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赶超战略、比较优势、知识产权优势与中国经济发展战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仉建涛 包晓光

  摘要: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关系到一国经济发展的成败,因此,深入研究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及其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笔者认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选择应紧密结合我国的国情,而不能完全照搬经济学的理论,任何单独一种战略都不能成为我国的主导战略选择。
  关键词:经济发展战略;赶超战略;比较优势;知识产权优势战略
  作者简介:仉建涛(1953-),男,河南西华人,许昌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比较经济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7)03-0017-03 收稿日期:2007-03-01
  
  一、引言
  
  经济发展战略是指根据对经济、社会发展各种制约因素的分析,从全局出发制定的一个较长时期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它涉及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带有全局性、长远性和根本性的问题。经济发展战略在一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采取什么样的经济发展战略来指导经济的发展,直接关系到该国的经济建设能否成功。新世纪中国应采取何种发展战略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同时也是理论界较为关注且有争议的问题。建国后的经济实践中曾经采取的以及当前学界的研究中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
  
  1.赶超战略。这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包括我国建国后长期采用的经济发展战略。主张通过政府有形的手将有限的资源优先配置到工业特别是重工业部门,通过发展相对于本国资源禀赋条件较高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迅速提高本国产业结构和工业化水平,促进经济超常规发展。
  
  2.比较优势战略。林毅夫教授(1999)在分析传统的“赶超战略”弊端的基础上提出的发展战略,主张利用劳动力低成本的比较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或高科技产业链条上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有利于提高资本积累速度,改变要素的禀赋结构,实现比较优势的动态升级,提高技术和产业的竞争力。
  
  3.知识产权优势战略。以程恩富教授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在分析比较优势、竞争优势缺陷的基础上,提出了知识产权优势理论(程恩富,2003)。郭民生在此基础上,对知识产权优势理论的内涵、特征、分类、作用、定位及其应用,提出了一种适应我国现阶段发展的新型创新模式――以“五新”(即知识产权优势、知识产权经济、知识产权战略、知识产权人才和知识产权文化)为核心要素的自主创新模型(郭民生,2006)。
  
  二、三种发展战略的内涵及比较
  
  1.赶超战略
  赶超战略是建立在后发优势理论基础上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一种特殊的经济超常规发展过程,以经济的跳跃式发展为特征,表现为高速经济增长、高级化的产业结构转换和高效率的资本产出率等等。
  一般认为,赶超战略的实施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实行计划经济体制、通过政府干预的主导作用,赶超战略能够迅速发动工业化;其二,赶超战略对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产生双重影响,一方面迅速使产业结构高度化,另一方面这样形成的产业结构是一种没有自生能力的畸形产业结构;其三,赶超战略在充分发挥政府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经济发展的低效率;其四,经济发展的赶超战略以重工业优先发展作为首要目标,对劳动力的吸纳却很有限,因而实施赶超战略的发展中国家一般具有较高的实际失业率,带来的是人们收入水平的低下(程洪、等,2005)。
  
  2.比较优势战略
  比较优势战略来源于比较优势理论。比较成本理论认为,不同国家生产不同产品存在劳动生产率或成本的差异,各国应分工生产本国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各个国家按照比较利益原则加入国际分工,从而形成对外贸易的比较利益结构。发展中国家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丰富,发达国家资本和技术资源丰富,据此形成的贸易格局是:发达国家进口劳动密集型和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发展中国家进口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现实的国际分工格局也基本如此。
  比较优势战略一般具有以下特点:其一,比较优势战略难以迅速发动工业化;其二,比较优势战略对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的提升也具有双重影响,一方面按照比较优势建立起来的产业结构内生于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另一方面,比较优势战略难以迅速促进资本形成和资本积累,也就不可能迅速提升一国的要素禀赋结构;其三,从理论上分析,比较优势战略能使资源配置具有帕累托效率;其四,比较优势战略能够实现以人为本的经济发展(韩树明,2003)。
  
  3.知识产权优势战略
  程恩富等(2003)看到“在当今的国际市场上,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并不一定具有国际竞争优势,在国际市场上发展的空间越来越有限。这使得我国的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出口贸易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从属和被动的不利地位,极易落入‘比较优势陷阱’”。因为,“无论是以劳动生产率差异为基础的比较成本说,还是以生产要素供给为基础的资源禀赋说,其比较优势的前提是各国的供给条件、生产条件不可改变,资源、生产要素不能在国际间流动”,“在现阶段,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这些假设条件已经不复存在。”
  程恩富(2003)在此基础上认为,“要实现我国出口产品的结构升级,就必须以国际经济综合竞争为导向,将现有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而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创造和培育我国的知识产权优势或知产型竞争优势。”“所谓知识产权优势,是指通过培育和发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经济优势,是相对于比较优势、竞争优势而言的第三种优势。”他认为这种发展战略“避免了笼统的竞争优势的理论缺陷,而突出了以技术和品牌为核心的经济优势或竞争优势”,“不仅应体现在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部门及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部门,必须掌握自主研究、自主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建立以自主知识产权为基础的标准体系,而且还体现在我国传统的民族产业或低端产品部门,包括劳动密集型产业部门,也必须塑造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民族品牌和名牌。”
  郭民生(2006)在程恩富研究的基础上指出,知识产权优势理论是一种能有效地利用国际规则、国内外两个市场以及自然和知识两种资源,能有效地发挥人力资源作用、提高资本运用效率和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加快体制转轨、经济转型步伐,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促使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经济发展理论。
  
  4.三种战略的比较分析
  赶超战略、比较优势战略与知识产权优势战略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一国经济走向成功的机理,但理论的提出不仅要考虑理论的解释力,还要顾及到理论的适用范围及前提,因此有必要对三种理论进行比较分析。
  赶超战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新独立的国家以及新兴工业化国家广泛选择的经济发展战略,因此不仅具有理论来源和根据,而且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然而就我们看到的文献

却是对它的批判多于赞誉。不少文献中指出,拉美国家之所以在经济上失败,日本以及亚洲“四小龙”之所以成功,就在于拉美国家采取的是赶超战略,而把日本和“四小龙”的成功归因于采取了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我们认为这是不客观的。很难想象,日韩在20世纪60、70年代推行重化工业、造船、汽车等产业优先发展时是遵循了它们当时的比较优势。那么为什么这么多国家采用赶超战略而只有日本及四小龙等极少数国家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就呢?我们认为,政府决策、把握时机以及制定赶超扶持政策的能力等是关键的因素。
  比较优势战略理论经过经济学家的发展日益完善。它们认为落后经济体的发展战略应使经济发展在每个阶段上都能发挥当时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从而维持经济的持续增长并提升资源禀赋的结构。但是,对于比较优势能否作为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制定发展战略的依据,一些学者有不同的认识。如洪银兴(1997)认为,在国际贸易中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市场上,由于发达国家存在资本对劳动的替代,使得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并不具有竞争优势。而且,虽然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品因其工资低而劳动力成本较低,但发达国家面对国内充分就业的压力,会以各种壁垒阻碍廉价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入。从而造成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贸易中,以劳动密集型和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国家总是处于不利地位,出现“比较利益陷阱”。他认为要摆脱这种不利局面,就应当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转换的关键是将高新技术,包括从国外引进的高技术与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结合。
  此外,与发达国家相比,落后大国的最大优势是与劳动供给充足和低收入相伴的低劳动力成本。在不考虑非价格因素的情况下,以此优势为基础,他们能够在一些劳动力密集型制成品上获得较高的价格竞争力。但在现实的竞争中,许多非价格因素的介入,使得产品竞争力的决定由一维变成二维乃至多维,成为价格竞争力和非价格竞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落后国家在非价格方面的竞争力太弱,它们总的竞争力水平就会显著降低(熊贤良,1995)。
  从比较优势战略和赶超战略的内在逻辑可看出,它们是完全不同的:一个是渐进缓慢的发展道路,一个是跳跃式的发展道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后进国家的发展结果看,完全运用比较优势发展起来的国家是十分少见的,大多数落入了比较优势陷阱;同时,完全运用赶超战略也纷纷陷入了产业结构畸型发展,人民生活日益恶化,企业没有竞争力。而能发展起来的国家一般是综合运用两种战略。
  上述的比较优势理论一般被称之为外生比较优势理论。随着对外生比较优势理论的局限的认识的深入,内生比较优势理论逐渐被经济学家重视起来。杨小凯和博兰(Yang andJeff・Borland,1991)在批评新古典主流理论的基础上,从专业化和分工的角度拓展了对内生比较优势的分析。左大培(2000)则从技术进步的另一角度表述了对中国遵循外生比较优势理论的怀疑和否定。他提出应当把产业技术密集化作为经济发展的根本,强调通过扶植处于幼稚期的高技术产业来获取内生比较优势,为此应当制订促进技术进步的贸易政策。
  我们认为,与外生比较优势理论相比,内生比较优势理论对于我们的指导意义似乎更大。外生比较优势理论可以作为我国调整产业结构的指导原则,以纠正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高度扭曲的产业体系,这不仅能使我们取得更多的经济剩余,也会大大促进我国的就业。但是众所周知,运用外生比较优势理论也有很多缺陷,除了它苛刻的假设之外,它极易使发展中国家锁定在国际分工的低端,形成对本国初级产品和发达国家技术、资本密集品的双重依赖,从而落入“比较利益陷阱”;此外,现实也非自由贸易的天堂,我们国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却使我们频频遭受贸易壁垒和反倾销调查之苦。避免落入陷阱的对策就是运用内生比较优势理论,重视培养我们的动态比较优势,谋求在更高层次上的竞争优势,逐步形成良性的产业升级机制。
  知识产权优势战略作为国内经济学家新近提出的第三种发展战略,尽管尚未被研究者所重视,但向我们揭示了应对全球化时代残酷竞争和知识经济时代的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前瞻性和创新性。现实的国际经济活动并非如经济理论和模型描绘的那样美好,贸易摩擦不断;按照比较优势发展的中国制造业尽管取得的成就巨大,“中国制造”的产品已销往全球,但环顾全球500强和全球500强品牌排行榜,却鲜有中国的名字,绝大多数企业做着为欧美国家企业做嫁衣的工作,商品附加值的绝大部分被他们拿走,留给我们的除了只有少量的加工费用外,还有倾销的恶名。这固然与我们实施市场经济的时间短有关,但我国企业不注重研发,政府长期忽视专利制度建设,缺乏知识产权优势也有很大的相关性。经济的发展已由卖产品逐步迈进到卖标准的时代,拥有标准的前提就是要拥有众多的专利,拥有竞争对手没有的知识产权这种非对称优势。从这层意义上讲,知识产权优势战略在更高层次上指明了新时期经济发展战略的着力点。
  
  三、我国发展战略的选择及依据
  
  我们认为,一国采取什么样的经济发展战略,不仅要考虑该战略的科学性、可行性,还要考虑战略选择时代的约束条件,归根结底,就是要考该国的国情。所谓国情,是指一个国家的社会、政治、经济、自然禀赋、历史发展阶段和综合国力现状等全面情况。我国发展的战略的选择必须紧紧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在考察我国的国情时,有两条原则必须不能忘记:
  第一,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尽管冷战结束了,但世界并不太平,意识形态的对立并未消失。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大国,我们不可能完全采用比较优势战略,靠出口自己的初级产品来换回我们所需要的技术与资金密集型产品,而把关系自己国家安全和民族命运的钥匙让别人掌握。传统的赶超战略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尽管我们付出了代价,但这是任何一个大国都必须拥有的,特别是在当时冷战白热化时期为了生存必须拥有的。
  当然传统的赶超战略所依据的后发优势理论也有缺陷。它认为后进国家可以直接引进发达国家一些成熟的技术实现自己的跳跃式发展,这样就可以节约大量研发成本和规避很多风险。客观的讲,在一些一般技术方面这样做是无可厚非的,一个国家即使强大的美国,也没有能力和精力在所有领域都实现创新。但是不要忘了,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如果我们热衷于花费大量的资金引进国外技术,而不注重自己的创新,我们将永远处于赶而不超的尴尬境地。
  第二,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我们认为我国与外国最大的一个不同的约束条件之一是我国的人口问题。如此多的人口面临着就业的问题。如果我们不下大力气解决适龄劳动人口的就业问题,经济问题就会演变成严重的政治问题,威胁到社会的稳定。因此不少学者提出要以就业为导向全面调整发展战略。从这个角度讲,“用裤子换飞机”还得继续,比较优势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应是寓三种战略于其中的以自主创新为主导的跨越式发展战略。它不仅应发挥出我国劳动力丰富这个比较优势,解决我国人民的就业问题,同时,它也能在全球化时代有效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与主权安全,维护社会主义制度使之不断向前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以自主创新为导向,在某些事关国家安全和民族命运的战略性高技术关键领域、涉及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技术和产业发展共性技术必须采取自主创新战略,构建属于我们自己的知识产权优势,才能做到不受制于人,有效维护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这决不是搞折中调和,而是面对我们国情时的必然选择。
  
  (编校:育 川)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603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