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学生诚信分析与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卢志高

  摘要:社会的文明,诚信是一个重要的标志,受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当代的大学生在诚信方面也存在很多问题,我们要站在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高度,分析大学生信用问题的原因,采取教育和监督并用的方法,把大学生的诚信教育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去,积极构建大学生信用评价体系,建立大学生的诚信档案,努力做好当代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培养适应社会和时代要求的人才。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3-0280-02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诚”是道德信念,即心口一致,实事求是,真诚相对,所以“诚”即是一个人的品德与修养。“信”是指言行一致,指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相互信赖,相互信任,所以“信”即是人们行为关系的准则。“言必信,行必果”、“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些流传了千百年的古话,都形象地表达了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品质。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人们不但为诚实守信的美德大唱颂歌,而且努力地身体力行:孔子早在二千多年前就教育他的弟子要诚实;战国时,商鞅的诚实守信取信于民,促使商鞅变法成功,奠定了秦国富强的基础;“曾子杀豪”的典故流传千古;“货真价实,童叟无欺”,自古在商品买卖中,就提倡公平交易、诚实待客、不欺诈、不作假的行业道德。中华民族优良的诚信传统,形成了一列系流传后人的典故和成语:抱诚守真、表里如一、襟怀坦白、光明磊落、开诚布公、一诺千金……。
  然而,社会发展到21世纪,在物质文明相对发达的今天,我们的社会,包括高等学校的大学生,都出现不同程度的“诚信危机”。分析当代大学生诚信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做好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体现。
  一、当代大学生信用问题的主要表现
  近年来,我们可以不时在媒体或身边了解到关于大学生“信用缺失”的报道或讨论,这些在大学生身上出现的各种“诚信危机”现象,其负面作用和消极影响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梁启超先生说:“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展望未来,我们说:“少年诚信则国诚信”。
  1.抄袭作业的现象仍然存在。大学学习环境相对宽松,大学生的可自由支配时间很多,可是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课余时间忙于做兼职、忙于谈恋爱、忙于上网聊天,把作业当“副业”,抄袭作业的现象还是较为普遍。
  2.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所有的高校都制定了非常严格的考试纪律,即便如此,仍然有大学生铤而走险:高校的期末考试、英语的四(六)级考试、研究生考试等,都不时传来大学生考试作弊的新闻。今年的1月16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报道了2011年考研作弊调查,令人触目惊心。
  3.大学生日常行为诚信自律不强。大学生的诚信问题,还体现在校园日常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表现为诚信意识不强,存在不同程度说谎和造假现象。如高校每年开展的奖、助、贷评选活动中,有些学生在自己的材料中言过其实或弄虚作假;部分学生为旷课或迟到原因随意编理由;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在就业面试时,对自己的个人履历大做手脚,一些“克隆”的“辉煌”简历,让用人单位胆战心惊。
  4.大学生助学还贷信用还有待提高。贫困大学生以个人的承诺和家长为担保获得国家助学贷款,学校也为贷款支付风险金,这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却被少数不讲信用的大学生抹上了阴影。根据广东省高校2009年大学生助学工作会议上通报的数据显示,2007―2008年两年间,国家开发银行广东省分行共为广东高校发放了三批贷款,全省112所高校的10.88万学生获得8.82亿元贷款,2008年全省有94所高校的15 585笔贷款合同进入还息期,截至2009年6月30日,有2 118笔贷款合同未按时支付利息,违约利息金额43.85万元,违约合同占总合同数的13.59%。
  5.网络道德缺失现象时有发生。网络时代的到来,使信息的传播达到前所未有的速度,大学生是网络使用最为频繁的群体。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空间,也出现了一些大学生不遵守网络道德,盗看别人的电子邮件,发布虚假信息,骗取他人信任或感情的不道德行为。
  二、大学生诚信问题的原因分析
  作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主要传承者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未来中坚力量,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令人担忧。改革开放使我们获得了很多的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但国外一些不良思想、生活方式也随之涌入国门,市场经济体制还存在不完善的方面,社会不公的现象依然相当严重,所有这些,都对高校和大学生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大学生出现诚信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从诚信产生的历史条件看,中国传统社会的诚信是在极其封闭的社会关系、人员很少流动的的历史和社会条件下形成起来的。在中国,长期以来,信用是在血缘、地理区域的基础上靠亲戚、朋友、邻里之间的舆论和关系来维系的。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市场经济杠杆促使人员流动频繁,人与人的关系已经打破了血缘和地缘关系的局限。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彼此之间了解十分有限,传统的信用监督已不存在,而高校的诚信教育和信用监督体系更是姗姗来迟,某种程度上导致大学生信用教育和监督体系的缺位或“真空”,客观上助长了大学生蒙骗过关的侥幸心理,滋生了“信用危机”的土壤。
  2.从经济领域的变革看,市场经济的不良现象,侵蚀着大学生的诚信底线。在极其封闭的旧社会中,生产关系和商品交易走不出地缘的束缚,信用的舆论监督无时无刻都在发挥作用。当今的市场经济已完全打破地区的极限,但社会转型过程中由于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不完善,法制不健全,市场经济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过程,不公平的市场竞争时有发生,经济领域的许多不良现象,如制假售假、偷税漏税、虚假欺骗也不同程度地渗透到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冲击着高校校园环境,侵蚀着大学生的思想。
  3.从中国的教育体制看,中学阶段长期存在的应试教育,高考的指挥棒作用,使学校对中学生的思想品德特别是诚信教育重视不够。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高校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是一个系统工作,当前高校还没能与社会联合构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与监督体系,导致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效果大打折扣,约束力不强。
  4.从大学生人生观形成的规律上看,通过个体成长体验、社会与家庭影响以及受教育,大学生的人生观呈现出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辩证发展过程,大学时期是他们人生观逐步由量变到质变的重要阶段,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学生的理想和抱负与现实常常会发生矛盾,种种复杂和矛盾的心理,会导致他们的思想在某一时刻选择包括不诚实在内的错误行为,体现在人生观的形成是一个曲折的过程。
  三、大学生诚信教育方法与对策
  中国已明确提出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社会呼唤个人、集体乃至政府要按市场经济的规律办事,要讲诚信。一代又一代的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如何通过多种多样的教育途径,来培养他们的诚信品质,是我们面临的一个课题。总的来说,我们要把大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作为诚信教育的出发点与落脚点,要在方法上改弦易辙,在大学生中树立“培养诚信品质,终生职业享用”的理念,采取教育与监督并进的办法,积极与社会接轨,提高大学生诚信教育的连续性和社会约束力。

  1.要把诚信教育纳入思政工作的重要范畴。诚信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把它纳入思政工作的重要内容,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诚信教育要从新生做起,贯穿大学生涯的全部过程,通过讲座、征文比赛、主题班会、网上讨论等形式,点面结合,以点带面开展正面的诚信教育。所谓“面”是指要营造一个讲信用的校园氛围,大张旗鼓地开展信用宣传;所谓“点”就是要充分利用高校工作的某些时间段或场合,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诚信专题教育,并充分结合实践,使诚信教育的形式多样化、生动化、具体化,如新生的入学教育、各类考试的风考教育、助学贷款、校运会、毕业教育等。同时,我们在进行大学生诚信教育的过程中,要把诚信教育和法制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明白,诚信问题在特定条件下也要负法律责任。
  2.构建大学生诚信评价体系。构建合理的大学生诚信评价体系,是科学评价大学生信用等级的首要任务,也是全面考核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构建大学生诚信评价体系,首先是要确定诚信度的测评要素,其次是要确定诚信测评要素的各级指标,最后是要选择科学的测评途径。实践中,在规划好以上三个方面的前提下,每个学年为学生做出测评分数和等级,逐步实行教育机制和评价机制并存,共同发挥效应的机制,并将大学生的信用等级与评优评先结合起来,与推荐就业结合起来,学校还可以设立诚信单项奖,树立“诚信”典范。
  3.建立大学生个人信用档案。从新生入手,以大学生诚信评价体系的测评结果为依据,为每个大学生逐一建立个人信用档案,并在此基础上积极进行调研,吸收社会个人信用管理的先进做法和成功经验,建立大学生信用数据库。签订《诚信承诺书》,每个学期进行诚信总结,并逐一归档,定期向全体学生公示,逐步建立起大学生诚信监督和公示机制。对每一位大学毕业生,在毕业鉴定时,要为每个毕业生做出大学期间信用等级综合评定,并逐步实现与社会接轨。
  大学生诚信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关注和努力,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做好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建设和谐校园,培养诚实、讲信用的一代代大学生是时代和社会对高校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翁铁慧.高校学生辅导员行动指引[M].北京:中国福利会出版社,2004.
  [2]贺淑曼,冯培.21世纪人才心理素质教育丛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石中英.诚信教育应摒弃功利主义[M].长沙:长沙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4]朱立华.探讨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7,(1).
  [5]何国清.论大学生诚信道德的现状及对策[J].长沙大学学报,2006,(1).[责任编辑 陈鹤]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938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