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科研的乐趣在于创“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很少有人生来就会“创新”,郎建平当然也不是这样的“天才”,他说自己只是一个“小人物”。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小人物”,得到了国家杰出青年研究基金的信赖和资助,开始了他科研道路上“新”的四年。
  
  2005年11月,苏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博导郎建平教授以“多维含簇超分子的可控制合成及物性研究”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研究基金(下称‘杰青基金’)提供的100万元科研经费。“原子簇合物化学”这一在其他人看来“很难做下去”的研究,何以到了郎建平手里就能一步一步进行下去,而且获得了“杰青基金”的肯定?带着这个疑问,记者来到了苏州大学独墅湖校区。
  联系采访之前,苏州大学科研处的一位老师提醒记者,“郎教授很忙,你要多打几次电话。”周日晚八点,记者拨通了郎建平家里的电话。接电话的是他太太:“他还没回家,肯定在实验室。实验室电话是……”朗太太告诉记者,要找郎建平不难,不在办公室就在实验室。
  在苏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的无机化学办公室里记者见到了郎建平教授,他正在给美国一家科技杂志校对稿件。他告诉记者,每天上网了解全球科研、学术界的最新动态是他的习惯,“校稿”对他而言并不枯燥,而是一种获得新知的途径。科研亦是如此。“就像搭积木一样,一个造型拆了重搭,又是另一个新的模样。”郎建平教授用了这样一个比喻来揭示科研工作的乐趣。
  
  旧物质的“新”结合
  “比如这是一座桥的两端……“为了向记者解释清楚这次申报的研究项目―“多维含簇超分子的可控制合成及物性研究”,郎建平双手握拳比划着,”把桥从中间断开,再从别的地方接起来。”桥的一端是多核金属含硫原子簇合物,另一端是桥联配体,两者反应合成了新的“含簇超分子化合物”。
  其实,金属原子簇合物和超分子化合物在当代都已不是新名词。早在20世纪60年代,原子簇合物化学就受到了国外不少专家的关注。超分子化学更是风靡当今化学世界。两者结合而成的“含簇超分子化学”,是目前超分子化学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郎建平告诉记者,他从事研究的含簇超分子化合物在催化,生命科学及材料科学等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正是这样一个“以旧换新”的想法,受到了“杰青基金”的青睐。此前,郎建平从事的含硫金属簇合物的合成及其非线性光学、金属酶中金属活性位置的模拟合成等化学前沿领域的研究已获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5项省部级基金近百万的资助。这次“杰青基金”又以100万元的大笔资助对他的研究表示肯定和鼓励。郎建平将此归功于化学科学本身所具有的无穷乐趣,而他只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发现”了这种乐趣。
  
  博大的胸襟激发“新”的思维
  郎建平对自己做研究有一个基本的要求―“求新”。作为一名学者,他在专注于自己研究的同时,并未拒绝接受其他新观点。这些观点有的来自国内外各个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有的来自身边的亲人朋友,还有的则是来自他的学生。
  就在前两天,苏州大学一名本科学生对郎建平“含簇超分子化合物”的研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郎建平不仅没有断然否定他的这种想法,还帮助他建立起了一个研究小组,并着手实验。说到自己的学生,郎建平笑得很开心:“年轻人总有许多新的想法,我很愿意与他们交流。”平时只要有学生提出新的观点、想法,即使与郎建平自己的观点背道而驰,他也会再多想想、多听听,最后“让实验说话”。
  如此勇于接受新事物的博大胸襟,早在十年前,郎建平决定离开苏州、离开熟悉的环境时就已经初露端倪。
  1995年到2001年,苏州、日本、美国,日本,最后回到苏州。六年里,郎建平先后在日本名古屋大学化学系、COE研究中心、美国哈佛大学化学与生物化学系、日本名古屋大学物质科学国际研究中心等从事博士后研究。国外先进的实验设备给郎建平的研究提供了充分的保障,也使他在金属原子簇化学方面的研究想法得以进一步发展。“没有先进的实验设备,前景再好的科研项目也是没办法实践的。”郎建平不无惋惜地说,“我国在金属原子簇化学领域的研究人才不多,一定程度上是受硬件设备的制约。”他同时表示,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未来几年内将会涌现更多的科研人才。这几年,他亲历了我国科研环境的不断改善。
  “早期这项基金给的赞助大概四五十万,今年已经有了一百万,据说明年更多。”郎建平感慨道,“国家对科研的投入越来越大,实验室条件越来越好了。”他以苏大、以自身为例,2001年苏大一次性投入30万美金和50万人民币作为其科研项目的启动资金,购买了一台价格不菲的CCD X射线单晶衍射仪,当时这种设备全国只有10多台。说到这里,郎建平显得有些激动:“现在全国已有五十多台了。”他告诉记者,现在他的研究生培养经费(以课题组计),每年大概有一二十万。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
  除了基础化学研究经费的增加,化学的应用研究也被提到了“产业化”的新高度。一些基础化学领域的专家也在应用化学领域找到了新的发展空间,尤其在能源、药学等领域取得了新的突破。对此,郎建平也有自己的想法:“各人的研究环境、学习能力有所不同,但无论是基础化学还是应用化学,都要建立在一定的基础知识之上。”他告诉记者,考虑到学生今后就业,他也在帮助一些课题组朝应用研究方向发展。
  
  “新”的四年
  郎建平告诉记者,“杰青基金”要求获得资助的科研项目在四年内结束研究,鼓励项目申报者进行“创新”。郎建平的目标是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创新”。为此,他早早地对某些新的配体进行了合成研究,并以“一种两性含硫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及用途”为题向国家有关部门申请了专利,并在不久前取得了专利授权证书。“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很重要。”郎建平认真地说,“希望这项专利将来能在抗菌、抗炎症等方面有一定的作用。”
  很少有人生来就会“创新”,郎建平当然也不是这样的“天才”,他说自己只是一个“小人物”。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小人物”,得到了国家杰出青年研究基金的信赖和资助,开始了他科研道路上“新”的四年。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500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