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尿路造影对神经源性膀胱的诊断价值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探讨尿路造影对神经源性膀胱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神经源性膀胱的X线表现,所有病例均行静脉肾盂造影或膀胱造影检查。结果 膀胱不同程度扩张,容积增大,边缘光整,或膀胱壁不光整呈多发大小不一憩室,呈“松塔”或“圣诞树”样改变,可有双侧或单侧输尿管返流伴输尿管、肾盂积水。结论 本病发病原因及病理改变各不相同,影像表现基本相同,尿路造影可明确诊断。
  【关键词】神经源性膀胱;尿路造影;X线表现
  
  神经源性膀胱,是因为调节和控制排尿生理活动的中枢神经系统或周围神经受到损害,而引起的膀胱及尿道功能障碍,故又称为膀胱神经机能障碍[1],本病发病原因很多,虽然病因不同,但临床上都产生排尿障碍,并引起一系列相应的功能和结构方面的改变,出现相应X线表现。作者现将近年来收集的16例报告如下,并对其X线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6例中,男14例,女2例。年龄16~61岁,平均31岁。其中8例为腰椎压缩性骨折伴脊髓神经断裂而致截瘫,临床表现为尿失禁、尿潴留;4例为隐性脊柱裂,临床表现为腰痛、遗尿、下腹痛、尿急;4例为脑出血,临床表现为夜间遗尿、尿失禁。16例患者均行静脉肾盂造影或膀胱造影,摄取膀胱前后位、左后斜位、右后斜位各一张。
  2 结果
  16例X线表现均为膀胱不同程度扩张、容积增大、失去张力、边缘光整6例,膀胱外壁不规则小而多发的憩室,呈松塔或圣诞树样改变10例,其中3例有膀胱颈的改变,膀胱底部与尿道连接处扩大如漏斗状,膀胱颈部成细线样改变,不易张开,在排尿后仍有不少造影剂残留膀胱内;12例为双侧输尿管返流,4例为单侧(右侧3例、左侧1例)输尿管返流,均合并肾、输尿管,积水、扩张。
  3 讨论
  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发生可以是中枢性或周围性、完全性或不完全性[2]。根据神经源性膀胱的病理分类及临床表现分为以下几类:
  3.1 ①无抑制性神经源性膀胱,病变部位在大脑皮层调节系统,如神经中枢发育不全、脑出血、脑瘤和脊髓多发性硬化症等,临床上有尿频、尿急及失禁,无排尿困难,膀胱感觉正常,无残余尿。膀胱测压显示在充盈过程中,有无抑制性收缩;②反射性神经源性膀胱:在第2骶椎以上的脊髓或脑的广泛病变,使骶髓排尿反射中枢或高级神经中枢失去联系,感觉丧失。多见于马尾神经损伤及横贯性脊髓炎等;临床表现不能自发排尿及控制排尿,膀胱感觉消失,有残余尿。膀胱测压可显示无抑制性收缩及最后排尿收缩或仅一次较强的排尿收缩;③自主性神经源性膀胱:脊髓第2~4骶椎反射中枢病变,使膀胱失去支配成为自主器官。多见于创伤、肿瘤、感染等。膀胱容量增大、感觉消失,排尿困难,有不同程度尿失禁现象。膀胱测压无抑制性收缩,内压与积液量成正比;④感觉神经麻痹性膀胱:供应膀胱神经的感觉支或脊髓神经的感觉传导束病变导致膀胱感觉丧失,不能及时排尿而产生尿潴留和过度充盈后的尿失禁,如严重的脊髓痨、脊髓休克和进行性肌萎缩等。膀胱测压显示膀胱内压很低;⑤运动神经瘫痪性膀胱:膀胱神经的运动支或脊髓神经的运动神经元病变,造成膀胱肌力减退甚至丧失,患者有尿意及膨胀感而不能排尿,有尿潴留及尿失禁,如脊髓灰质炎及多发性脊神经炎。膀胱测压时压力很低并且无膀胱收缩。本病因长时间尿潴留常可导致感染及结石。最常见的症状是排尿困难和不能自主排尿。
  3.2 神经源性膀胱的尿路造影表现 ①膀胱的改变。整个膀胱呈棱形或近似三角形,底部宽,上部窄,好像一个塔状。也可形成各种不规则形态。膀胱壁边缘高低不平,呈多个小的波浪状向内凹陷的小梁,在小梁之间有多个向外突出的小憩室,憩室常多发,大小不等,多数不大,呈“圣诞树”样改变,但也可有个别或几个较大的憩室。另一种改变是膀胱张力低,膀胱极度扩张、容积增大,边缘光滑;②膀胱颈的改变。膀胱内括约肌麻痹,则膀胱底与尿道相连处呈漏斗样扩张,相反如内括约肌痉挛则膀胱颈呈细线样改变[3];③输尿管返流。多数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返流,返流大多数为两侧,一侧少见。
  3.3 鉴别诊断 需要与尿路梗阻性疾病,如前列腺肥大、尿道狭窄及结石等造成的尿储留相鉴别。可通过B超检查和尿道造影,结合临床病史不难鉴别。
  
  参考文献
  [1] 吴阶平,裘法租.黄家驷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885-1893.
  [2] 独荣山.X线腹部诊断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8:340-342.
  [3] 邵幼民.泌尿系X线诊断.陕西省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7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469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