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教育适应学生与创新性人才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志锋

  摘要:教育适应学生思想理念与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原则和要求之间有着本质的契合。实施教育适应学生的教育理念,加速创新性人才培养,要从制度体系上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尊重和保障学生自我发展需要及其在校期间自主学习的各项权益;要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方面下功夫,努力实现教育教学内容、方式的开放性和多样化。
  关键词:教育适应学生;高校;创新性人才;培养
  
  一
  
  关于创新性人才的基本特性和创新教育的规律,人们已经进行了比较广泛、深入的研究。综观已有研究成果,所谓创新性人才,一个最基本、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具有较强的主体意识和能动精神,以及在这种主体意识和能动精神激发下逐步养成的进行创造性实践的能力。实施以创新人才培养为宗旨的创新教育,就必须自觉地把对学生的能动精神和创造性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作为重点;然而,由于在长期的传统教育模式下形成的惯性,时至今日,我国各个层次的教育实践活动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都并没有取得较大的突破和进展,创新教育和创新性人才培养与国家和社会的现实要求相距甚远。
  需要进一步强调指出的是,教育适应学生是一种基于教育基本价值规律的教育理念。“就教育的个体发展职能来看,教育是指向于个体的各种社会性需要的,是对个体的社会性需要的满足。……因此,就教育的个体发展职能而言,应该是教育适应学生。”教育既然是以满足学生自身的发展需要为旨归,那么,从理论上说,教育适应学生应该是一种必然。然而,由于人们认识理念的冲突以及诸多外部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教育工作者究竟是以尊重学生的意愿、满足学生的需要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还是坚持依据学校和老师的主观意志和价值取向来组织教育教学活动,人们通常会采取绝然不同的教育教学机制、方法和手段。在我国长期的传统教育的实践中,学生服从教育亦即学生服从教师和学校是一种实然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学校教育从基本教育制度到具体的教育教学方法,都在本质上体现了对于应然的教育目的和教育价值的偏误和背离。同时,教育适应学生,还体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培养的规律和要求,这一点在高等教育的领域里表现得尤为突出。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大学生及其家庭与学校之间实际上形成了一种教育消费与教育服务的关系,“随着‘顾客满意’理念的确立,人们也已经开始注意满足大学生、用人单位的需要。……‘顾客满意度’已经成为我国大学评价的重要标准之一。”大学的“直接顾客”是大学生,“间接顾客”是用人单位。学校教育只有根据学生成长规律和需要,为他们提供最适合、最幼稚的教育服务,才能最终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从这样的意义上说,强调教育适应学生,努力为学生提供满意的教育服务,归根结底是当代教育适应社会需要的一种反映和要求。
  
  二
  
  在高等学校,实施教育适应学生的教育理念,加速创新性人才培养,首先要从制度体系上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尊重和保障学生自我发展需要及其在校期间自主学习的各项权益,为创新教育的实施和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创设必要的制度环境。
  在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下,学生是学校教育与管理的对象,学生服从老师、服从学校自古以来就被看作是天经地义的事。正是基于这样的教育理念,学校的一切教育计划、教育行动乃至教育设施,都是按照学校自身的条件和可能设置的;而学生自入校的第一天起就必须无条件地接受和服从学校为他们设计、规定的教育、管理模式,无条件地接受和服从教师对他们的教育和训导,他们很少有自主选择教育的权利,甚至很少有表达自己接受教育的愿望和要求的机会和途径。概而言之,传统的学校教育模式以学校的强势管理和教师的知识权威为主导的,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意识受到严重的压抑和遮蔽,创新性人才的培养缺乏一种良好的整体环境。在开改革开放新的社会环境下,在我国高等教育自主变革和发展的进程中,大学人才培养方面的制度环境正在逐步改善,但是,一种适应学生自主发展需要的新教育机制尚未真正形成,以创新性人才培养为宗旨的学校教育制度和机制创新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从总体上说,学校特别是高等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和方法,都要尽可能地克服那种过于讲求规范化、一律化,过于追求管理权威性的刚性管理倾向,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的理念和原则,通过创建一些具有较灵活性和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和方法,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创造性学习和个性自主发展的需要。高等学校所有的教育管理制度,都应以是否有利于创新性人才培养作为基本要求和评价标准,除此之外,不应该再有其他的要求和标准,离开了创新性人才培养的规律和要求而去一味地追求所谓规范化管理,其实是对高校这种人才培养机构的管理宗旨和职能的根本背离。在具体的管理制度和规范方面,要抓住人才培养模式这根最根本的问题进行改革与创新,努力使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真正能够适应和满足学生的需要。
  其次,实施教育适应学生的教育理念,加速创新性人才培养,要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方面下功夫,努力实现教育教学内容、方式的开放性和多样化。实现教育教学内容、方式的开放性,就是要把学生从传统的教师中心和知识权威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真正让学生在一种自主学习的氛围中,实现自身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建构。实现教育教学内容、方式的多样化,就是要根据教育创新性人才培养的规律,实施多元化、多层次和个性化的教育教学模式。钱学森先生曾经对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尖锐的批评,他说:“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技发明创新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东西,老是冒不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这种与创新性人才培养规律根本相违背的传统的教育模式,最主要的弊端,就在于其教育内涵与知识体系的封闭性和教育方式方法的一律化。而“教育适应学生的实质就是打破以往教育的统一性特征和模式化,实现教育本身的多样化和创新化。” 当前,高等学校实施开放性和多样化的教育体系和教育模式要着力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要改革、创新教育内容和方法,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教学活动,引导和适应学生的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目前,在我国高校,课堂教学仍然是以基本的人才培养方式,而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仍然没有得到多大的改变,这样的教育教学模式是很难适应创新性人才培养需求的。按照创新性人才培养原则和适应学生的教育理念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必须在课堂教学的模式和方法上有一个根本的变革;二是要改善教学条件和设施。相对传统教育而言,适应不同层次、类别和个性的学生的教育需求,努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性人才,是一个更为复杂、艰巨的任务,需要学校及其教育工作者投入更多的教育资源,包括我们通常所说的人力与物力。
  作者单位:黄冈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唐荣德.试论教育适应学生[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56-58.
  [2]万文涛 ,黄运鑫.提高大学教育服务敏捷性的意义与途径[J].高等教育研究,2006,7:89-91.
  [3]沈荣华.现代教育制度难以培养自主创新人才[J].学习报.教育世界,2006,9: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858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