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业的城市集聚效应及其发展路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夏 晴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并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市场经济发展水平及其竞争力的重要标志。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西方发达国家服务业的比重普遍超过了60%,并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中国经济发展已开始向工业化后期过渡,服务业正成为新的主导产业和经济增长最具活力的产业。
在服务经济时代,服务业与城市化具有互动发展的依存关系,现代服务业向城市集聚构成了城市化的新内容。城市是服务业(尤其是知识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集聚的首选之地,服务业在城市集聚不仅有助于加快城市化进程,而且对服务业自身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服务经济时代的城市化内涵
早期的城市化理论将城市化的内涵界定在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上。他们的理论假设都是工业集中在城市,因此工业化与城市化并行。农村人口转向工业就是进入城市。人口进入城市意义上的城市化是每个农业国家转向现代化时必然要经过的阶段,但是,它不是城市化的全部内容。西蒙,库兹涅兹(1989)就曾指出,工业化过程并不表现为劳动力以向工业转移为主,相反。是以向服务业转移为主。城市化的实质是由于生产力变革引起的人口和其他经济要素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转移的过程,这种转移的根本标志就是农业比重的下降和非农业比重的上升。即产业结构的变迁。随着工业化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服务业开始崛起,并逐渐取代工业而成为城市产业的主角。
当社会发展进入到服务经济时代。城市化的内涵不再是人口转移,而是城市功能的提升。城市化的基本特征即要素集聚,集聚经济是城市化的基本动力。工业的发展和工业的集聚是激发城市化的第一推动力。工业的发展和在特定区位的集聚,又带动了服务业的迅速发展,服务业成为城市发展的后续动力,即城市发展的最大动力源。
服务经济时代的城市化是建立在城市功能基础上的城市化。在现代经济中。城市是现代化的中心,是先进社会生产力和现代市场的载体。现代经济的发展需要的是先进生产要素,如高科技和高科技人才。这些先进的生产要素首先流向城市,并通过城市集散:企业总部及其研发中心、营销中心聚集在城市:外资进入的方向正在向银行、保险、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项目转变,城市是首选之地。先进生产要素、市场、公司、现代服务业向城市聚集构成了城市化的新内容,这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自然形成的趋势。这种城市化不再是过去的农村人口进城,而是先进生产要素、现代服务业向城市聚集;衡量城市化的指标不再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而应是服务业比重。
二、服务业的城市集聚效应
吉昱华等人(2004)对中国城市的集聚效益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工业部门作为一个整体并不存在明显的集聚效应,但二三产业加总则存在明显的集聚效益。也就是说,城市规模的扩大不会显著地导致工业部门效率的提高,生产率的提高主要来源于第三产业,其效率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而显著提高。这就是说,相对于制造业而言,服务业在城市的集聚效应更为明显。
(一)城市是服务业集聚的首选之地
城市是服务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它集中了大部分的服务业劳动力,提供了大部分的服务业产值。
1,服务的特性决定了服务业在城市的集聚。制造业的生产和消费在时间和空间上可以分开,其发展不依赖于本地的市场消费容量,为了寻求较低的土地、劳动力成本,就可能出现制造业基地进入郊区或农村而产品销售却是面向全国甚至全世界的状况。服务具有不可分离性,其生产和消费是同时进行的,同时服务又具有不可储存性,没有库存,它必须在生产中被消费掉。因此,服务不可能像货物那样集中生产实现规模效益,如果不能及时消费就将不可弥补地失去。也就是说,服务业规模对当地的市场容量依赖性很强,服务业基地需要聚集于城市,城市容量越大,市场容量越大,服务业规模越大。越能实现规模效益。
2,城市型经济特征决定了城市是服务业需求特别旺盛的区域。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国民收入将越来越多地用来购买高层次服务产品,服务业也将因此获得迅速发展的需求动力。由于城市的服务需求相近。信息流通迅速。交通便捷。如果各个城市服务成本、品质和服务种类存在明显差异,客户更有可能跨越地域寻求更佳的服务。这意味着一个城市服务业越发达,对客户越有吸引力。这个城市的功能及竞争力越强。
3,城市创造了服务业发展的制度安排优势。古典经济学只注意到企业集中布局(分工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所带来的生产成本的节约,却忽视了同时可能导致的交易成本的增加。而交易成本的增加有可能抵消专业化程度提高所带来的生产成本节约。作为人类活动的空间组织形式之一的城市,也是为了节约市场运行的交易成本而产生的一种制度安排。城市化既是人类活动在空间上的聚集引起社会分工和专业化不断深化的过程,又是人类的组织形式和制度体系逐步完善的过程,也是人类自身的整体素质和文明程度持续提升的过程。前者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后两者则有助于减少交易成本。
企业集聚于城市并不必然导致效益的提高,只有当城市制度的建立使交易成本减小到一定程度时。城市化带来的集聚经济效益才会发生。也就是说。只有当专业化程度提高所节约的生产成本超过由于分工合作的复杂化所增加的交易成本时,企业在城市集中方可带来效益的提高。城市使同类企业可以建立专业化程度更高的协作,不同企业之间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结构:城市创造了服务业发展在地理上的优势效益。使企业在资源配置上取得主动;城市创造了服务业发展在环境上的外部效益,使企业享受到良好的公共服务设施,许多的企业活动得以外置化。
(二)服务业的城市集聚效应
1,消费者服务业的城市集聚效应。直接面对最终客户的消费者服务(Consumer Services)具有满足居民日趋丰富的生活需要的功能,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不断增长的生活需求满足程度的提高、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有效消费这些消费型服务产品来实现的。消费者服务业成为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关键性部门,是有效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推动力。
不仅要求产业运行主体和产业物质手段的集中,而且要求产业服务对象的集中,这是服务业的更高层次的聚集要求。离开了密集的城市消费者群体,大型零售商业、餐饮娱乐业、文化体育业、宾馆旅游业等服务业就如离水之鱼难以生存。俗话说:“店多拢市”,只有在人群密集、社会经济活动频繁的城市中。才会形成大量各种不同类型层次与风格的物质与文化需求,从而为商业、文化、服务、科技、教育、信息、娱乐、大众传播等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动力与条件。
2,生产者服务业的城市集聚效应。生产者服务(Producer Services)是指市场化的非最终消费服务。即
作为其他产品或服务生产的中间投入的服务,这一投入不断出现在生产的各个阶段。D.Keeble和LNacham(2001)认为生产者服务业是属于新经济的知识密集型行业,相对于制造业从需求和供应等角度来探寻集聚利益,生产者服务业更应该从集聚学和创新环境等角度来探寻集聚利益。
生产者服务业在城市集聚能增强集聚效应。因为在综合服务功能完善的城市。有关市场的、技术的以及其他与竞争有关的各种知识与信息大量集聚,使得信息更容易获得:在城市集聚的服务提供者可以共享基础设施;城市具有丰富的、较熟练的人力资源。同行业的企业集聚在一起。到一定规模后,内部专业化程度会增强。为专业化人才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进而引致人才向该区域流动,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时。就在当地招募优秀人才。节约了搜寻成本。
另外,生产者服务业在城市集聚也与企业需要获得进入全球网络的资格有关。因为许多生产性服务企业。特别是一些大型企业,需要进行全球化经营。而这些企业一旦能够位于一个国际化大都市中的知识密集型的服务业集聚区,就会获得发展全球化联系的额外优势。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际大都市通常被作为首选地,成为大多数服务业跨国公司总部的所在地。如华尔街的金融贸易业、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
三、服务业城市集聚的发展路径
产业集聚不仅要考虑产业功能,同时也要考虑城市功能。在城市中。由于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集中,劳动力。特别是高素质劳动力大量聚集,信息交换便利。技术扩散迅速等。各种行为的关联度与依赖性增强。外部性特征和规模经济效应明显,市场效率往往比较高。因此,产业集聚必须高度重视城市所带来的巨大外部性经济利益,充分利用城市的集聚功能和城市化的经济效应。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成效。另一方面。只有将产业集聚纳入城市发展的总体框架,在空间上围绕城市或城区展开,才能更有效地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
(一)优先促进生产者服务业在城市的集聚
任何城市的容量都是有限的,如果从城市作为一个区域发展极考虑,在城市聚集的要素只能是先进的生产要素。聚集的产业只能是主导产业。在城市发展的服务业应该着重于生产者服务,金融服务、贸易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业应成为发展主体,使城市具有较大的生产服务功能,并对周边地区形成强大的经济带动力和辐射力。随着城市地价的提高。留在城市的只能是具有更高价值、有能力偿付较高租金的要素和产业。
(二)提升城市品质。促进各类要素的集聚
许多城市虽然都很重视集聚效应,但却只是依靠企业、产业在地域上的集中所形成的空间规模效应。而不是靠城市本身所发生的城市化效应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集聚效应。从区域经济学角度看。城市化效应是城市的外部效应,而城市作为区域经济中心的功能作用,正是取决于这样的外部效应。经验表明。增强城市的这种外部效应。主要并不是依靠城市规模的外延扩张,而是城市品质的提升,包括打造城市的个性、形成城市的特色、提高城市的管理水平等。
从提升现代城市的品质出发,以服务要素的集聚为重点来推进城市化进程。不但要促进人口的集聚、生活的集聚、产业的集聚。更要促进人才的集聚、技术的集聚、资金的集聚、信息的集聚。聚集有利于商业、金融、贸易等服务业的发展。进而增强城市对人口的吸引力,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加速城市化发展。
(三)加强制度建设。为服务业集聚创造条件
现代企业在决定选址时,往往并不一定是寻找生产成本最低的地方。而是趋向于到制度相对完善、政策透明度高、政府办事效率高、法律和市场环境规范有序的低交易成本地区寻求发展空间。如上海市与周边地区城市相比,虽然土地成本、劳动力成本和社会保障成本等相对偏高,但由于其地理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市场辐射功能强劲,国际化程度相对较高。出入境货物通关时间较短,企业和个人诚信体系建立早,政策透明度高。政府办事效率高,并在保护知识产权、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等诸多方面一直领先全国,以良好的城市形象和投资经营环境等低交易成本优势弥补了生产成本相对偏高的劣势,使得众多服务业跨国公司总部、外商研发中心争相落户。因此,制度环境等软件要素是服务业集聚的重要保障。应在宽松自由、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讲究信誉、等价公平、鼓励创新等制度环境建设方面下功夫。提高政府的公共管理水平和效率,加强政府与非政府部门的规制作用。
(作者单位:浙江树人大学中国服务经济研究中心)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100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