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流动对社会经济及城市生活的影响日益突出。从长远来看,农村劳动力流动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城市化发展,而且就目前情况,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推动了传统农业改造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民收入因此得到持续提高,农村贫困得到极大缓解。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农村劳动力流动存在一些弊端,比如加剧了城市收入分配的分化,使城市贫困问题更加严重;进城务工人员受到歧视,工资、地位不平等等。为此,有必要建立以公平为价值取向的公共政策体系,将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纳入相关政策范畴,使其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进一步推动作用。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流动;影响
一、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积极影响
1.增加了农民收入
劳动力外出的最大动机就是寻求高收入,因此外出的最直接的效果是促进了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改革开放初期,农民生产经营活动单一、收入来源单一,农民收入以农业收入和粮食收入为主体,实物收入占很大比重,比重基本都在70%以上。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农民外出务工人数的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以农业收入为代表的家庭经营收入比重下降,而以外出务工收入为代表的工资性收入则呈现出不断增长态势。根据原农调总队住户调查,1998 年,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量占纯收入增量的82%,1999 年和2000 年分别提高到117%和167%,2001-2003 年,工资性收入增量占纯收入增量的比重虽有下降,但仍在50%以上,分别为62%、63%和53%。2005 年农民的工资性收入首次突破千元大关,当年工资收入增量是176元,占纯收入增量的55%。农民工资性收入快速增长推动了这期间农民收入的增长。目前,工资性收入已占纯收入的1/3 以上。[1]
因此,农村劳动力外出直接推动了农民收入增长。中国农业资源严重不足,相对于工业产品的实际需求,人们对农产品的市场需求弹性较小,农产品价格上升空间有限。因此,中国农民从农业经营得到的收入不足以支持家庭收入的持续增长,中国农民收入增长的希望就寄托在了农村劳动力的流动转移上。
2.缓解贫困
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劳动力外出的可能性与家庭收入水平之间成反比关系,这说明劳动力外出与家庭贫困缓解之间存在反向关系。许多贫困地区将劳务输出作为反贫困的重要措施也是出于这个原因。国家统计局2004 年城乡住户调查资料表明,迁移与贫困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近年来,贫困地区非农产业发展落后,为了摆脱贫困,许多农村劳动力流向就业机会较多的东部发达地区,使得贫困程度大幅缓解,成为中国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大亮点。
3.有利于推动城市和经济发展
城市发展的动力除来自城市内部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以外,另一个重要的动力来自于农村人口进城所推动的城市化及其引起的连锁反应。中国目前的城市率只有40 %左右,距离世界平均水平还有较大的差距。可见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对输入地经济和城市的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大批廉价农村劳动力进城一方面降低了城市发展的成本,另一方面也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另外,有关研究资料表明,1979-1999 这20 年中,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对我国GDP 增长的贡献率高达15 %以上。其中外来农民工对沿海地区的经济增长做出了重大贡献:外来劳动力创造的GDP 分别相当于北京GDP总量的32 %、上海的31 %、广东的30 %、江苏的11 %、浙江的17 %和福建的16.8 %。这些省市的社会财富的1/6-1/3是由外来农民工创造的。[2]
二、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消极影响
1.增大就业压力,影响收入分配
就业是民生之本,工资收入是大多数城市居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下岗失业是影响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农业经济效率的提高产生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我国现有大约1. 6~1. 7 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他们中的大部分为了谋生而向城市流动。而劳动力供给数量庞大,经济发展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又相对有限,使得我国城市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同时随着城镇单位使用农村劳动力数量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对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就业产生了消极影响。为了维持生计,城镇失业人员必然要与外来劳动力争夺有限的低端劳动岗位,从而造成这类劳动力严重供过于求,工资水平下降、失业率上升,导致城市贫困人口增加。就业状况的变化已经成为影响收入分配格局的一个重要因素。
2.使得劳动力市场分化,工资差距加大
农村流动人口作为城市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城市经济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户籍制度及其他一系列城市福利体制的存在,使得农村流动人口在城市中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低,社会保障状况差。一般来说,进城的农村劳动力从事着与城镇职工迥然不同的工作,他们占据了许多非熟练工种:建筑工人和维修工、餐馆服务员和办公楼的保洁员、家庭里的保姆等,并且平均来说,挣得低得多的工资水平。劳动力市场的这种分化和巨大的工资差距,不仅进一步扩大了农村流动劳动力和城市劳动力的收入差距,而且使整个城市的收入分配更加不均,城市贫困问题更加严重。
3.农村流动人口的城市生活边缘化,不利于社会稳定
农村流动人口尽管工作、生活在城市,但由于其受到现行政策与社会制度的歧视,难以获得同城市居民同样的经济、社会以及文化资源,使得其中大部分人很难融入城市主流社会。被边缘化的农村流动人口成为名副其实的弱势群体,难以分享城市发展所带来的好处,同时边缘化的生活状态容易激发心理上的不平衡,导致一系列城市社会问题的产生,加大了社会矛盾,对社会稳定发展造成极大的威胁。
三、对策建议
1.确立以公平为价值取向的公共政策体系
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它不仅涉及到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也同时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以及政治问题。在设计解决方案时应统筹考虑上述因素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并将缩小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作为制定相关政策的权威性社会价值标准,只有确立以公平为价值取向的公共政策体系,才能促进整个劳动力市场健康、持续的发展。
2.政府发挥职能,充分利用收入分配调节机制抑制两极分化
将城市公共福利和安全水平作为衡量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依据,充分发挥政府职能,确保政府公共行为和政策与社会公平的价值目标相一致。同时,利用财政调节收入分配的职能,在有效调节高收入的同时为低收入者创造发展的机会和平台。比如充分发挥收入所得税的调节作用,允许子女的抚养费、教育费等进入税前扣除项目,对退休金的一定比例给予免税等。
3.以保障公共安全和社会安全为目标,提高农村流动人口的基本社会保障和福利水平
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必然对城市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在确立以公平为价值取向的公共政策体系的基础上,保障公共安全和社会安全也成为和谐发展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我们都知道,就业是民生之本,导致城市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失去工作,从而丧失了收入来源,陷入贫困,这不仅对城市经济发展产生很大的负面作用,还对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因此,有必要建立以保障公共安全和社会安全为目标的公平合理的市场经济制度,提高基本社会保障和福利的统筹层次。同时,在现有保障水平的前提下逐步将农村流动人口纳入城市社会保障范畴;逐步提高低收入人口的保障水平并实施综合保障管理制度;制定最低工资标准并逐步按照国际惯例实施劳动标准。
参考文献
[1] 盛来运. 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经济影响和效果[J]. 统计研究, 2007.(10)
[2] 孙自铎. 农民跨省务工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J]. 中国农村经济, 2004.(03)
[3] 潘晓成. 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经济分析与政策运用[J]. 新重庆, 2006.(10)
[4] 邵婷. 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特点分析[J]. 商业时代, 2007.(27).
[5] 柳彦. 关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政策分析[J]. 经济问题, 2007.(06).
作者简介:刘乐女(1987-7),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已发表论文《论青少年的主观幸福及其培养》、《浅析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900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