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提升高职院校社会辐射力的探索与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曹敏芳

  摘要 本文在界定了高职院校社会辐射力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现状,总结了金华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的实践经验,探讨了提升高职院校社会辐射力的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 社会服务 辐射力 实践 对策
  
  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能够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高职院校应主动提升社会辐射力,在这个进程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高职院校的社会辐射力是衡量高职院校办学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高职院校的社会辐射力也就是增强服务社会、推动乃至拉动经济发展的能力或效应。就金华地区而言,随着浙中城市群建设的持续深入,迫切需要培养大量高素质的实用型技术人才,而常规的学校教育难以满足这样的需求。作为地方性高职院校,如何充分发挥学校的专业优势,拓展学校的专业辐射力,实现教育资源的社会共享,为地方经济建设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值得我们认真思考。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围绕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主动与区域经济发展接轨,面向社会,依托行业、多渠道、多机制地开展高职教育,积极探索“基地、教学、科研、招生、就业”五位一体的办学模式,初步形成了以企业行业为主体、高职院校基地为基础、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社会培训体系,培训规模不断扩大,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高职院校社会辐射力的内涵
  
  没有教学,大学就不能成其为大学;没有科研,大学就不是高水平的大学;而没有社会服务,大学就不是现代大学。正所谓“人才培养是立校之本,科学研究是强校之路,社会服务才是兴校之策”。正如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校长范・海斯指出,社会服务和教学、科研并列为现代大学的三大职能,“学校的边界就是州的边界”。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的涵义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服务是指高校的社会功能和角色,包括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技术以及直接为社会服务等。狭义的社会服务是指高校直接为社会所做的具体服务,如科技服务、教育服务等。本文所谈及的社会辐射力属狭义范围的社会服务概念。
  高职院校作为一种有别于其他高校的教育类型,决定了其社会服务有着自身的特点,社会服务有着与其他类型高校不同的特征,对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进行科学准确的定位,才能进一步拓展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功能。根据我国社会发展要求、高等教育发展现状以及高职教育的办学特点,高职教育社会服务的内容可包括培训服务、技术服务、信息咨询服务、物质资源服务、文化传播服务等。此外,教育部出台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要求高职院校积极为社会提供技术开发与服务,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外,对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又赋予了新的内涵:一是要超越区域性的空间范畴,要求增强高职院校区域外的辐射力;二是增加了新的社会服务内容,明确了高职院校要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承担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开展对口支援与交流、提供师资培训和促进区域内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等内容。其主要内容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职业技能培训、鉴定
  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职业技能培训、鉴定职能,利用学校现有的专业、师资、场地、教学设备等资源,成为国家职业资格鉴定和认证中心,面向社会开展职业资格鉴定。使培训人员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2、资源共享与技术服务
  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运用市场机制开展校企合作、实行产学结合,通过扩大服务范围,拓展服务功能,成为共享开放型的区域综合实训基地。高职院校应成为企业技术开发和应用的基地,面向区域内的企业,为企业的新产品开发、新技术推广应用和技术咨询提供服务,通过开展产学研合作开发新产品,形成一定生产能力,实现“校内基地工厂化、校外基地学校化”。
  
  3、校、政、企合作
  高职院校应该发挥为地方企事业进行员工岗位培训职能,积极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坚持以企业为培训主体,树立服务企业的主导思想,紧密结合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的实际,走产学研结合道路,以不同的方式进入企业,为企业员工进行学历提升、专项技术研修、生产现场咨询、高新技术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的培训,在教育中紧扣企业的生产实际中出现的问题,结合实际讲理论,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从问题中引入科研攻关课题,从解决课题中提高生产经营效益,既有效地为企业发展服务,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满足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又提高了高职院校教师的素质,加快了高校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步伐。
  
  4、服务“三农”
  高职院校依托“政校合作”平台,采用“政府购买培训、学校提供培训、农民自主选择培训”机制,整合教育资源,为农民提供农业技术与信息培训,帮助规划新农村建设,为农村村庄整治、道路建设、景区开发出谋献策;送医疗下乡,为农民提供医疗服务,帮助农民树立科学的健康观念;送图书、送知识、送文化下乡,提高农民素质、丰富农民文化生活;送法律下乡,为农民提供法律援助,提高农民民主法制意识;送教下乡,为农村小学、幼儿园开展教学教改等等,为培养新型农民、建设新农村做出应有的贡献。
  
  5、对口支援
  高职院校应积极投身到对口的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中,要积极主动地发挥自己的优势,从中西部地区及受援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重点在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和课程建设等方面对其进行对口支援,并在教学管理、学术交流、学生培养等方面开展合作。要加强支教和干部挂职交流,进一步增强受援学校的造血功能。要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提高受援学校基层院系的师资和管理水平为突破口,全面提高受援学校的整体水平。
  
  二、高职院校社会辐射力的现状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社会辐射力还没有成熟的社会服务模式体系和机制。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认识不到位
  高职院校大多由行业举办的中专学校或地区性的职业学校升格而来,这就使得当前的高职院校在社会服务方面,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对大部分职业技术学院来说,由于长期隶属行业管理,紧密联系企业,融入社会往往停留在认识上或者口头上。由于学校从行政隶属关系上已经离开了行业,客观上造成了与企业联系日渐弱化,而学院的行业属性、专业特色等,又造成学院与社会紧密联系度不够,这些都导致了社会服务意识滞后,服务成效不大。有些院校把社会服务看成是“副业”对教学“主业”的陪衬,仅仅起锦上添花的作用,也有人把社会服务和学校内涵建设分割开来,看成“两张皮”。没有从内涵建设和外延发展的高度来认识社会服务工作的重要性。
  
  2、能力不够
  一是引进的科研资金尽管增长幅度很大,但总量偏少,说明学院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实用型技术推广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较弱;二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的数量偏少,反映出学院教师进行技术创新研发的人数偏少或者是投入的精

力不足;三是技术推广服务的项目申报数偏少,标志着学院以专业或专业群为单位承揽的社会性大中型工程技术服务项目缺项,反映出学院服务社会整体水平偏低的现状;四是教师在行业或企业做兼职服务的申报统计数字缺失,说明学院办学水平和整体师资力量在社会公信力和社会认可度方面有待提高。
  
  三、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提升社会辐射力的实践与思考
  
  1、紧紧抓住“五位一体”的办学模式,利用学校资源优势,建立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提升高职院校的品牌辐射力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在“五位一体”育人模式下,使学校逐步进入“校内基地生产化,校外基地教学化”。目前,学校已建成生产性实训车间(室)34个,引进生产线5条,组建工作室12个、专业性公司3家,并有中央职教专项基金资助基地3个,实训场所总面积达13万平方米,逐步具备“教学实训、科技研发、技能考证、社会培训、成果展示”五大功能。学校将校外基地分为一般型、紧密型、示范型三个层次逐级建设,重点建设具有稳定教学车间与指导师傅、批量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并承担一定课时课程的示范基地。目前,已建有规范管理的校外基地728家,其中紧密型基地237家、“教学化”的示范基地70家。通过政校企合作,引进企业生产线或操作规范、产品工艺、生产流程等,使学生在真实或仿真的生产环境中得到锻炼,大大缩短了学生与职业人之间的差距,有效提升了高职院校的品牌辐射力。
  
  2、以基地“两化”为载体,不断深化专业内涵建设,建立行业继续教育培训基地、设立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机构、创办专业公司,提升高职院校的专业辐射力
  积极配合各专业领域主管部门,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优势,制订、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汇聚优势培训资源,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培训项目,提供优质的继续教育服务。根据不同项目、不同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特点,精心设计培训方案,综合运用集中培训、研讨、进修、自修、案例教学、技术考察、咨询服务、对口培训、特殊培养等多种培训形式,为专业技术人员提供量身定制的继续教育服务。对重要、特殊和关键岗位上的人才可以采取个性化方式进行培养。
  设立面向社会提供实训和技能鉴定服务的公共实训基地。加强职业培训教师队伍建设,开发与后备高技能人才评价要求相适应的课程标准,努力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推行专项职业能力考核制度,为劳动者提供专项职业能力公共认证服务,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的公共培训鉴定服务网络。
  专业公司是依托学校专业优势,以学校教学资源、教师的专业技术或科技成果,引进社会力量,运用现代企业制度,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独立运行的科技型公司。专业公司提供了学校开放式办学的平台,既最大限度地利用社会资源发展学校,又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身优势服务社会。专业公司的实施为教师在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平台,为学校人才培养提供了更丰富的内容和更加有力的支持,极大地增强了所培养人才对社会的适应性。同时,增强了社会对学校的了解和投入,扩大了学校的社会影响,为学校的开放式办学提供了良好的运行机制。
  
  3、服务“三农”,建立农技培训基地,发挥多学科综合优势,提升高职院校的科研辐射力
  学校利用良好的师资设备和科技成果等资源,通过科技培训、技术指导、科技咨询、信息传递、项目合作、成果转化、新品种推广、专业教师与科技示范户结对帮扶等方式,在养殖、种植、动植物疫病防控、信息资源利用和整合、农产品加工和经营、农业机械使用和维修等方面,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生产力水平提高提供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支持,从而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较大程度地增加农民收入、改变贫困地区农民的生活现状,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农民技术培训是“科教兴农”的一项重大举措,只有当广大农民群众知识、文化、技术和整体素质达到一定的高度时,才能真正构建和谐、安定、富裕、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4、以就业为导向,建立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提升高职院校的职业能力辐射力
  培训基地以提高城市下岗职工和农村失地农民素质、促进劳动力有序转移为宗旨,积极开展技术培训工作,包括电脑、营业员、美容、美发、烹饪、电器维修、汽车维修、服装裁剪、家政服务等通用技能培训;机床加工、水产养殖、食品加工、园林种植、花卉、畜禽清洁生产、绿色食品、木工、花卉园艺工、家居保洁、食品加工、装饰工、计算机操作员、家政服务员、餐厅服务员、创业培训等行业和工种的培训。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470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