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42例临床观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焕超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6-2010年4年来慢性心力衰竭患者42例分成2组进行临床观察,治疗组用西药加苓桂术甘汤加味,对照组使用单纯西药常规治疗。治疗时间为3个月,治疗前后分别观察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症状及对心脏超声检查。结果:在3个月的分组治疗后,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的患者达临床治愈率为76.1%,有效率为95.2%。在单纯西医治疗组中治疗率和有效率分别为57.1%和71.4%。治疗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较单纯常规西药治疗可明显提高疗效。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慢性心力衰竭
  【中图分类号】R4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1)12-0392-01
  慢性心力衰竭是临床常见综合症,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也是死亡的主要原因,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也高的特点。临床上,单纯西药治疗效果欠佳。《素问。逆调论》“大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邪之客也”。张仲景《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论述五脏水肿:“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燥,其人阴肿”。因此慢性心力衰竭属中医的“心悸”、“水肿”、“喘证”。从近4年来我们收住院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观察,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满意,现报导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一般资料,在选取的42例患者分成2组进行临床研究,每组21人,治疗组男15人,女6人,年龄在45-70岁,经检查心功能为II级的10例,心功能III级8例,心功能为VI级的有3例。另一对照组中男12例,女9例,经检查心功能为II级的有8例,心功能为III级的有7例,心功能为VI级的有6例,经统计学处理发现两组在年龄、性别、心功能检查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对照组:根据病情给予休息、吸氧、低盐低脂饮食;病因治疗:根据患者病情规范使用扩张血管药、利尿药、正性肌力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主要药物有速尿、地高辛、卡托普利、倍他乐克、消心痛等,1个疗程为2周。
  治疗组:在西医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益气活血、温阳利水中药口服。药物组成:
  茯苓20g 桂枝12g 白术15g 甘草6g 丹参30g 黄芪30g 党参30g 益母草30g 泽兰15g 葶苈子20g。脘腹痞满不欲食加神曲、鸡内金健脾消食;水肿、喘促不能平卧加车前子、猪苓利水消肿。两天1剂,14天为1疗程。
  1.2 观察项目:观察治疗前后心率、及心力衰竭的症状和体征(胸闷心悸、咳喘、气短乏力、紫绀、少尿、水肿、腹水、肝颈静脉回流征、双肺湿罗音),左心室射血分数及收缩期末容积指数等。
  1.3 疗效标准:显效:治疗后心功能得到明显改善并且达到I级水平,无发生心衰的症状。有效:心功能达到I级或者II级的水平,并伴有心衰如轻体力活动后仍气急,水肿减轻、双肺湿罗音减少,颈静脉怒张减轻;无效:心功能改善不足I级水平,心力衰竭症状无明显改善。
  2 结果
  两组患者经治疗后观察,治疗组21人中,显效16例,有效4例,无效1例。对照组21人中,显效12例,有效3例,无效6例。
  治疗组:有效率为95.2%,对照组有效率为71.4%,治疗组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组病人的治愈率也显著高于对照组。
  3 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是指心排血量不足,以组织血液灌注不足以及肺循环和体循环淤血为主要特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中医学无“心衰”之病名,但根据该病所处的阶段及症状特点,可归属于中医学“心悸”、“怔肿”、“喘证”、“水肿”等范畴。本病病位在心,由于心气虚,渐至心阳虚,“心主血脉”,心气虚则无力推动血液运;心阳虚不能温通血脉,终至各脏腑血脉瘀滞,功能低下,尤其是肺、脾、肝、肾受累最重,从而产生水湿、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故本病属本虚标实之症,根据中医学“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之法则,治宜益气活血、温阳利水。通过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观察研究得出,中西医结合对治疗此病有显著疗效,可以改善心衰患者心功能,血液循环,扩张血管,有明显强心作用。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339
  [2] 李晓纽.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48例的临床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7(6):110
  [3] 苏建平.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4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