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会计电算化课程是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技术应用性较强的经济管理学科,实践教学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对于会计电算化课程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关键。本文从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的特征出发,主要针对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课程实践教学方法改革等内容为切入点,分析如何在新形式下培养能适应未来信息环境的应用型会计人才。
一、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一)会计电算化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目前,高职院校所有的会计专业都开设有会计电算化课程,但都是初级会计电算化课程,通常一周六节课,个别学校一周四节,一个学期上完。学院硬件条件好的院校,六节课的课时里面,四节上机,二节理论;硬件条件不好的院校,二节上机,四节理论。实际上初级会计电算化的内容很多,一个学期六节的课时学生根本学不完,很多学校的教师只教了学生“总账”系统,个别院校最多再增加个“职工薪酬”系统或“固定资产”系统,而还有“往来账”系统、“供应链”系统、“财务分析”系统均没讲授。其中“供应链”系统包含内容很多,而这些内容在企业应用非常广泛。另外,中级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开设也势在必行,社会上这方面的考证非常多,但几乎很多高职院校都没有开设该课程。
(二)课程实训、实习力度不够
会计电算化课程需要有较多的实训环节,对整个会计操作通过电脑来掌握知识重点、难点,而目前大多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实训室以及师资是难以满足该实训操作的。会计电算化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不够,教学效果欠佳。会计电算化是多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边缘性学科,它要求教师既掌握会计知识、管理知识,又要精通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目前,各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教师有的原来是学会计专业的,他们会计业务处理较为熟练,但计算机知识水平有限,对数据库的管理、网络管理、电算化系统的维护等方面经常力不从心,有的学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对整个电算化系统的管理、维护、数据库管理、网络管理较为得心应手,但会计知识不够全面、系统。二是会计电算化的实训基地校外几乎没有,校内的实训也只是做题,与真实的情境相差甚远,仿真度太低,所以用人单位往往倾向于那些有工作经验的人员,刚毕业的大学生苦于没有工作经验而就业难,究其根源是我们的教学系统与外界脱节的关系。
(三)课程理论知识与职业资格证书脱节
会计证是会计专业的学生在毕业时需要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是学生将来从事会计工作的入门砖。学生在校期间,要取得会计证需要通过初级会计电算化证、会计职业道德和财经法规、会计基础的考试。而许多院校没有专门开设会计职业道德与财经法规的课程。中级会计电算化证也没有对应开设课程。另外,各院校之所以开设一些专业扩展课,也是从学生个性出发,方便学生更好的就业,但课程设置并没有与学生考证有机结合起来。学校教学安排和课程设置没有紧跟职业与就业岗位要求而动,造成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岗位要求、职业资格证书相脱节,造成学生考证过关率低,对口就业困难。
二、构建课程设计和实践新思路
(一)建立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中采用理论加实训的方式开展,并针对课程的具体内容分别采用项目导向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观摩教学法、总结归纳法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操作能力。教学过程中同时要做到讲练结合,边讲边练,实现教学内容与实训内容统一。采用模块分段教学,使学生对会计电算化有整体的把握。教师以一个会计期间内发生的实际经济业务以及会计凭证在各个岗位传递程序作为讲解对象,把理论内容分类成模块形式,把每一模块所对应的实际操作讲解清楚,边讲边操作,使学生弄通弄懂。最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老师在旁边辅导,把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总结经验和规律,让学生熟练完成每一个模块的实际操作。最后进行综合实训,全方位地模拟日后的工作流程、职能岗位等。在进行实训时,学生可根据手工操作环境下所完成的会计资料,在指定的财务软件环境下重新进行全面、系统的计算机模拟操作实训。
(二)完善实训基地,建立校企合作
1.建立专业的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室
针对会计电算化课程的特征,应建立专业的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室,实验室配备相关电脑软硬件,购买正版财务软件用于学生的实训操作。针对本课程,确立电算化主管岗位、会计岗位、出纳岗位、系统操作岗位、审核记账岗位、电算审查岗位、系统维护岗位等职业岗位和岗位群。按职业能力和职业标准的要求,确定各岗位应具备的职业知识和技能,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的课程内容体系。学生只有通过长期的上机练习才能掌握财务软件的实际操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两者并重,加强学生的操作环节,让学生在实训中掌握和提高,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建立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
让学生在企业真实的环境下感受财务软件的使用和会计处理的流程,比较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践的异同,遇到困难可以向带自己的企业师傅或指导老师请教。巩固在学校所学的知识,熟练职业技能。企业在和学生接触中提出企业用人需求,对学生的具体要求。不断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沟通和联系,让学生顺利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让企业能较快找到合适的人才。
(三)加强会计电算化课程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应注重加强会计电算化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对电算化人员的培训工作要经常性进行,并经常交流经验,使培训收到实效。一是培训内容既要包括计算机及网络知识,又要包括会计专业知识的新思维、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为会计电算化普及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是要切合实际工作需要,对不同人员应按不同内容、不同要求进行培训。三是随着计算机技术、会计核算技术的不断发展,会计电算化商品软件的发展日新月异,电算化教师要定期深入软件生产公司,接受前沿专业知识的培训学习,及时掌握专业软件的发展动态与内在体系结构。四是专业教师应深入实际,考察了解会计电算化软件在各个单位的实际应用情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组织实践教学,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
师资队伍建设除了要加强培训外,电算化教师也应该利用课余时间撰写电算化相关教材和论文。配合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该教材的内容、体系结构等方面都要进行改革,让教材能更贴近学生,使该门课程具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色。
总之,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改革需要建立专业的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室,配备先进通用的财务软件,创新教学模式、改革电算化课程的教学方法、提高师资水平,将高职学生的特点和企业实际工作岗位的要求相结合,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实用型的高素质会计电算化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洪君.高职会计专业实践课教学改革初探[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
[2]赵晓煜.职业技术学校会计电算化实训教学浅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
[3]赵海兰.谈《会计电算化》与《会计实务》教学结合[J].职业教育研究,2006(7).
[4]刘照军.会计电算化实用教程[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5]管友桥.高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企业文化,2009.11.
[6]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7]李玲华.《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
[8]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课程的两个基本特征[J].教育与职业,2007(30):18.
[9]邓泽民,陈庆.职业教育课程设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陈杨(1983-),女,大学本科,学士,广安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会计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313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