  [4]张允峥,肖巍.自媒体时代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策略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8,(2):95-97.
  [5]杨柳君.新媒体时代应对网络舆情的有效策略研究[J].传播力研究,2018,(1):126-12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1118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