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48例临床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莫英绪

  (广西北海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广西 北海 536000)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北海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08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48例SAH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8例患者好转39例(81.25%),自动出院4例(8.33%),死亡5例(10.42%),其中转外科手术治疗10例(20.83%)。结论:SAH患者在常规保守治疗的基础上,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由脑动脉瘤和脑血管畸形引起的 SAH患者,应尽早采取手术治疗,避免再出血,可提高患者生存率。
  【关键词】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735.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6-0052-01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指脑表面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SAH年发病率为5/10万―20/10万,约占急性脑卒中的10%,占出血性卒中的20%,是病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北海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08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SAH患者48例,现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全部病例均行头颅CT检查,2例结合腰穿检查明确原发性SAH的诊断,其中10例加做头颅CTA.所有病人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SAH诊断标准[1],排除头颅外伤性SAH。本组病例男21例,女27例,年龄23~78岁,平均54岁。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0例,有糖尿病3例,有肾功能不全1例。起病诱因:饮酒5例,吵架7例,打麻将8例,睡眠中6例,早起劳作中发病1例,无明显诱因21例。
  1.2 临床表现:全部病例均有头痛症状,其中剧烈头痛38例,轻中度头痛10例,伴意识障碍22例,癫痫样发作2例。全部病例均在发病l~3d/出现不规则发热。合并症:上消化道出血8例,全消化道出血1例,肺感染6例,泌尿系感染5例。
  1.3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予绝对卧床休息,避免用力,在适当镇静、止痛等对症处理的基础上采用:①降低颅压: 20%甘露醇125mL~250mL静脉滴注,1次/6h一8h,②抗纤溶剂:6一氨基乙酸12~24g/d,静脉滴注③预防脑血管痉挛:给予尼莫地平10mg/d.静脉滴注或持续静脉泵注。8例脑动脉瘤患者及2例脑血管畸形患者明确诊断后转外科手术治疗。
  2结果
  48例患者好转39例(81.25%),自动出院4例(8.33%),死亡5例(10.42%),其中转外科手术治疗10例(20.83%)。
  3 讨论
  3.1 原发性SAH是神经内科急危重症之一,约占脑卒中的6%~8%,发病原因有多种,如颅内动静脉畸形、脑底异常血管网病、动脉瘤破裂等,其中以动脉瘤破裂占多数达76%,动静脉畸形占6%~9%,动静脉畸形合并动脉瘤者占2.7%~22.8%[2]。SAH起病急骤,发病后可出现剧烈头痛,多为撕裂样或剧烈胀痛。出血量不大时,血液被脑脊液稀释,可使CT对比度降低,而且蛛网膜下腔本身较狭窄, CT上不易显示。故临床诊疗中, 若突发剧烈头痛伴呕吐,脑膜刺激征(+),头颅CT(一),应高度怀疑SAH,并给患者行腰穿检查。若脑脊液为 均匀血性,压力增高,即诊断SAH。本组全部病例均有头痛症状,2例头颅CT(一),结合腰穿见均匀血性脑脊液确诊。
  3.2 动脉瘤破裂是SAH最主要的病因,颅内动脉瘤的发生率约为10/10万人口[3]。因此及早采取适合的检查手段明确病因以指导后续治疗极为重要。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由于其有创性、价格贵现阶段难以普及,而CTA属于无创检查,易于操作,可用于脑动脉瘤的筛选、诊断和动态观察,可同时显示多支血管,并可多角度观察,还可同时显示瘤栓形成、钙化及血管周围结构,为临床医生确定治疗方案提供了重要信息。其无创伤、低风险的优势,为SAH患者的病因诊断、治疗方式及术后随访提供了更易于接受的方法。
  综上所述,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及头颅CT检查,SAH不难,持续性意识障碍的出现往往提示出血量大,脑水肿较严重。SAH患者在常规保守治疗的基础上,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尽早进行病因检查,由脑动脉瘤和脑血管畸形引起的 SAH患者,应尽早采取手术治疗,避免再出血,可提高患者生存率。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1.
  [2] 黄如训,苏镇培.脑卒中[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50.
  [3] 高飞,胡福广,邵高峰.破裂脑动脉瘤显微手术夹闭后脑梗死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22):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555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