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三峡库区农业生态旅游经营管理模式选择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巴 芒

  摘要:本文从三峡库区农村实际出发,以保障农户利益为出发点,分析比较了三峡库区现存的几种农业生态旅游的经营管理模式。指出要保障农民的根本利益,构建和谐三峡库区,股份合作制是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间内三峡库区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最佳模式。
  关键词:三峡库区;农业生态旅游;经营管理模式
  
  农业生态旅游的经营管理模式随时间、地点、内容、经营主体的不同,可以采取不同的经营模式。截至2005年年底,库区农业人口1339万人,占库区总人口的90%以上,而库区农民年人均收入仅为2809元。发展农业生态旅游提高农民收入,既是移民的需要,又是三峡库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在农业生态旅游的经营管理模式上,一般是从经营内容上进行划分,但这种划分方式已越来越不适应研究的需要,因为它忽视了研究农业生态旅游中的一个深层次、关键的问题,即农民利益保障的问题,故此,笔者从保障农户利益为出发点,从经营管理中利益博弈的主体出发来对农业生态旅游进行分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
  
  一、从利益博弈的主体出发划分的三种模式及其弊端
  
  本文主要研究政府、农民户、外来经营者存在利益冲突的情况下当地农户的利益问题。目前库区农业生态旅游从利益博弈的主体来进行划分,可以分为地方政府主导型、乡村集体主导型、外来投资主导型三种模式。
  
  1.地方政府主导型的模式及其弊端
  这种模式中,主要的旅游资源的所有权归属于当地政府,政府的主要职责是:负责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基础设施的建设;负责对外宣传营销;制定、实施、监督或强制执行各种规章制度来对乡村旅游资源的使用进行集中控制,并协调旅游开发各方的利益。在这种经营模式之下,库区大多数农户由于缺乏管理所必需的知识与资金,故一般出租住房或者土地获取租金,经营管理者主要是外来承租者。这一模式短期效果显著,长远缺乏内生激励机制。这种模式中,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主要是通过约束来实现的,如通过罚款、补贴、行政管制避免乡村环境、文化和品牌被破坏性地使用;制定规章制度对污染环境、乱搭乱建等行为进行处罚;用整体规划对当地建筑进行严格控制;用补贴方式完善当地基础设施等。但在这种机制下,农民户和外来经营者、外来经营者与外来经营者之间存在激烈的利益冲突。库区乡村旅游的客源以一日游为主,冷热分明,只有周末和节假日客人比较多,外来承租者在交纳了房屋租金后,只能从农家菜中获得主要收益,在这种压力之下,承租者在公共资源、客源等方面的争夺非常激烈。更为不利的是,作为乡村旅游资源、乡村风情的主要承载体的农民户的淡出,使得游客无法看到乡村的生活原态,从而使乡村旅游品牌价值慢慢地流失,旅游目的地逐渐走向衰落。
  
  2.乡村集体主导型的模式及其弊端
  这种模式是基于一定的社区或者村社,为了谋求长期的共同利益,村民自发借助政府或自建非政府组织来进行经营管理的一种模式。这种经营模式不依靠外在的政府强制力量或者只在有限范围内、较小程度上依靠外部强制力量来进行经营管理。所以,在村社内部一般会形成有一定行政资源、经济资源的组织,村民给予该组织一定的权力,并以制度性的合作规则来保证村社中的经营户自觉遵守自治规则。这是一种以敞开式、全民参与型、个体经营为主的经营管理模式。作为这种模式,从理论上说,集体组织主导型制度是出自村民内心自发追求长期利益最大化而建立起来的模式,具有较强的激励性,又有一定的约束机制,比较容易达到约束与激励的均衡。但这种模式有很强的假设条件,就是当地居民必须要有足够强的自治意识与素质;其次是必须排除外来经营者取代当地农民经营户的可能;再次是管理委员会必须要有足够的权威,值得广大村民信赖。如果这些条件不具备,或者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必然会导致旅游开发建设、宣传促销等各项工作进展缓慢甚至停滞下来。再则,经营户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完全符合个体工商户的经营特点,但经营户普遍没有办理工商许可证,因此,从本质上说,大多数的经营户属于非法的无证经营。并且,这种模式中,管理组织对经营户的管理方式主要是在说服教育上,对于经营户的欺诈、损害消费者利益的非法行为以及消防、卫生、环保、安全等反面的隐患,由于他们不是合法的执法主体,无法进行有效的行政管理;同时在管理组织和经营户之间也存在利益冲突,因为管理组织会收取经营户一定的费用。
  
  3.外来投资主导型的模式及其弊端
  外来投资主导型模式,是由外来投资者从农村社区外部带来旅游开发的资金,以资金输入的方式取得乡村旅游资源一定时期的使用权,政府或者乡村集体在一段时间内将乡村资源与品牌的经营权出让给外来投资者,是“景区公司+农户”的产业组织方式。这是一种开放型、全民参与、企业经营的模式。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协调好游客、农户、外来经营者的利益冲突。外来经营者作为乡村旅游资源唯一的使用权主体,回收成本和获得利润的动机使其市场性更为明确。在租赁或承包期内,经营者需要权衡短期利润与长期收益,故能更多从游客需求出发关注乡村整体文化与环境的保护和品牌的维护,从而作出保护与开发并举的决策,注意维持与当地居民的和谐关系。但这种经营管理模式激励机制强而约束机制较弱,特别是外来投资者在承租期届满时的低效率短期行为容易发生,因此必须由政府制定有力的监管措施。另外,在这种经营模式中,一般政府牵头,因而政府必须能代表当地乡民的利益,这需要依靠完善的监督机制来规范政府本身的行为。
  
  二、三峡库区经营管理模式的选择及分析
  
  1.经营管理模式选择的前提――发挥政府宏观职能
  库区社会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由于多方面的因素,随着时间推移,大量经营户会被淘汰出局,最终出现少数经营户掌握大部分经营机会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很多地方都已出现过。因此,无论采用何种经营模式,作为地方政府都应该发挥宏观管理职能,做好以下工作:①确定与库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政策相吻合的农业生态旅游发展战略,编制农业生态旅游发展规划,以规划为蓝本协调好各方利益关系。②进一步完善政府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负责整体向外的推广营销。避免政府主导模式下的激励机制的不足,加强激励机制的建设。③改善库区农业旅游目的地的基本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应设置专项经费,保证一些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维护,把反哺农业的工作落到实处。④在行政管理体制上,政府应对农业生态旅游进行归口管理。可以建立由相关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以便形成政策聚焦,促进其健康发展。
  
  2.经营管理模式的最佳选择――股份合作制
  在政府发挥宏观管理职能的前提下,股份合作制将是未来一段时期库区农业生态旅游经营管理的理想模 式。(1)有利于吸纳外来资金。库区乡民收入不高,经营管理理念落后,要想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化发展,需要外部资

金注入和管理技术的引进。而本地居民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最基本的土地入股基础上,有资金入股的以资金入股,有技术、劳力的可以以技术、劳力入股。但为了保护本地乡民的利益,外来资金应该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必须让本地乡民取得控股地位,切实保证本地乡民的利 益。
  (2)有利于乡村风貌的保持。“三农”问题主要表现之一是农村的基础设施严重落后,采用股份合作制经营管理模式,公司为了更好地提高目的地的吸引力,将从各方面提高自己的接待环境,改善本地基础设施。同时也会从游客的心理需求出发,在考虑长远利益的基础上,注重乡村风貌、风俗的保护,使其可持续发展。
  (3)有利于库区的移民安置。截至2005年年底,三峡库区应迁农村人口315180人,实迁农村人口300494人,三峡库区本身条件并不适合大规模发展农业,工业发展落后,也无力解决更多的就业人口,故发展股份合作制的乡村生态旅游,有利于解决移民安置问题。同时,可以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库区城市与农村收入上的差距,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4)有利于农户参与管理。通过股份合作制度的建立,引入新的资金的同时也能带来先进的管理和经营理念。农户处于控股地位,从自身利益出发,会自觉关心公司的经营和管理,自觉学习新的知识来充实自己。同时公司化的运作,也要求公司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教育,必然会提高农户在文化、卫生、管理以及经营方面的素 质。
  (5)有利于协调好各方利益。公司对目的地实行企业化管理方式,每个乡民既是公司的股东,又是公司的员工。他们要进行上岗培训,要遵守公司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按公司或行业制定的服务标准为游客提供服务,游客利益得到保障的同时,乡民自身的利益也得到提高。而公司也会在对目的地硬件环境统一规划设计的基础上,对娱乐、观光旅游设施统一建设,对目的地的风格进行统一包装推向市场。同时公司企业化运作会极大地提高目的地接待能力,满足库区巨大的客源需要,这样,既有利于目的地品牌的塑造,也在维持乡村风貌的同时,维护了村社的长远利益。
  (6)有利于管理模式的转化。股份合作制将使传统的家庭式的经验型管理转向现代化管理模式。公司的利益和当地农户的利益紧密相连,有利于农民摆脱小农狭隘、短浅的思想束缚,从长远来考虑公司、村社的未来。这就要求其能随时根据市场变化推出满足市场新的产品和服务,比如乡村俱乐部、主题农园/庄、民俗民风体验式旅游等,这样可以促使其效益不断增加,改善库区农民生活条件,促进库区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
  
  作者单位:重庆三峡学院旅游科学研究所
  
  参考文献:
  [1]王顺克.三峡库区旅游资源及开发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2:35-38.
  [2]威廉・瑟厄波德.全球旅游新论[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65-6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824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