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的区域产业升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尉东

  【摘要】本文从全球价值链理论出发分析绍兴纺织业,认为经过多年的发展其已融入纺织业的全球价值链中,但处于价值链的从属地位,产业附加值过低。因此,遵循产业升级的一般规律,地方政府应重点在人力资源及科技制度建设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推动绍兴纺织业向价值链主导地位演进。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纺织业;绍兴;升级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7)01―0101―03
  【作者简介】王尉东,绍兴文理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浙江绍兴312000)
  随着生产和贸易的不断发展,产业活动在全球进行大量的分离和再构,推动了各国、地区生产和贸易的快速融合,使区域经济逐步嵌入全球价值链中。嵌入全球价值链中的地方产业应如何运用自身的优势实现产业升级,通过产业价值的增值来提升其竞争力进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一、全球价值链理论简述
  
  价值链的概念缘自波特提出的价值链理论,是指从产品的设计到生产、销售直至最终消费的过程中所有创造价值的活动范围。全球价值链将视角延伸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框架当中讨论,产品在全球范围内从概念设计到生产消费直到报废或回收的全生命周期中所有创造价值的活动范围:包括对产品的设计、生产、营销、分销以及对最终用户的支持与服务等组成价值链的各种活动。可以包含在一个企业之内,也可分散于各个企业之间,也可散布于全球各地。价值链治理的关键是权力的不对称,Gereffi根据价值链上主导者的不同把全球价值链分为两种类型:生产者主导型和客户主导型。在生产者主导的全球价值链中,生产企业是核心部门,由控制着关键技术的大型跨国制造商协调整个生产网络,在汽车、航空、计算机、半导体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中较典型;客户主导型主要是由大型零售商、营销商和品牌制造商在一系列出口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建立分散的生产网络并发挥关键作用,在纺织、鞋、玩具等劳动密集型或消费品产业中较普遍。两种价值链各具特色,在现实经济中又相互关联、交叉。在此基础上Humphcry、Schmitz和Sturgeon根据交易成本经济学、企业网络和企业能力理论把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分为单纯市场关系、模块型、关系型、领导型和科层型5种模式,分析了各种模式在交易的复杂性、识别交易能力、供应商能力和价值链各成员的权利和协调能力等方面的特征。
  
  二、绍兴纺织业全球价值链情况分析
  
  从纺织业的价值链看,绍兴纺织业主要以涤、棉为原料,经历织造、染整环节后,分别进入家纺、服装与工业纺织品的生产,通过销售渠道进入市场。上述纺织价值链中,包括纺织机械、化工等,各个行业之间有着直接的或间接的生产技术经济联系,及由此产生的数量比例关系。绍兴纺织业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围绕绍兴轻纺城的轻纺面料集群,上虞以棉纺织和印染染料为主集群,嵊州的领带集群,诸暨的大唐袜业集群、枫桥衬衫集群,新昌的毛纺和纺机集群,6个集群的纺织工业在浙江省都占据重要一席。已形成了涵盖聚酯、化纤、织造、染整、服装服饰、染料、纺织机械等领域的较为完整产业链。这种以众多集群为主的产业模式有效提升了绍兴纺织业的竞争能力,成为中国重要的纺织品生产基地,绍兴纺织产业2004年纺织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234.52亿元,实现利润50.70亿元,实现自营出口50亿美元。纺织产品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重要地位,拥有化纤布生产量、领带生产量、袜子生产量、纺织品成交量四个“全国第一”。绍兴纺织业已逐步融入到纺织业的全球价值链中。
  纺织产业全球价值链是典型的客户主导型。在全球价值链系统中,各个企业的地位是不同的,各国企业依据自己特定的比较优势在全球价值链上从事着相应环节产品价值的生产。特定的环节才能创造较高的附加值,这些高附加值环节也就是价值链上的战略环节。控制了这些战略环节,就成为该价值链的主导者。反之,则成为价值链系统的从属者,处于被动地位。一般而言,战略环节往往是由产业、产品的核心关键技术和品牌拥有者所把持,从而价值链的治理、领导往往是由这些企业来实施。目前,从纺织业实际情况看,发达国家企业是全球价值链的组建者、领导者,占据着价值链上的战略性环节、支配和治理着全球价值链体系。相对而言,由于缺乏对关键核心技术和品牌的控制以及对核心业务的拥有,发展中的纺织业也只能嵌入全球价值链的下游、辅助价值生产环节,不能获得对战略环节的控制,只是停留在价值链治理层级结构中的低端。
  1.绍兴纺织业位于价值链中的从属地位。判断绍兴纺织业处于价值链治理层级结构中的地位主要依据就是看其是否控制了纺织业价值链这些的战略环节,也就是是否生产高附加值为主的产品,是否拥有核心的技术与品牌。但从现实情况看绍兴纺织业却存在以下两个主要问题:
  一是绍兴纺织业整体产品层次低,产品结构不合理。具体就化纤、织造业来说,绍兴化纤原料的产能很大,但由于近几年化纤低水平产能增长过快,导致企业在低层次产品出现过度竞争。而高性能新产品开发能力差,产品比重较低;无法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一些新型的功能化产品,如导电、阻燃、高吸水、水溶性、多功能纤维基本上还未形成生产能力,导致化纤面料开发能力差,既不能顶替高档进口面料,更难以大量出口。
  绍兴织造业的产品档次也不够高。以中低档产品为主,主要以低端市场消费群为目标市场,以化纤为主,而纯棉、纯麻的少;织物以梭织的多,而针织的少。目前绍兴有世界一流的先进技术装备,但缺乏与这些先进设备相配套的技术开发、应用、管理等“软件”;大多数织造企业以模仿为主,抄袭仿制现象严重,造成一些有技术开发能力的企业也难以发展壮大。在科技和资本投入要求高的新型纤维和面料、染整、产业用纺织品、环保型产品等领域,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因此,这些低附加值产品出口只能依靠“跑量”和低价竞争,如化纤染色布和印花布,每米不到1个美元。
  二是纺织业自主品牌、营销力不足。纺织业缺乏自主品牌、营销力不足也是产业附加值无力提高的主要原因。在绍兴的纺织服装企业中,具有一定知名度品牌的企业较少,与宁波男装、温州男装休闲装、杭州女装相比,缺乏品牌知名度和遍布全国的营销网络,服装设计水平与世界水平差距甚大,在纺织产业链的中上游企业几乎没有有品牌的企业,大多企业都存在没必要去创立和培育一个品牌的意识,品牌设计与建设任重道远;而纺织机械产品开发也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专业市场中名牌产品比例低。专业市场上来自大中型企业的名优产品仅占市场营业额的5%。仅跟浙江省内几个主要纺织业相比,绍兴纺织业的自主品牌与营销网络也存在较大的差距。
  出口企业的国际营销水平普遍较低。绍兴纺织业在市场渗透,销售渠道的开发方面则严重不足,出口企业行为则重于“签订出口合同――采购原材料――组织生产――出运

――交货”,很少关注和从事分拨、物流、零售、售后服务和品牌推广等一系列增值活动。在纺织服装的整个价值链中,商品零售价格是出口价格的3―5倍,丰厚的渠道利润和品牌利润都被进口商、批发零售商所获取。
  综上分析,由于缺乏对关键核心技术和品牌的控制以及对核心业务的拥有,绍兴纺织业也只能是嵌入全球价值链的下游、辅助价值生产环节,不能获得对战略环节的控制,只是停留在价值链治理层级结构中的低端。
  2.纺织产业升级的必要性。由于绍兴纺织业处于纺织业价值链的低端,因此产业附加值处于较低水平,甚至有恶化趋势。其最直接的表现一般是成本费用利润率、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的降低,绍兴纺织业主要表现为:一是企业利润率低,呈逐年下滑趋势。如化学纤维业,2000年的资产利润率仅为3.4l%,2004略有上升,为3.79%,年均增长率为2.67%。而服装制造业,2000年的资产利润率为lO.59,2004年则为10.05%,年均增长率为一1.3%。
  二是企业亏损面扩大。2005年1―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面为17.5%;从绍兴县的情况看,2004年织造业实现产品销售收Jk407.71亿元,同比增长34.7%,行业人均销售收入40.91万元,全行业实现利润15.30亿元,同比增长17.6%,人均实现利润1.54万元,销售利润率为3.75%,全行业亏损企业亏损总额5014万元,同比下降42.4%。2005年1―6月,织造业实现销售收入175.1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9.6%,低于绍兴县工业企业销售收入的增长率28.6%。实现利润4.66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4.7%。以上数据显示,绍兴县纺织织造业在销售收入增长的情况下,利润出现了两位数负增长,亏损额增长近1.5倍,经营状况日益恶化。
  综上所述,绍兴纺织业必须改变所处价值链中的从属地位,通过产业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产业的竞争力。
  
  三、纺织产业升级的路径及制约因素
  
  一般认为OBM通常是全球价值链中最有利可图的部分,也需要更强大的市场开拓能力和技术能力。根据其掌握的不同能力,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价值链有两种轨迹走向:对于市场开拓能力较强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可能会开始于贴牌加工(0EM),再发展到全球物流契约(GLC)模式,从而使发展中国家的生产纳入全球物流体系,以实现市场扩张,最后发展到自有品牌生产(OBM);对于技术能力相对较强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而言,可能会沿着另一种轨迹发展:首先从发展技术能力开始,从贴牌加工逐渐发展到自行设计制造(ODM)等自行设计能力达到一定水平以后再提高市场开拓能力,最终实现自主品牌制造。因此,纺织业的升级必须遵循这一产业发展规律。从一个区域具备的条件看,绍兴纺织业应在现有技术能力基础上,从贴牌加工逐渐发展到自行设计制造(ODM),最终实现自主品牌制造。
  而产业从价值链低端向高端发展,需要来自于经过不断的、大量的投资、创新和升级所取得的高级要素。绍兴纺织业目前主要受制于两大因素:
  1.纺织业技术开发薄弱,创新能力不足。产业整体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薄弱,产业内企业无法开发中高档产品以适应市场需求与环境的变化则是产品结构低的重要原因。技术创新战略可分为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和虚拟创新三种基本战略模式。绍兴纺织企业大部分属于中小企业,本身的资金力量、科研资源比较薄弱。由于自身经济实力、研发力量等因素的制约难以完成一项技术创新。许多企业虽形成了较强的生产能力,但尚未形成产品深度开发能力。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些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要求投入大,技术创新的风险也大,大多数企业不愿意或没有能力从事这种研发。政府对行业共性技术攻关支持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2004年绍兴市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为13.7384亿元,总投入强度为0.56%,而纺织业仅为O.38,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更低0.15。
  2.人力资源缺乏。技术进步需要高素质劳动力来实现,特别要求吸引和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正是由于从化纤到服装设计开发等方面人才缺乏是制约绍兴纺织业整体产品层次不高的主要因素之一,绍兴人力资源力量不足。绍兴科技人员占职工的比例仅为3%左右,在2004年绍兴单位就业人员中,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大学本科、专科、高中、初中及以下学历的人员分别占0.1%、3.5%、7.0%、27.4%和62.0%。在具有技术职称的人员中,具有高级、中级、初级技术职称的人员分别占6.O%、32.9%和61.1%。在具有技术等级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具有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和初级工资格证书的人员分别占0.9%、3.8%、9.8%、25.4%和60.1%。劳动者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纺织产业发展,进而影响产业成长。因此政府须要积极培养和引进高质量的劳动力推动纺织产业的优化进程。
  
  四、对策
  
  由于与绍兴纺织产业链相匹配的基础技术研发制度、人才培育、信息咨询、金融服务等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尚不完善,产业升级、企业成长所需的产业环境远未得到满足,尤其是以技术研发、人才培育为基础的创新体系不健全,新原料、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投入不足,缺少核心技术和前瞻技术,产业升级缺少技术平台,中小企业发展缺乏技术支撑。为推动纺织业的顺利升级,需要政府在创造产业竞争优势中的作用在于创造能激励创新活动的环境,特别是加强产业在技术创新与人力资源等基础服务体系的建设。
  1.加大研发体系与制度建设,增强合作与自主创新能力
  地方政府应通过采取多种模式,引导产业内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开发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推动产品品质的提高。
  (1)建立以龙头企业技术中心为主要形式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通过政府与企业双向选择等方式有重点筛选若干龙头骨干企业,进行倾斜性财政支持,积极吸引国家级纺织研发机构与国际知名研究机构同龙头企业对接开展研发,扩大产、学、研结合。
  (2)建立以中小企业为主要对象的技术创新中介服务体系。充分利用上海、杭州等大城市的设计力量与资源,吸引外部设计机构在绍兴开展业务,分层次、多形式地培育科技中介机构。
  (3)建设行业共性技术支持体系。如设立“绍兴纺织技术创新中心”,同时利用绍兴科技情报研究机构或授权单位,跟踪研究国内外共性技术研究动态,结合绍兴实际,通过调研确定绍兴纺织业共性研究开发的重点。
  2.提高劳动力素质
  (1)人才培训体系建设与完善。企业家培训是人才培训的重要组成。政府应牵头建立“企业家论坛”,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企业家交流会,邀请专家前来培训,以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者管理理念和管理水平,促进产业内信息交流与沟通。二是对员工的培训。政府应以依托区域创新服务中心等形式,建立起与纺织产业群相配套的特色培训中心,如嵊州领带培训中心。联合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的资源,共同培养产业发展所需人才。
  (2)人才引进。建议成立外国专家局,每年组织外国专家来绍兴开展技术等方面的交流。聘请国家、省有关部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组成绍兴市纺织产业升级顾问团。开展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合作与交流,借外脑为我所用。通过政府制定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和鼓励企业为人才提供良好发展环境,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前来绍兴工作和创业。
  【责任编辑:熊一坚】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778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