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社区规划的若干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单位社区的解体,基于社区理念的社区规划在我国逐渐受到重视。目前社区规划研究着重检讨了原有居住区规划对人文互动考虑的不足,应从人本主义的角度出发,建立社区中人的行为、人与人之间及人与社区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同时,关注产权性质,建设主体和管理主体变化带来的影响,探讨怎样使入住居民与新建社区间的磨合过程相对缩短。人们逐步认识到建立在社区不发展甚至衰落基础上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并不符合人类生存的需要,也不符合社会持久和健康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社区规划;物质空间结构;社区要素;规划结构性调整
  【中图分类号】TU884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674-3954(2011)03-0203-01
  
  
  一、社区概念的理论分析
  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它至少包括以下特征:有一定的地理区域,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居民之间有共同的意识和利益及较密切的社会交往。
  大多数的研究者认为社区包含4个基本要素:第一,人群――社区必须包括人;第二,地理领域――尽管社会学界的某些“流行”观点强调社区地理界线的“弹性”,但是本研究仍基于“地域特征是社区整合的重要因素”的观点,并认为这是规划研究和社区研究的契合点;第三,社会互动――在一个特定地区内的人民是彼此相互依赖的,社会互动强调的是社区组织。社区互动说明人们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必须拥有共同的规范、习俗和方法;第四,共同感情――居民对社区的共同感情或称为心理认同的概念,由此形成社区归属感。
  二、社区规划与住区规划的联系及区别
  住宅区规划是我国翻译CommunityPlanning的一种中文表达方式,简称住区规划,而其标准的中文翻译应为“社区规划”,前者常被城市规划设计领域引用,而后者常被社会学界引用。
  对两者的概念范畴、视角、内涵、结果、价值观等诸多方面进行比较,使两者的差异突显,让人们面对专业用语的不规范和繁复多变的城市房地产广告用语,可以有一个清醒的判断。其实在城市住宅产品的开发过程中,两者是密切相联的,住区规划是社区规划在物质、空间层次上的表现形式,是社区规划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而社区规划则是住区规划的依托与归宿。
  三、关于社区发展与社区规划
  与社区和社区规划密切相关的是社区发展。社区发展源于20世纪初英、美、法等国,目的是为了培养居民的自治和互助精神。社区发展活动的倡导和深入展开则主要在二战后。综合来看,社区发展体系主要涉及:①社区的主体――社区成员的发展;②社区共同意识的培养――有关社区互动的社区道德规范及控制的力量;③社区管理机构的完善――维系社区内各类组织与成员关系的权利结构和管理机制;④物质环境与设施的改善――社区的自然资源、公共服务设施、道路交通、住宅建设等硬件环境。其特点是与社区发展体系相对应的,具有主体性、目标性、动态性和建设性。
  社区发展是为了提高社区效率、解决社区问题而采取的社会行动过程。社区发展的主要任务是:①优化社区结构:使社区内部各构成系统在空间上分布合理、相互协调、增强功能,促进社区发展。②提高社区创造经济和文化价值的能力:社区只有不断地创造经济和文化价值才具有生存意义,社区发展才能得以实现。③社区管理科学化:社区管理科学化是保障社区运行的需要,也是合理配置社区资源、提高社区福利、消除犯罪的重要一环,因而社区发展要建立科学民主的管理体系。
  为推动社区发展的进行,许多欧美发达国家和政府纷纷制定“社区发展计划”,希望通过政府机构与非政府组织的合作,将社区发展引入正常的发展轨道上。同时城市规划学科自身也在检讨基于建筑师理念发展起来的学科缺憾,希望从城市问题的本质出发去理解城市空间布局,社区规划正是在此背景下发展起来的,社区规划从产生初始就带有多学科的属性。
  四、当前我国社区规划对策的探讨
  当前对我国城市规划领域社区规划理论与实践最首要的是:与社会转型相适应,“从物质功能主导转向对人居环境的全面关注”、“从居住区规划到社区规划”的规划方法转变。
  1、从居住区规划到社区规划
  我国目前城市规划领域的社区规划内容和方式多以住区规划的形式进行,虽然近年来社会经济水平提高,在满足基本物质要求的同时,转向满足人们的环保意识、休闲意识的要求,但仍显不足。因为这些设计集中在对微观的形态布局上和环境设计上,对包括社会内涵、经济内涵等在内的社区人居环境的全面研究仍是考虑较少。
  住区规划和社区规划是紧密联系的,住区规划是社区规划在物质、空间层次上的表现形式,是社区规划的一个阶段;而社区规划是住区规划的依据和归宿。通过丰富住区规划,纳入社会学等多学科的内涵,在传统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更多地运用社会调查、系统分析等方式,建立科学的社区规划方法,完善我国城市住区规划体系。
  2、社会空间的重构―异质与混合
  当前我国社区结构与城市大规模发展和城市改造紧密相关,城市居民打破原有的单位为主体的社区居住形式,原居民、购买商品房的新住户、以及租房的外来人口等,构成了社区人口的多元化。但是由于住房分配制度的打破,房地产开发成为城市住区建设的主体,老城区位于城市中心,密度大、开发成本昂贵,开发商极少问津;对于租房的外来人口,多选择城市边缘或城市中心的旧城区和城中村;城市中较高收入者无论原住地是何处,通过房地产开发建设机制的调配下集中起来,这样不同居民依据在住房市场中所处的位置重新聚集分化,构成我国城市新的城市社会空间,这种贫富分化、社区空间同质化的结果,将造成社会对立等矛盾。
  3、社区规划应积极推行公众参与
  公众参与社区规划是一种社会管理方法,其本质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和程序,让更多的居民能够参加到那些与他们息息相关的政策、规范的制定和决策过程。居民作为社区的主体,他们的广泛参与是社区规划的生命力,是实现社区发展的根本动力。但目前的社区规划中,存在着单位参与以及自上而下的规划手段等问题,使居民的参与机会严重不足,社区居民的参与力量也极为薄弱,不仅在参与渠道上缺乏合理的机制,在法律和制度上也缺乏支持和保障。
  社区规划应从根本上否定自上而下命令式、强制性的管理方式,社区规划无论是在编制,还是具体实施过程中都应引入相关利益单位、个人间的对话协商机制,从而达到各利益集团的协调。我国在社区规划中引入公共参与机制,要立足我国社区发展实际,借鉴西方先进的思想和机制,实现“自治”与“善治”相结合。
  五、结语
  随着经济转型、现代化程度的提高,社区与家庭、个人利益联系更加紧密,众多社会问题、社会矛盾将在社区层面得到集中反映,社区在促进社会协调发展作用日益突显。社区规划关系到城市每一个家庭,应更多地着眼于社会,因此适应社会转型期的社区规划需要强调社区的公共参与及后续规划;强化社区规划中的社会内容;关注中低收入家庭、外来人员的居住;关注老龄群体。社区规划将是每个规划师和设计师都应重视和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周俭.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2]肖敦余,等.社区规划与设计[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574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