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高专工学结合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戴四新 陈绍敏

  摘要:概述国际上一些国家近年来对职业教育课程教学内容实施的改革,提出我国工学结合课程改革的思路。发动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改革,打造“双师型”高职教师队伍,提供高技能人才职业训导环境,建设适宜于课程改革的特色教材,在工学结合课程改革方面进行实践探索。
  关键词:工学结合;课程改革;思路;实践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4-0262-02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研究也随之兴起并不断深入,但大多数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都是围绕学科性课堂教学进行,较少思索工学结合的教学及课程改革。工学结合的课程改革是专业改革的切入点,如何开发和建立体现职业教育特征的工学结合的课程,需要高职院校进行深入系统的思考。
  
  一、国外课程改革近况概述
  
  近年来,国际上一些国家对职业教育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这些改革具体体现在德国的学习领域、澳大利亚的培训包、美国的课程整合以及日本“地域综合科学科”和“桥梁课程体系”等方面。
  澳大利亚的培训包将职业资格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教师依据资格中的能力单元开发具体的教学内容,并且可以依据地方需求和教学对象对培训包的有关内容进行灵活处理。行业技能委员会或企业每三年要依据行业企业实际发展需求对培训包内容进行调整等。所有这些表明,培训包构建以任务为导向的教学内容体系,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为导向,是灵活而动态的,能够适应地方及教育对象的实际需求,能够适应时代的不断发展。
  德国职业教育提出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取代了沿用多年的以分科课程为基础的综合课程方案,在指导思想上有别于学习内容分割的模块化而追求学习与工作的一体化。学习领域是由职业学校实施的指向学习的行动领域,它包括实现该职业专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全部学习任务,并通过行动导向的学习情境而具体化。一个学习领域就是一个学习单元,其主体内容是职业任务设置与职业行动过程取向。
  美国生涯与继续教育课程改革,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的整合、围绕职业群开发生涯与技术课程,以及中等教育课程与中等后教育课程的衔接和注重实用的职业生涯指导课程等方面。
  日本近年来职业教育课程的改革主要表现在“桥梁课程体系”、“地域综合科学科”设立和“职业生涯辅导课程”等方面。“桥梁课程体系”是指专门职业学位课程内容和研究方法与专业团体、行业协会进行沟通,联合进行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教育。“地域综合科学科”并不是一个单个学科的名称,与以往内容限定在特殊领域的学科不同,它是灵活对应地域的多样化需求而成立的新型学科总称。“职业生涯辅导课程”为学生制订“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在对一个人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
  以上国家职业教育教学内容的改革,虽然从形式上看有不同的外在表现,但其中有诸多相同的内涵。这些内涵反映了职业教育走向和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些规律,对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具有启示意义。
  
  二、我国工学结合课程改革的思考
  
  1.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目标
  高职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已越来越明确,因此,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是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与建设的根本任务。职业能力是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核心内容,课程目标的确定与对职业能力的理解有紧密的联系。职业能力是人们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实践能力,主要包括职业活动中运用专业知识及技能的能力、学习创新能力、适应社会、与人协作的能力等。因此,课程改革的目标定位必须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学习创新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等为主要目标,在培养职业能力的同时兼顾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
  2.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分析为基础
  澳大利亚的培训包中的能力,是指承担达到工作场所行为标准的具体任务和职责的能力。由行业决定,以满足行业技能要求。能力标准中所谓能力要求应在有效参与行业、行业部门或企业活动相关的具体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基础上确定。行业技能委员会在与教育、科学和培训部的协议框架内,每三年对培训包内容进行一次定期检查,以保证培训包的质量和适时性。这一点给我们的启发是:应以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开发工学结合的课程内容,针对行业技术更新等改革课程标准。
  要想实现培养企业满意的具有较强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学生,必须针对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岗位(群)进行全面的职业资格研究与分析,对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进行分析,同时兼顾工作任务及生产过程分析,将“工作要求”、“职业资格”相关要求与“学习内容”相融合。进行课程内容的开发,制订以能力分析为基础的课程标准,邀请行业和企业专家共同开发课程或教材,保证课程内容与现场技术更新同步进行。
  3.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实现的载体,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方面。高职教育在课程内容方面的改革开展成效不明显,许多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传承的是本科教育,一本书一支粉笔,课程内容也只是本科教材的压缩,都是基于教材的理论知识。培养出来的学生,企业不满意。其中一个主要问题就是毕业生缺乏必要的工作能力,对企业所需人才来说仅仅是个半成品,甚至废品。要想让企业对教育质量满意,对学生满意,职业院校学生应当具备一定工作能力和基本工作经验。因此,工学结合课程内容的核心不应该是传授事实性的和理论上的专业知识,而是让学生在尽量真实(仿真或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学习“如何工作”,即以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就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构建一定的教学情境,围绕工作任务的实施来展开教学与学习,能够在学校期间系统化地完成一些典型的工作任务。专业课程也必须是来源于工作实际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综合性学习任务,将知识融入工作任务。
  工作过程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不仅仅是指工作的一系列流程和任务,同时还包括工作实施的条件、环境及情景,工作所需要的能力和其他相关条件等,这些都是学生在未来工作岗位中所要认知、熟悉的及所要具备的。因此,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必然要以实践活动来展开,实践性是这一课程的中心属性。也就是说,课程活动内容是以经过教学改造的工作任务为中心来进行设定和组织,课程内容的学习在一定的情境中完成,而这些情境必须是构成工作任务内容的必要和重要组成部分。
  
  三、工学结合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
  
  1.发动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改革
  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具体课程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课程改革要得以全面和根本的实施,需要全体教师的积极参与。在此过程中,教师的态度将影响和决定改革的实施,因为广大教师的行动、积极性直接影响到改革的效果和质量。教师特别是老教师对比较熟悉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已形成惯性,要他们改变这种状态,心理上会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要构建高职教育课程新体系,核心的问题是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的课程设计能力。在工学结合课程改革方面,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学校于2007年组织了全校师生员工参与的全校性人才培养观大讨论,更新高职教育观,统一了思想,认清了高职教育发展的地位和趋势,明确了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学校专门成立课题组对高职高专课程标准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对全校的课程标准进行了全面的修订。新的课程标准以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更加注重课程与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资格标准要求相结合,重点突出课程的能力标准和考核要素和方法等。

  2.打造“双师型”高职教师队伍
  专业课程的改革与生产现场紧密联系,必须结合工作过程进行改革。这就要求教师经常深入行业、企业,参与一线工作,熟悉专业职业岗位(群)的工作过程,了解技术更新等变化及行业发展趋势。许多高职院校为教师提供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的条件,在熟知行业、企业生产过程及现场技术更新的情况下,把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内容改革方向,围绕工作任务的实施来组织开展教学。专业带头人利用在企业和生产实践的机会,开展调研与收资,了解工作流程、技术规范和管理标准,分析岗位对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为课程的开发和专业建设了解可靠的信息资源。不仅如此,一些高职院校还经常聘请行业、企业的能工巧匠、业务骨干参与课程建设,共同开发课程,用他们的丰富经验和亲身感受,帮助教师合理地选取、整合和序化教学内容。工学结合促进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3.提供高技能人才职业训导环境
  按照职业岗位分析和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的课程,必然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工作与学习相结合。为了使工学结合的课程得以顺利开展,许多高职院校以高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研究与构建各专业有利于学生职业素质养成与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其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更加强调实践性和职业训练的真实性。要求学生在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训导过程中,不仅能深入地学习操作技术,提高专业知识应用能力,感受职业环境氛围,而且了解企业制度规范和企业文化,全面提高职业素质,增强未来就业的竞争力。工学结合为校内实践教学提供了仿真的职业环境,在建设建立与课程相适应的模拟真实环境的校内实训基地的同时,建立一大批适应课程教学需要的真实环境的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学习和掌握规范的操作技能,体验真实环境的企业文化,形成遵章守纪、敬业爱岗、协作奉献的企业意识,感受企业岗位的竞争压力,以切实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4.建设适宜课程改革的特色教材
  工学结合课程改革的实施需要有高职教育特色的教材予以支撑。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在教材编写上作了有益的尝试。选取“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专业进行教材改革与建设试点,确定该专业系列教材的编写计划,成立由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和第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参加的教材编写组。自2004年以来,共组织编写了《发电厂变电站电气设备》、《电路与磁路》、《电工数学》、《继电保护原理》等11本教材。从内容选材、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实习方法和实训配套等方面突出高职教育的特点,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摆脱理论分析长而深的模式,增加并充实实用实例的内容,对职业岗位所需知识和能力结构进行恰当的设计安排,并且与职业资格证书内容相衔接。同时,不断把教学改革的新成果、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在教材中反映出来,突出介绍技术发展方向与发展态势,并及时补充最新的科学知识,介绍相关前沿科学情况,把课程基本要求与教学目标明确印在教材章节前面,鼓励学生通过课内外多种途径完成教学目标,培养创新能力。教材编写上处理好科学性与实用性、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基础课程教材与专业课程教材、专业课程教材与实训课程的关系。将优质(纸质)教材向精品发展、精品教材向立体化教材发展、实训教材向多媒体教材发展,打造适宜于高职高专教育的特色教材,为工学结合课程改革提供有力的支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016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