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h动态心电图诊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临床价值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分析24 h动态心电图诊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的临床价值。方法 132例确诊为SMI患者, 按诊断方式不同分为甲组和乙组, 各66例。乙组行常规心电图监测, 甲组行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 对两组诊断结果进行比较。另选取69例有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作为参照组(行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 观察有症状性心肌缺血及SMI临床表现差异。比较甲组和乙组的SMI检出率、甲组和参照组病情发作心电图表现、甲组不同时段心肌缺血发生情况。结果 乙组检出SMI 52例, 检出率为78.79%;甲组检出SMI 62例, 检出率为93.94%;甲组SMI检出率高于乙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心肌缺血持续时间(22.61±1.27)min、心率(88.96±5.62)次/min、ST段压低幅度(1.59±0.27)mm与参照组的(11.29±0.58)min、(71.35±3.46)次/min、(1.96±0.52)mm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6~12点发生心肌缺血比例高于12~18点、18~0点及0~6点。结论 24 h动态心电图具有操作简便、无创等优点, 对SMI诊断准确率较高, 值得应用。
【关键词】 24 h动态心电图;常规心电图;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SMI为心血管内科常见病, 指无明显症状、但心电图等客观检查显示为心肌缺血[1]。本病发病病因暂不明确, 但认为与高血压、家族史等因素相关。SMI为心肌缺血的主要类型, 可导致心肌不可逆或永久性损伤, 但其因缺乏相关症状, 起病具有隐匿性, 待其发病后可对患者生命造成严重威胁, 因此尽早采取有效手段发现SMI对临床治疗、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将24 h动态心电图用于SMI诊断中, 旨在评价其应用价值, 报告见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8月~2017年11月本院收治的132例SMI患者, 按检查方式不同将其分成甲组和乙组, 各66例。甲组男37例, 女29例;年龄41~73岁, 平均年龄(56.78±6.46)岁。乙组男38例, 女28例;年龄42~75岁, 平均年龄(56.81±6.52)岁。另选取同期本院收治的69例有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作为参照组, 男36例, 女33例;年龄43~72岁, 平均年龄(56.69±6.43)岁。三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经心脏彩超确诊为心肌缺血, 但未见胸痛、胸闷、气短等症状;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肝肾功能不全者、合并高血压等慢性疾病者、精神疾病者、临床资料不完整者、检查配合性较差者。
1. 3 方法 乙组行常规心电图检测, 采用12导联心电图机检测, 诊断标准:①下斜型ST段下移≥0.05 mV, 且持续时间≥0.08 s, J点型ST段下移≥0.2 mV;②同一导联T波<R波1/10。甲组及参照组均行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 使用12导联动态心电图检测仪, 持续记录患者24 h的心电信息。选择胸前5~7个电极, 对局部皮肤常规剃毛、清洁及消毒, 模拟V5、V1、下壁导联, 嘱患者切勿靠近强电磁场, 期间记录缺血持续时间、心率、ST段压低幅度。诊断标准[2]:①ST段压低≥1 mm, 并逐渐消失;②持续时间≥1 min/次;③缺血发作间隔时间≥1 min/次。
1. 4 观察指标 比较甲组和乙组的SMI检出率、甲组和参照组病情发作心电图表现、甲组不同时段心肌缺血发生情况。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 x-±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甲组和乙组SMI检出率比较 乙组检出SMI 52例, 检出率为78.79%;甲组检出SMI 62例, 检出率为93.94%;甲组SMI检出率高于乙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33, P<0.05)。
2. 2 甲组和参照组病情发作心电图表现比较 甲组心肌缺血持续时间(22.61±1.27)min、心率(88.96±5.62)次/min、ST段压低幅度(1.59±0.27)mm与参照组的(11.29±0.58)min、(71.35±3.46)次/min、(1.96±0.52)mm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3 甲组不同时段心肌缺血发生情况分析 甲组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显示:6~12点ST段压低次数为368次(49.60%), 12~18点为75次(10.11%), 18~0点为141次(19.00%), 0~6点为158次(21.29%), 其中甲组6~12点发生心肌缺血的比例高于12~18点、18~0点及0~6点。
3 讨论
SMI为心肌缺血常见类型, 但其缺乏临床症状, 起病具有隐匿性, 临床常出现误诊、漏诊现象, 可使患者错失最佳治疗时间, 为临床诊治增加一定难度。心肌缺血可导致心肌不可逆损伤, 引发心绞痛、心律失常等疾病, 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在解剖结构上, SMI患者冠状动脉病变较为明显, 存在明显的心肌缺血客观证据[3, 4]。因此采取适当的措施对SMI进行诊断, 提升其疾病检出率对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
心电图为临床对冠心病心肌缺血进行判断的常用手段, 具有操作简便、无创、经济实惠等特点, 在冠心病诊断中应用广泛。但心电图对心肌缺血检出率较低, 且因导联原因, 传统2、3通道心电图无法对患者心肌缺血范围及部位进行准确判断, 仅能记录短期内心电活动, 无法对患者心电活动进行持续、动态的监测[5]。24 h动态心电图可于患者任何状态下对其心电活动进行长时间持续记录, 可对其日常活动、睡眠休息等状态下心电变化进行持续记录, 利于协助医师对患者心电改变进行分析, 制定或调节临床治疗方案[6]。动态心电图具有便于携带、无创、诊断效果好等优点, 容易被广大患者接受。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乙组检出SMI 52例, 检出率为78.79%;甲组检出SMI 62例, 检出率为93.94%;甲组SMI检出率高于乙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33, P<0.05)。提示动态心电图对SMI诊断准确率更高。本次研究结果中, 甲组心肌缺血发作持续时间长于参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6~12点发生心肌缺血比例高于12~18点、18~0点及0~6点。分析原因为SMI患者心功能相对较弱, 于睡眠、休息时血液回流会导致心脏负荷变重, 而早起后儿茶酚胺显著升高, 使得血小板过度凝聚, 心脏局部灌流变少, 交感神经张力显著提升, 进而引发SMI[7]。
综上所述, 对SMI患者行24 h动态心电图诊断价值较高, 具有携带方便、操作简便、无创等优点, 可提升SMI检出率, 便于临床及时给予治疗, 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值得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 黄晶, 李淑美, 段文元, 等. 動态心电图对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临床诊断价值. 广西医学, 2015, 37(3):388-389.
[2] 杨小花. 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3, 23(4):613-614.
[3] 黄小莲, 兰晓华. 动态心电图监测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临床价值分析.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5, 25(11):2039-2041.
[4] 王月文, 王婷. 动态心电图在诊断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中的应用价值.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15, 23(1):61-62.
[5] 林雪峰. 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中的临床诊断意义分析.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3, 17(7):1275-1276.
[6] 单和英, 骆海明. 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临床诊断价值. 浙江创伤外科, 2014(1):152-153.
[7] 王芳, 曹黎黎, 马俊平, 等. 动态心电图对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 中外医疗, 2015, 14(23):171-172.
[收稿日期:2018-12-1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48836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