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变应性鼻炎90例诊治体会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卢颖

  (辽宁省本溪市中心医院耳鼻咽喉科 辽宁 本溪 117000)
  【摘要】目的:探讨变应性鼻炎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分析90例变应性鼻炎的诊断与治疗特点。结果:90例变应性鼻炎中,间歇性AR54例,持续性AR36例。治疗4周、3个月、6个月有效率分别为92.5%、88.9%、87.0%;91.6%、88.9%、86.1%。结论:临床医生需要提高皮肤点刺实验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等客观诊断AR的比例,无论是间歇性AR还是持续性AR,药物治疗仍旧是重要手段。对于部分药物治疗无效或合并鼻息肉、慢性鼻窦炎的患者给予手术切除病变或微波凝固治疗也不失为治疗AR的好办法。
  【关键词】变应性鼻炎;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R765.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6-0339-02
   近年来,变应性鼻炎(AR)患病率高且呈上升趋势,已经成为国际关注的全球性疾病,它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学习以及工作效率。现就我院2009年1月至7月间治疗的变应性鼻炎90例治疗情况按《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09年,武夷山)[1]进行统计和分析,现总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对2009年1月至7月间以鼻塞、打喷嚏、流清涕为主诉来本科就诊的患者,根据变应性鼻炎诊断标准(2009年,武夷山)[1]确诊90例为AR。结合临床表现通过皮肤点刺实验确诊35例,通过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确诊22例,其余通过症状和体征诊断。根据AR分型标准分为2组,第1组为间歇性AR54例,占60%;第2组为持续性AR36例,占40%。
  1.2 治疗方法:对两组病例变应原明确者避免接触;第1组给予抗组胺药物、鼻用糖皮质激素、鼻内减充血剂等药物治疗,对其中6例合并慢性鼻窦炎并下鼻甲肥大的患者给予微波凝固治疗;对第2组经详细检查发现常规给予AR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多伴有鼻中隔偏曲等结构异常,合并鼻息肉或慢性鼻窦炎,对11例该种病例予以手术切除病变,对不愿接受手术治疗的合并慢性鼻窦炎同时有下鼻甲肥大的10例患者微波凝固治疗,余下病例常规给予抗组胺药物、鼻用糖皮质激素、鼻内减充血剂等药物治疗。
  1.3 结果判定:对治疗后2-4周、3个月、6个月临床疗效按1997年海口评价标准进行评估[2]。对术前及术后随访记录症状分级和体征分级,改善的百分率按下列公式评定AR的疗效:(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治疗前总分×100%,≥51%为显效,50%~21%为有效,≤20%为无效,显效和有效视为有效。
  2 结果
  第1组治疗后(其中药物治疗48例,占88.9%,微波凝固治疗6例,占11.1%)4周时50例症状明显减轻,47例显效(87.0%),3例有效(5.5%),总有效率92.5%(50/54),;治疗后3个月时48例症状明显减轻,42例显效(77.8%),6例有效(11.1%),总有效率88.9%(48/54);治疗后6个月时47例症状明显减轻,40例显效(74.1%),7例有效(12.9%),总有效率87.0%(47/54)。第2组治疗后(药物治疗15例,占41.7%,手术或微波凝固治疗21例,占58.3%)4周时33例症状明显减轻,25例显效(69.4%),8例有效(22.2%),总有效率91.6%(33/36);治疗后3个月时32例症状明显减轻,23例显效(63.9%),9例有效(25.0%),总有效率88.9%(32/36);治疗后6个月时31例症状明显减轻,21例显效(58.3%),10例有效(27.8%),总有效率86.1%(31/36)。
  3 讨论
  变应性鼻炎患病率高,临床疗效不稳定,是临床难治性疾病之一。患者以成人居多,开展皮肤点刺实验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等客观诊断方法以来,患者的接受程度依旧不高(占63%),与变应性鼻炎诊断现状[3]显示比例40%相较虽然有提高,但仍有待进一步增加客观检查的使用,以提高AR诊断的准确性。
  避免变应原的接触是治疗AR最重要的措施之一,医生与患者的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医生要告知患者接受过敏原测试的重要性,以减少患病风险。药物治疗仍旧是治疗AR的重要手段,无论是间歇性AR还是持续性AR,均治疗效果明显,抗组胺药物与糖皮质激素仍是最常使用的药物[4],鼻内减充血剂只对鼻充血引起的鼻塞症状有缓解作用。近年研究认为,AR的发病机制与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异常增高密切相关,筛前神经具有副交感成分,它分布于经鼻吸入空气和某些刺激因子首先刺激的部位,是鼻腔反射反射弧感受器的主要部位,可以看做是AR发作的扳机点[5]。对于部分药物治疗无效(往往合并鼻腔解剖机构的异常,如鼻中隔偏曲)或合并鼻息肉、慢性鼻窦炎下鼻甲肥大的患者,给予手术切除病变或微波凝固治疗后,由于破坏了鼻腔粘膜筛前神经纤维,使之对不良刺激的敏感性降低,达到减少AR发作的目的,同时也改善了鼻腔通气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手术切除病变或微波凝固治疗也不失为治疗AR的好办法。但从韩德民等对我国11个城市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有大约1/3的AR患者的治疗效果不十分满意[6],怎样对AR进行规范化药物与手术治疗,仍然是我们面临的临床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委会鼻科组,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鼻科学组.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09年 武夷山)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9,44:977-978.
  [2] 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变应性鼻炎诊断标准及疗效评定标准.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8,33:134-135.
  [3] 张罗,魏均民,韩德民.变应性鼻炎诊疗现状调查.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0,45:420-423.
  [4]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委会鼻科组.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解读.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9,44:972-976.
  [5] 孙树岩,董震,卜国铉,等.筛前神经与常年性鼻炎的解剖学研究.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0,25:216-217
  [6] 韩德民,张罗,黄丹,等.我国11城市变应性鼻炎自报患病率调查.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7,42:378-38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558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