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综合施政 力控通胀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宏达

  国际上,一般当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3%,称为通货膨胀;CPI>5%,为严重通货膨胀。2010年以来,我国的CPI开始缓慢攀升,从1月份上涨1.5%到11月份上涨5.1%(全年最高),全年同比上涨3.3%。尽管央行采取了从紧的货币政策,但近两个月CPI上涨幅度仍近5%,居高不下,防通胀的形势严峻。
  食品价格上涨在这次CPI飙升中扮演了重要角色。2011年全国CPI指数1、2月份均上涨了4.9% ,其中食品价格分别上涨10.3%和11.0%,而2010年我国农村恩格尔系数(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41.1%,城镇为35.7%,从中可见物价上涨对普通百姓生活的影响。
  防控通胀,首先要搞清楚本次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一般来讲,通货膨胀往往是由于消费需求大大超过供给造成的,但多年来我国国内消费占GDP的比重一直徘徊不前,甚至还有逐渐下滑的趋势。所以,本次通胀不属于消费需求拉动型。那么,本次通胀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是银行贷款规模过大
  物价上涨归根到底还是货币的问题。2008 年9 月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以来,我国经济受到较为严重的冲击。在当时的严峻形势下,国家及时调整政策取向,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和地方政府信用支持下,货币信贷出现持续快速增长。总体看,这一时期货币信贷较快增长对提振信心、扩大内需发挥了关键作用。但与此同时,也造成广义货币M2迅速膨胀。2009和2010年,全国银行信贷规模共增加17.54万亿,占到2009年中国GDP总量一半多点。所以银行贷款的急剧膨胀,造成了M1和M2快速膨胀,从而造成货币贬值。
  二是成本推动和供给不足
  近年来,在劳动力成本趋升以及资源价格改革等因素的推动下,影响物价上升的成本推动因素逐渐增强,同时由于价格的传导作用,生产资料成本、运输等流通成本、资源环境成本、土地成本、住房成本较快上涨。另外,全国从南到北各种自然灾害频发,影响到一些品种的农产品供给。此外,一些社会游资乘机囤积居奇、恶意炒作、哄抬物价,使通胀预期增强,造成惜售甚至投机性需求增多,也引起价格上涨。
  三是国际通胀输入因素
  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以来,主要发达经济体均不同程度使用或扩大了量化宽松政策。这种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资产组合渠道、信息渠道和流动性渠道都有明显的外溢效应,特别是释放的大量流动性进入大宗商品市场和复苏相对较快的包括中国在内新兴市场经济体,带来了输入型通货膨胀和短期资本流入,给新兴市场经济体带来压力。此外,美元等主要计价货币总体贬值,加剧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2010年,以美元计价的我国进口价格平均上涨13.7%,出口价格平均上涨2.4%,输入型通胀压力进一步上升。
  抑制通货膨胀,历来是各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的主要目标。通货膨胀的危害,一是通胀使价格失真,导致盲目投资,国民经济非正常扩张,使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畸形化,不利于经济平稳协调发展;二是通胀造成货币贬值,老百姓储蓄缩水,生活水平下降,影响稳定;三是通胀会降低本国产品的竞争力,引起黄金外汇储备的外流,从而使汇率贬值,给进出口贸易和国际投资带来不稳定因素。物价问题是关系民生、关系经济健康发展、关系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局问题,控通胀已成为调控的当务之急。
  防控通胀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既要综合施策、又要突出重点,既要采取短期应急措施、又要建立长效机制结合,既要用经济手段、又要用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打好“组合拳”。
  第一,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首先,要控制好货币总量。货币政策从适度宽松转向稳健,就是要降低以M2 为代表的货币供应总量增长,只有货币供给总量回归常态,才能实现中央提出的把好流动性总闸门的要求。其次,要保持社会融资总量及贷款总量增长合理适度。近年来,我国金融结构多元化趋势明显,直接融资比例明显提高,要重视从社会融资总量的角度来衡量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除人民币贷款外,还包括企业发行债券和股票筹资、信托贷款、委托贷款等。再次,要着力优化信贷结构,引导金融机构把握好贷款投放进度和节奏,按照“有扶有控”的信贷政策要求,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力度,严格控制对国家限制的行业贷款。最后,要加强流动性管理。
  第二,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为什么在物价上涨(通胀)的情况下,还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这是因为这次通胀没有带来高增长,经济没有过热。因此,防控通胀的同时,还要防止过度打压经济增长,使经济增速降低。这就需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完成近年来新增中央投资的续建项目,启动“十二五”规划的重大项目,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加大对“三农”、欠发达地区、困难群体、社会事业等的支持力度。同时进一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最终做到防通胀与保增长同时兼顾。
  第三,进一步发挥市场调节经济的作用,培育经济内生动力
  我国政府采取强有力的行政干预,积极有效地应对了金融危机,被外界称为“中国模式”,但越来越受到国内专家的质疑。政府运用行政手段调控经济是必要的,但调控的度如何掌控,很难拿捏,过度就会破坏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目前,如果各级政府成为市场的最大参与者和投资主体,投资建设的冲动依旧很大,那就不可能控制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和地方政府债券融资,防通胀、稳物价就会打折甚至落空,同时也会给未来长期增长留下隐患。因此,从根本上讲,还必须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经济的作用,培育经济的内生动力。
  第四,努力降低通胀预期
  从某种意义上说,稳定价格预期比稳定现期价格更为重要。中国人民银行2010第四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居民对物价满意度为1999 年第四季度以来的最低,居民未来物价预期指数升至81.7%,较上季提高了8.5 个百分点,预测下季度物价上涨的居民比例较上季提高了15.2 个百分点,预期未来房价上涨的居民占比也较上季再次上升6.8 个百分点。因此,一方面要发展生产、完善流通、保障供给,另一方面要针对通胀预期因素,做好舆论引导工作,澄清各种不实报道,稳定价格预期。
  (作者系内蒙古党委政策研究室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处副处长)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064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