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工业大学:实现“四个转变”融入区域新体系建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建设列入国家重点发展战略。给天津高校的科技创新工作带来了重要机遇,与其他高校一样。天津工业大学也将服务滨海新区建设列为科技工作的重点。从近年来天津工业大学主动融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的实践中看。为区域发展服务不仅为学校提供了施展才华的空间,也赢得了社会各界对学校的大力支持。正是由于中央和天津市各级的大力支持,才有了天津工业大学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
主动参与创新平台建设。努力成为区域自主创新的重要高地
创新服务平台是创新要素的集聚地。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建设列入国家重点发展战略以来,天津工业大学抢抓机遇,积极筹建科研创新平台。一是以国家战略和国民经济发展需求为目标,以高性能纤维及先进纺织复合材料技术集成创新为核心,积极筹建航空航天材料基地,持续不断地为我国航天、航空、国防等部门提供产品和技术服务,承担国家重大型号飞行装置的配套任务,提出先进纺织复合材料技术标准和规范。同时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及管理人才,力争为空客320、大运载火箭等项目提供配套服务二是与中石化合作筹建能源材料基地,研发新型风力发电、汽车轻质化等领域用新材料,推动国产碳纤维、芳纶等高性能纤维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三是与中国航宇救生装备公司合作筹建防护材料基地,研发新一代飞行员头盔。及摩托车、建筑等系列防护头盔四是以技术入股的形式与天津纺织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联合组建工程材料基地。投资总额为6000万元。主要任务是研发特种纺织复合材料器部件,为新型纺织机械、化工机械等提供配套产品。
与此同时。天津工业大学还积极推进和天津龙头骨干企业的战略合作关系。例如,天津工业大学与泰达股份在泰达洁净材料有限公司的基础上共同成立“产业用纺织品工程研究中心”和“泰达洁净材料制品有限公司”,在合作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充分发挥自身特色优势。积极承担滨海新区重大科技项目
水资源短缺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水资源再利用问题也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是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关键。由天津工业大学控股的天津工大膜天集团(以下简称膜天集团胙为中国中空纤维膜产业的龙头企业,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膜法污水深度处理再利用技术的研究及成套装备的产业化制造。
膜天集团独立研发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聚烯烃中空纤维超、微滤膜产业化制备技术”已经纳入国家“863”计划,依托该技术将在滨海新区建成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适用于中水回用及城市污水处理等领域的高强度、高抗污染、大通量的高性能聚偏氟乙烯中空纤维膜及其装备生产线,同时建立大量应用示范工程。这将为滨海新区的水资源再利用提供先进的技术和装备支持。
天津膜天集团计划开发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节能型新一代膜装备关键技术(SMF),并进行工程应用实验;开发出新型膜生物反应器(AMBR)重大装备及其应用技术,并在味精行业建立节能减排应用示范开发出纳滤膜染料清洁生产关键技术开发国产管式膜高浓度有机废水成套处理设备及技术建立膜技术工程化综合试验评价系统,并进行相关标准的研究进行电力行业节能减排关键膜处理装备试验评价,并建立该行业的准入标准;进行垃圾渗透液减排集成膜技术装置与工程试验研究开发钢厂污水减排与资源化膜应用技术,并建立示范工程开发纺织印染企业污水零排放膜集成技术,并建立示范工程。从而为滨海新区以及我国水资源循环利用、垃圾渗透液处理、重点行业和领域的节能减排与清洁生产提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膜分离工程技术与重大装备,在工程应用中,平均实现节能20%,COD减排95%的总体目标。
天津膜天集团正集中精力在滨海新区建立国家级膜技术工程实验室。目前。我国膜技术开发应用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从研究――生产放大――市场开发这几个环节来看,缺乏一支从事应用开发和工程放大的专业工程技术队伍膜技术研究成果水平较高,但是转化慢且转化水平不高,从而造成膜技术应用起点低。相对分散的局面膜技术方面的行业标准与国家标准相对缺乏,行业壁垒相当严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过于依赖国外技术。以至难以形成真正的技术创新体系。该工程实验室的组建,将力争从根本上解决以上我国膜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引导我国膜技术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在承担区域重大科技项目的同时,天津工业大学还积极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围绕区域发展需要,开展宏观政策研究,努力当好区域发展的:“智囊团”、“思想库”。
实现“四个转变”,进一步融入滨海新区创新体系建设
大学要在服务滨海新区创新体系中做出贡献,发展自己,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机制,努力实现“四个转变”。
第一,在服务理念上,要坚持服务国家和区域重大目标,从适应性服务向主导性服务转变。近几年来,天津工业大学把服务滨海新区创新体系纳入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努力体现教学研究型大学服务滨海新区创新体系建设的优势和特色,取得了积极成效。今后还要在解决现实生产中关键技术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凝练课题,深化研究,争取在重大理论问题上取得突破。
第二,在服务要求上,要坚持质量第一、科学发展的要求,从注重数量型服务向注重质量型服务转变。长期以来,学校服务地方呈现出项目相对分散、层次比较低、质量不高的状况,影响了高校为社会服务能力的发挥。今后应当积极引导,明确要求,大力推进以大项目、大成果、大贡献为导向的社会服务。建议由天津市统筹资源,建设高水平公共技术研发平台。引进先进的设备,以高水平的研发平台及技术支撑吸引国内外高水平企业及研究机构加盟滨海。例如,天津工业大学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中心,在滨海新区建设天津LED研发及产业化基地,提高了天津LED产业的工业研发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但该基础材料研发子平台投资需求约为3000万~4000万元,中下游应用技术研发子平台投资需求约为2000万~3000万元,这类公共研发平台如果能以政府投资为主,就可以吸引部分企业投资,建设步伐将大大加快。目前已有国内外多家企业已投入部分资金或意向投资,天津工业大学拟在两年内以学科建设经费投入600万~800万左右资金。
第三,在服务模式上,要努力体现国家、地方和学校整体意志,从个体型服务向学校有组织服务转变。高校服务滨海新区创新体系建设,要做大做强,取得实质性成效,必须要靠体制机制创新。有了好的体制和机制,才能把分散的合作会聚成集中的合作,把个体教师的行为上升为学科、学院和学校的行为,才能实现合作“双赢”。一方面要加强学校服务地方领导体制和机构建设。学校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议把研究区域创新摆上了议事日程,把服务地方工作纳入每年度工作计划进行统一部署;另一方面要制定教师服务滨海新区创新体系建设的激励政策,为引导和鼓励教师在社会服务中多作贡献,对部分在推广科技成果方面有专长、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给予相应的肯定和奖励。
第四。在服务目标上,要努力体现长期性、前瞻性。从项目合作向战略合作转变。高校与地方合作,合作得好。对校地双方实现长期发展战略有益合作得不好。可能就是“一锤子买卖”。其关键就是要从战略高度来谋划合作,实施合作。高校追求的是提高学校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各个地方发展也有自己的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双方的合作必须有利于各自重要发展目标的实现。才是有生命力的、持久的合作。天津工业大学结合滨海新区发展现代纺织、制药、电子产业等目标,加大相关领域合作力度,既推动了地方产业的升级,又带动了学校重点学科的发展,就是一个双赢的举措。此外,还要把服务滨海新区创新体系与学校各方面的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使之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如学校坚持把地方服务与校友工作结合起来,一方面通过校友牵线搭桥,拓展合作的地域和领域。另一方面吸引、帮助校友参与地方经济开发,在合作中共赢。又如学校把地方服务与学生培养结合起来。把教师科技推广与研究生挂职锻炼、本科生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在有合作关系的地区建立了许多社会实践基地。
天津工业大学在服务滨海新区创新体系建设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还有很大潜力可挖。今后,学校要按照中央提出的“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更加主动服务滨海新区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引导广大师生,把论文写在滨海新区创业创新的希望大地上,把智慧贡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征途中。特别是要充分发挥学科和科研优势,在推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提升区域产业中发挥引领作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493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