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依那普利与卡托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效果比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临床对比研究依那普利与卡托普利治疗高血压的效果。方法 选高血压患者100例,随机平分为A、B两组,每组50例,A组用卡托普利,B组用依那普利,用药2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的高血压控制效果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认为两组药物治疗高血压无差别。结论 依那普利与卡托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效果均较好。
  【关键词】 卡托普利;依那普利;高血压;临床研究
  
  众所周知,高血压病是指在静息状态下动脉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增高(≥140/90 mm Hg),常伴有脂肪和糖代谢紊乱以及心、脑、肾和视网膜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以器官重塑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休息5 min以上,2次以上非同日测得的血压≥140/90 mm Hg可以诊断为高血压。选高血压患者100例,随机平分为A、B两组,每组50例,A组用卡托普利,B组用依那普利,用药2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的高血压控制效果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我院2007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3年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高血压患者共100例,其中男性患者50例,女性患者50例,性别比为1.0:1.0;年龄42~69岁,平均年龄为(59.33±11.15)岁。所有的入选患者均被确诊为高血压病。
  1.2 分组方法 将入选的患者100例,随机平分为A、B两组,其中A组中男25例,女25例,性别比为1.0:1.0;年龄42~69岁,平均年龄为(58.15±10.85)岁;其中B组中男25例,女25例,性别比为1.0:1.0;年龄42~66岁,平均年龄为(59.65±12.33)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血压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实验方法 选我院2007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3年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高血压患者共100例,随机平分为A、B两组,每组50例,A组用卡托普利,B组用依那普利,用药2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的高血压控制效果。参照1993年卫生部药政局新药(西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显效:舒张压(DBP)下降10 mm Hg。并降至正常或DBP虽未降至正常,但下降20 mm Hg;有效:舒张压下降未达10 mm Hg,但已降至正常,或下降10~19 mm Hg;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部分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取α=0.05为检验标准,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在疗效的统计结果:A组中显效患者36例,有效11例,无效3例;B组中显效患者35例,有效12例,无效3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认为两组药物治疗高血压无差异。结果A组 显效 35例,有效12例,无效3例;B组显效36例,有效11例,无效3例。A组在治疗期间出现咳嗽2例,头痛、头昏1例,乏力1例。B组出现咳嗽3例,乏力、头昏1例,两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结果A组,总例数50例,并发症4例,占8%。B组50例,并发症4例,占8%。
  3 讨论
  对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的目的就是要尽量将患者的血压降至正常范围或可接受水平,减少高血压所引起的靶器官损害的危险性,同时最大限度的避免降压药物所带来的副作用。依那普利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口服后在体内水解成依那普利拉,对血管紧张素转化酶起强烈抑制作用,降低血管紧张素Ⅱ的含量,造成全身血管舒张,血压下降。本产品副作用主要有头晕、头痛、嗜睡、疲劳、上腹不适、恶心、胸闷、咳嗽和蛋白尿等。卡托普利也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口服后在体内水解成依那普利拉,对血管紧张素转化酶起强烈抑制作用,降低血管紧张素Ⅱ的含量,造成全身血管舒张,血压下降,用于治疗高血压。可见皮疹、瘙痒、疲乏、眩晕、恶心、剧烈咳嗽、味觉异常等。
  本研究比较依那普利与卡托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效果。结果显示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认为两组药物治疗高血压无差别。本研究认为依那普利与卡托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效果均较好,均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雪芹,刘燕.依那普利与卡托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比较.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1,12(4):202-20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470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