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举重退役运动员就业问题的浅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徐震宇
摘 要: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文献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上海市退役举重运动员的就业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发现退役举重运动员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举重运动员文化水平低、生存技能单一、伤病以及举重运动严重与市场脱节,运动员退役后不能得到相应的高等教育等一系列内因和外因所造成。因此本论文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和剖析后,提出了提高举重退役运动员就业率的一些想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 举重运动员; 退役; 就业
中图分类号: G8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4-0017-02
举重运动是我国的传统优势项目,更是中国运动员在世界大赛上争金夺银的重点项目。目前我国的举重运动队伍的整体就如同一个金字塔,奥运会冠军位于金字塔的顶端,没有取得辉煌成绩的大多数运动员位于金字塔的底部,作为举重运动项目基石的这些运动员,他们在为举重运动的发展默默地付出,由于伤病或年龄的问题而不得不选择退役。因此如何妥善安置这些退役运动员将是我国举重运动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举重运动长远发展所必需解决的问题。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近3年上海市20名从事过举重项目训练5~8年的退役运动员。目前他们就业岗位主要分布在健身教练、司机、自主创业、待业等。
(二)研究方法
1. 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目的,设计了问卷调查表,内容包括:运动员就业状况、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伤病等情况。总共对运动员发放问卷20份,回收20份,问卷回收率100%,有效率100%。
2. 访谈法
根据研究的目的,对3名来自不同种类职业的退役举重运动员进行访谈。
3. 文献资料法
大量阅读中国期刊网等,收集相关的资料,找出共同点,从而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4. 统计法
采用SPSS11.5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处理和分析。
5. 逻辑归纳法
对问卷的有关问题进行归纳,得出结论。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由于举重项目本身的特点,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职业化进程不高,远远没有达到篮、排、足等的市场开发程度,以及严重与市场脱节等因素的存在,势必导致举重运动员退役后就业形势的严峻,举重项目大部分是依靠国家和当地政府的投入,缺少市场上资金的扶持,运动员就业已成大问题。据问卷调查统计,90%以上举重运动员表示对退役后就业十分担心。举重运动对人体伤害的程度也比较深,据问卷调查统计,90%以上的运动员都有十分严重的伤病,如腰肌劳损、腰椎盘突出、胸椎压缩、关节骨质增生等等。下面是通过问卷调查关于举重运动员就业难的一些内因和外因的统计。
(一)影响举重运动员就业难的内部因素
1. 文化理论水平差、学历低
从表1可以看出,受调查者中大部分举重运动员认为因自己文化理论水平低下而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据调查,全国有近50%的运动员处于普通高中或体育运动技术学校等中专教育阶段,46%的优秀运动员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初中以下)。从上述数据可以反映出目前我国运动员学历普遍偏低,而举重运动员更是如此,从问卷调查中可以发现,70%的退役运动员没有接受大专或本科的教育,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情况呢?由于接受举重训练的时间比较早,在上海一般是小学就开始了举重初期训练,为了取得好成绩,因此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他们的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训练和比赛中去了,正规的文化教育得不到保障,同时由于高中大学不设对口举重专项,即使运动员有一定的文化基础,接受高等教育也因此受限,导致举重运动员文化素质层次不高。另一方面,体校与社会学校侧重不同,不是十分重视文化教育,对于开设的文化课过问不多,只重视教师的教而不关心运动员的学,久而久之就会让运动员形成一种在体校体育成绩代表一切的观念,只要拿出成绩,拿到金牌,就可以得到一切的观念。结果运动员往往把文化学习的黄金阶段白白浪费掉了。而当他们退役时,由于文化知识的缺乏,很难进行进一步的深造,有的经过努力虽然取得了大专学历,但在目前讲究学历层次的社会上还是无从立足,从而导致目前举重运动员就业难的现状。
2. 综合素质低,职业技能单一
从表1可以看出,综合素质低,职业技能单一也是影响举重运动员就业的关键因素之一。由于举重运动员从小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在训练和比赛中,因此忽略了对其他技能的掌握,而目前这个社会往往需要一些基本的职业技能才能在这个社会生存和立足,如电脑和英语等等的一些普通技能。可是目前的少体校都普遍缺乏对举重运动员对这些技能的培养,当这些吃尽了青春饭的运动员退役走向社会后,由于没有除专项体育技能之外的其他技能,因此导致了运动员就业的困难。前段时间媒体曾报道过全国举重冠军周春兰却在澡堂搓澡,为生计苦苦发愁。全国举重纪录保持者才力,因退役后没钱看病得不到关心而活活病死。这些悲剧的发生足以证明目前我国举重运动员综合素质普遍偏低,职业技能单一的普遍现象。
3. 伤病
由于举重项目的特殊性,运动员往往每天都要进行大负荷高强度的负重练习,特别是职员运动员,久而久之身体某些部分难免会出现一些病变并伴随终身,如腰部和膝关节是举重运动员最常见的伤病部位。众所周知,这两个部位是人体劳动时最常用的部位,因此这些部位的损伤直接会影响日后的工作能力。据问卷调查统计,85%的举重运动员认为伤病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就业和生活。而且举重又是一项具有危险性的运动,如在训练或比赛中准备活动不充分,比赛场地器材不规范,技术动作错误等因素都会造成运动员的伤害事故。轻者伤筋骨折;重者导致瘫痪,不要说就业了,连照料自己都变得困难了。
(二)影响举重运动员就业难的外部因素
1. 举重项目冷门、缺乏群众基础、严重与市场脱节
从表2中可以得知,大部分举重运动员认为举重项目冷门无观赏性,严重与市场脱节,是导致举重运动员退役后就业困难的主要因素。由于举重项目本身的特点,使人们对于举重运动存在普遍的偏见,认为会影响身体的发育,特别是影响青少年身高的生长发育,由于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存在,导致了举重运动缺乏广泛的群众性的特点;另一方面举重运动没有像篮、排、足等项目具有一定的观赏性,引不起民众的体育消费,也没有像羽、乒这些项目具有较为普遍的群众基础。如一位羽毛球运动员退役后,他(她)可以选择做一名教练或有偿陪练,也可以选择在学校体育中担任羽毛球老师、更可以自己开设羽毛球培训课程。因为这个项目有了群众基础的保证,就业也就变得相对的容易。但是举重运动项目恰恰相反,一般学校不会开展举重运动,而社会上也很少有自愿接受举重训练的人,所以就业的范围就变得相当的狭窄。目前举重运动员退役后最好的工作就是做教练,但是教练岗位毕竟是少数,而且上海的举重教练现在也趋于饱和状态,因此退役举重运动员就业就变得更困难了。
2. 保障体系的缺陷
运动员社会保障是当运动员发生伤残、疾病、退役、待业等风险时,由政府依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通过一定的方式筹集社会资金以收入再分配的形式给予补偿,以至满足他们的生活需求的一种制度。但目前举重退役运动员的保障制度就相当的薄弱。以上海为例,一般举重运动员退役后,如没有突出成绩(全国最高级别比赛前三名),一般会让你选择两种保障方式,一次性退役金或继续领取两年的工资。但是运动员退役后就面临着求学、就业的压力,这些钱对于他们今后的生活创业只能是可怜的杯水车薪了。而其中的突出问题就是就业,由于运动员退役后不能及时得到高等教育以及职业技能的培训,因此在寻找工作中就变得相当的困难,从对举重运动员访谈中了解到一部分运动员退役后,迫于生存的压力,自费去学习职业技能,如转型学习健身健美、驾车等。但是这些技能的学习需要花费运动员相当多的时间、精力和财力,因此往往造就了举重运动员心理上的负担。
3. 目前全社会就业形势的严峻
据英才实验室统计数字显示,2008年上半年,全国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640万人,为全年目标任务的64%;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282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人数77万人。由于金融危机的日益加剧,用人单位纷纷开始紧衣缩食,减少支出,从而导致了就业岗位的迅速减少。然而高校毕业生每年都在递增,这就造成了市场上供大于求的局面,一个岗位少则几十人多则几百人竞争屡见不鲜,而用人单位在这种形势下,在招聘时往往只看应聘人员的学历、能力等,而不会去关心这个人曾经从事过什么,是否是运动员等等。所以面对这种就业环境,举重运动员在和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中往往处于弱势,因而导致就业的困难。
(三)提高举重退役运动员就业率的想法
1. 加强举重运动员文化学习,提高文化素质
少年体校不仅要重视青少年运动员的体育成绩,更要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教师和教练应相互配合,保证文化学习时间,提高教学质量;提高青少年举重运动员学习文化知识的主观能动性。
2. 完善运动员保障体系,鼓励举重运动员继续深造
由于大多数举重运动员都处于金字塔型训练体制的塔腰和塔底,而且这部分人把人生最宝贵的青春时光奉献给了国家体育事业,因此当这些运动员发生伤残、疾病、退役、待业等风险时,国家也应给予帮助和保障。完善运动员保障体系,从长远的角度考虑问题,制定出合理的、有针对性的保障措施,如在举重运动员退役时,根据从训时间的长短国家应继续给予运动员津贴,国家也应适当放宽退役运动员进入高校学习的条件,鼓励运动员继续深造,从而进一步提高举重运动员的综合能力。
3. 对举重退役运动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提升综合能力,拓宽就业渠道
对于举重退役运动员,体育主管应在了解该项目的基础上,每年定期开设一些职业技能和创业辅导的培训课程,如计算机、驾照、健身教练证书等,让退役运动员通过学习这些课程,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和创业技巧,从而提升在就业过程中的竞争力,同时通过这些技能的培训也可以拓宽举重运动员的就业渠道,让举重运动员更从容地去面对自己的退役就业问题。而且这些措施也可以运用到其他项目的退役运动员身上,这既可以起到帮助运动员妥善解决就业的作用,也可以为竞技体育可持续、健康的发展起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4. 提高举重退役运动员的社会支持
所谓“社会支持”是指运动员在退役过程中接受来自家庭成员、亲戚、朋友、单位和社会各方面的帮助。这些帮助主要反映在就业和心理安慰方面,使运动员能够顺利渡过退役期。理论上认为,社会支持不仅能帮助运动员解决再就业问题,更重要的是从心理上缓解运动员退役引起的“社会焦虑综合症”,提高运动员退役后的生活质量[3]。由于举重本身在体育项目中属于冷门项目,社会上对此运动项目的认知度不高,因此往往得不到社会上企事业单位的支持,甚至在举重退役运动员就业时,用人单位会有一种歧视的眼光看待。所以要得到社会上的支持,体育主管部门应起主导作用,加强对举重项目的社会宣传,提高其认知度,鼓励社会各方对这项运动的支持。
三、结论与建议
上述研究结果可以推断出举重退役运动员就业情况不容乐观,主要内因在于举重运动员的文化水平不高、职业技能薄弱、伤病等因素,而主要的外因在于举重运动的市场狭窄,保障体系不完整以及全社会就业形势的严峻,并且这些问题如不能及时、有效的得到解决,势必会影响举重退役运动员今后的人生,更不利于举重运动项目的长期发展。
因此要使举重运动健康向上可持续发展,体育主管部门应起主导作用,加强对青少年举重运动员文化素质的培养,完善运动员的保障体系,鼓励举重退役运动员继续深造,同时也应加大举重项目在社会上的宣传,提高社会各方对该项目的认知和支持。
参考文献:
[1] 陈进良.河南省退役运动员再就业困境剖析[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6).
[2]郭西露,陈立勇,张荃.退役运动员再就业问题初探[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165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