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企业绩效评价研究综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海琳 赵国杰 郝清民
[摘要]企业绩效评价因为评价目的不同,其发展阶段划分有所差别。随着企业发展以及时间的迁移,评价理论和方法以及评价内容不断变化,尤其是伴随着企业制度的改革,企业绩效自身也会不断变化。
[关键词]企业绩效;绩效评价;评价理论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F2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70(2007)04―0085―04
一、引言
企业经营绩效评价是当今世界企业界的一个重大课题,不仅为学术界理论工作者所关注,政府相关部门制度制定者,管理部门调控实施者以及企业经营者等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都会对企业的绩效关心。因此,基于不同利益基础的评价主体对企业的效益表示出不同的关注程度,随着企业的发展,对企业的评价理论和方法也发生了变化。
严格意义上的企业绩效评价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后期,1939年,美国的Kesner首先研究了美国经理人的报酬和绩效评价的关系。20世纪50年代Modiglani和Miller提出MM资本结构理论,以严格与科学的方法研究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的关系。自此,对企业绩效及其评价的研究逐渐增多。本文就以企业绩效评价理论与方法为基础,对评价的阶段和内容进行总结分析。
二、企业绩效评价发展阶段划分
在企业绩效评价的研究进程中,按照不同评价角度可以将企业绩效评价划分为不同发展阶段: 孙永风,李桓从评价指标角度将企业绩效评价研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为财务评价阶段(19世纪80年代后期~20世纪80年代),第二阶段是将非财务指标引入企业的绩效评价体系中去,更全面的反映企业的综合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中后期)。
蔡莉,郑美群从绩效评价发展本身将企业绩效评价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企业绩效评价形成时期(19世纪中期~20世纪初),绩效评价限于财务评价;第二阶段为企业绩效评价完善时期(20世纪初~20世纪80年代中期),人们开始系统的将客户满意度、战略以及学习与创新能力等非财务指标引入企业的绩效评价体系中去;第三阶段为企业绩效评价创新发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
孙红庆从评价特性角度将企业绩效评价划分为四个阶段:19世纪前的观察性绩效评价;工业革命以后到20世纪初的统计性绩效评价;20世纪初到90年代的财务性绩效评价: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战略性绩效评价。
张涛、文新三从财务演进角度将西方企业绩效评价划分为三个阶段:成本绩效评价时期(19世纪初到20世纪初);财务绩效评价时期(约20世纪初到20世纪90年代);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创新时期(20世纪90年代至今)。
我们则以企业改革过程中制度变迁为基准,以企业改革对企业绩效影响为重点,将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发展的历史分为三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为企业绩效评价形成时期(19世纪80年代后期~20世纪初),主要是伴随现代公司制度逐渐出现而形成的以财务指标体系为主的评价阶段。企业通过投资报酬率(ROI)、投资回收期等指标来衡量经营管理绩效。
第二阶段为企业绩效评价完善时期(开始于20世纪初~20世纪中后期)。以价值评价指标为核心。随着现代公司制度的不断成熟,现代企业组织形式迅速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对经营绩效更为重视。由于财务指标评价存在重短期利益、轻长期利益,重局部利益而轻全局利益等许多缺陷,绩效评价改为价值评价指标,价值评价指标中最为知名的就是“经济增加值”(EVA)和净现值(NPV)。但是,随着公司形式的多样化以及公司环境的复杂化,单纯利用EVA、NPV等指标评价企业的经营绩效存在较大偏差,其应用效果并不理想。
第三阶段为企业绩效评价创新发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以战略评价指标为核心。进入80年代,西方对企业绩效研究更加深入,研究的角度更加广泛。人们开始系统的将客户满意度、战略以及学习与创新能力等非财务指标引入企业的绩效评价体系中去,不仅要求绩效评价体系能系统的反映企业前一阶段的经营活动效果,同时还要求绩效评价能更全面的反映企业的综合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此时期的主要特点是绩效评价主要通过一些综合性的与企业战略与发展密切联系的评价指标进行,比较关注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结合,短期绩效和长期绩效的结合,同时考虑企业静态的指标体系和动态指标体系的结合。
三、企业绩效评价理论与内容深化
为了简明扼要,比较系统的理解国外绩效评价的研究现状,我们将国外企业绩效评价的理论和方法汇总成表1,按照不同的时间和提出者、评价方法和内容体系进行相应的分类。
从表1可见,随着企业的不断改革发展,企业的经营绩效评价理论和内容在不断变化,逐步形成全面的动 态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同时也形成了一系列的基于企业绩效评价的管理思想。
四、企业绩效评价方法不断创新
随着绩效评价理论的发展和企业的不断改革,企业绩效评价的方法也在不断创新。同时结合相应的评价目的,形成了不同的评价方法体系。
1973年Satty首先提出对非定量事件进行评价的AHP方法;如果指标中同一层次各个指标之间具有相关性,自身指标具有一定反馈能力,形成网络形态的层次分析法ANP。随后,有的学者在将定性指标逐渐量化的过程中,将模糊数学思想引入AHP方法中,从而形成(Fuzzy AHP)模糊层次分析法;AHP、ANP和Fuzzy AHP均可应用于企业绩效评价。
1978年由Chames,Cooper,Rhodes(简称CCR模型)提出DEA评价方法,导致企业绩效评价的非财务指标和财务指标的结合,不同的方法之间的有效集成和结合。1986年Banker等人应用DEA方法和超越对数生产成本函数来评价北卡罗纳州各个医院的效率:1993年Banker和Gorr等人使用蒙特卡洛方法产生的仿真数据,对DEA方法和修正的最小二乘法在生产前沿面评价方面的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1993年Thanassoulis使用假设的数据对回归分析方法和DEA方法在效率评价方面的差异作了比较研究;1998年Ruggiero和Bretschneidei通过修改CCR模型的目标函数来研究技术效率的Russell测度和加权Russell测度等。上述的DEA模型是假设企业为一个具有充分效率的整体,当考虑企业内部结构和组织效率对投入产出的影响,以及中间产品的产出和再次投入时,出现了网络DEA24,从而将企业本身结构效率和外部投入产出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1988年由Cross等开发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结合的SMARI、系统;1990年由Chames等人给出了可加性的灵敏度分析;1992年Robert Kaplan和David Norton在总结十几家绩效评价处于领先地位公司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平衡记分卡法BSC,并经过1993、1996、1999多年完善,改变了企业业绩评价的思想,推动了企业自觉建立实现战略目标的管理体系。从顾客、内部、创新与学习以及财务的不同视角来观察企业,建立相应指标体系和权重来进行评判。
由上述可见,企业的经营绩效评价随着时间迁移和评价目的不同,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各不相同。
责任编辑 赵 利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582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