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急性有机磷中毒临床综合治疗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丁宗发 伍松涛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有机磷中毒的临床特点和临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2010年1月救治的55例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其临床特点。结果:55例急性有机磷中毒的患者,经过系统的综合治疗治愈率达94.55%。广泛皮肤接触和呼吸道吸中毒的患者治愈率为100%,死亡2例。结论:及早、正确、快速、彻底洗胃,及早、足量、反复、持续,正确使用阿托品及快速阿托品化,及早,首次足量使用解磷,并注意患者饮食以及积极防治相关并发症等都是保障患者康复的关键。
  【关键词】急诊;阿托品;急性;有机磷中毒
  The combined therapy of acute organophosphorus pesticide poisoning clinical observation
  Ding Zongfa Wu Songtao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on acute organophosphate poisoning of clinical characteristic and clinical treatment.Methods: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55 cases in our hospital with acute organophosphate pesticide poisoning patients with clinical data from JAN 20005 to JAN 2010. Observ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Results: 55 cases with acute organophosphate poisoningpass a system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of the cure rate reaches a percentage of 94.55. Extensive skin contact and respiratory suction poisoning patients cure rate was a percentage of 100%,two cases death.Conclusion: Clinicians should be timely, accurate, rapid and complete gastric lavage as soon as possible, in sufficient quantities, repeated, sustained the right of use of atropine and atropine rapidly as soon as possible for the first time in sufficient quantities to use PAM, it is key to prevent complications place.
  【Key words】 emergency; atropine; acute;organophosphate poisoning
  【中图分类号】R595.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8-0442-02
  引言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是最常见的农药中毒。尤其是经口服中毒者,服用药量大,吸收迅速。中毒后可致毒蕈碱样症状的支气管痉挛,呼吸道分泌物增加,肺水肿及烟碱样作用的呼吸肌麻痹。AOPP临床发病急骤,病情危重。由于对AOPP治疗方案、条件的不同,救治成功率在各地差异很大,其病死率可在10%以上[1-3]。本文将我院2009年1月一2010年1月救治55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组男29例,女26例,年龄16-63岁,平均年龄42岁,口服中毒有46例,接触中毒9例。中毒农药种类:甲胺磷17例,对硫磷13例,敌敌畏15例,乐果5例,敌百虫5例。所有患者均在中毒后4 h以内就诊。中毒标准根据黄韶清、周玉淑主编的《现代急性中毒诊断治疗学》的标准[4],按临床表现及血清胆碱酯酶活力分轻、中、重3级,其中轻度,35例,中度13例,重度7例。
  1.2 临床表现:入院时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呼吸困难,浅慢,神志不清甚至昏迷,口唇紫绀,皮肤湿冷,双肺满布湿哕音(肺水肿)。其中头痛头昏32例,恶心呕吐51例,瞳孔缩小22例,多汗24例,流涎29例,腹痛31例,肌肉颤动16例,呼吸困难25例,面色苍白17例,口吐白沫31例,两肺哆音22例,神志不清25例,心率增快9例,减慢32例。
  1.3 治疗方法:对通过皮肤吸收中毒者迅速撤离中毒现场,脱去污染的衣物和鞋袜。用清水、生理盐水或肥皂水(敌百虫中毒时禁用)清洗污染的皮肤、毛发、外耳道、手部(先剪去指甲),必要时剔去头发,再洗头皮,禁用能促进吸收的热水或酒精擦洗。眼部污染时,可先用清水、生理盐水或2%碳酸氢钠液(敌百虫禁用碳酸氢钠)冲洗,再用清水冲洗至少10 min,随后滴入1%阿托品1-2滴。
  对口服中毒者应立即探咽催吐,并彻底洗胃。对于濒死者,可先用足量解毒药,待病情稍稳定后再给予洗胃。多使用插管洗胃法,用大量清水或生理盐水反复洗胃,直至洗出液清澈且无农药气味。患者洗胃后,均灌注25%硫酸镁200mL导泻,立即使用阿托品。视中毒程度每隔5-30min重复使用以达阿托品化,然后改用维持量治疗。使用阿托品后立即使用解磷注射液,轻度中毒者首次肌肉注射0.4g,中度中毒者首次肌注0.4g-0.8g,重度中毒者首次肌注0.8g-1.2g,根据病情,每小时重复肌注0.4g-0.8g,重复使用1-3次。其他对症处理,如保持呼吸道通畅、给氧、止痉、保暖、预防感染、保护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等。
  2 结果
  55例急性有机磷中毒的患者,经过及时抢救除2例因发现不及时送来时呼吸、心搏已经停止而抢救失败外,其余患者全部治愈出院,经过系统的综合治疗治愈率达94.55%,广泛皮肤接触和呼吸道吸人中毒的患者治愈率为100%,住院时间10-21 d。
  3 讨论
  有机磷中毒是基层医院常见的危重急症,它发病急、进展快,如不及时抢救,可迅速导致死亡。抢救时要尽早、定量、联合、重复使用抗胆碱药物及胆碱酯酶复能剂,尤其要尽早使用复能剂,因为复能剂对老化的胆碱酯酶无复活作用。常用胆碱脂酶复能剂为解磷定等,但中毒超过72h则不宜应用。及早反复清水洗胃或清洗皮肤毛发以及及早多次导泻,减少毒物再吸收。对有机磷农药中毒并发症的治疗,除彻底清除毒物,去除诱因,杜绝医源性因素及对并发症的相应常规处理外,阿托品的用法至关重要。阿托品静注1-4分钟有效,8分钟高峰,肌注15分钟达高峰,半衰期2小时,正常人致死量80~120mg。目前对重症患者首剂2~10mg静滴,10~20分钟重复,以尽快达到阿托品化,有更高的推荐剂量,但是对此宜谨慎。
  有机磷中毒者在中毒后24 h内及中毒2.7 d有2个死亡高峰,故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5-6]。患者神志不清常表示中毒严重,阿托品能拮抗乙酰胆碱对中枢神经的作用,但神志的恢复不能只靠加大阿托品用量来实现,以防阿托品中毒。神志的恢复要根据病情综合全面治疗,如积极治疗脑水肿。大多数有机磷农药中毒者瞳孔缩小,但也有少数患者瞳孔反而增大,如遇瞳孔缩小但其他有机磷中毒症状明显者,应详细询问病史并全面查体,以免误诊。中毒患者心率变化较大,严重病例可出现心动过速或过缓。无论快慢,应用阿托品将心率控制在100次/min左右时,一般能达到阿托品化的要求。有时患者原有心脏疾患,或某些农药的特殊毒性作用,阿托品不能将心率控制在阿托品化的水平,如乐果中毒等。中毒早期不宜使用和禁用药物 中毒早期不宜输入大量葡萄糖,coA,ATP,因它们能使乙酰胆碱合成增加而影响胆碱酯酶活力。维生素C注射液不利于毒物分解,破坏而影响胆碱酯酶活力上升,早期也不宜用。50%硫酸镁,利胆药口服后可刺激十二指肠粘膜,反射性引起胆囊收缩,胆囊内潴留有机磷农药随胆汁排出,引起2次中毒。胃复安,西沙必利,吗啡,冬眠灵,喹诺酮类,胞二磷胆碱,维生素B6,氨茶碱,利血平均可使中毒症状加重,应禁用[7-8]。
  总之,及早、正确、快速、彻底洗胃,及早、足量、反复、持续,正确使用阿托品及快速阿托品化,及早,首次足量使用解磷,并重视综合治疗。然而急性有机磷中毒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具体是加强对有机磷农药的保管及防护。遇有疑似病例者应仔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有发现病例及时送诊,以免耽误病情。
  参考文献
  [1] 焦林,谢蓉. 急性有机磷中毒35例综合治疗分析[J].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14):159-160
  [2] 何凤生.中华职业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738-756
  [3] 于培河. 急性有机磷中毒救治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0,5(4):80-81
  [4] 黄韶清,周玉淑,刘仁树.现代急性中毒诊断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
  [5] 党东辉,杨健英,张瑞新.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并发呼吸衰竭的诊治经验[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05,4(6):467
  [6] 刘伟. 急性有机磷中毒的治疗和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2007,4(30):141
  [7] 王明山,胡静雪,吴兴贵,等急性有机磷中毒救治过程中影响胆碱酯酶活力因素[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0 6(2):624
  [8] 张彩玉. 20例急性有机磷中毒抢救体会[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1,17(6):45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553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