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双语教学实践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鲜华

  双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走向国际化的一项重要举措。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当前我国高校双语教学开展的现状,根据作者自身的体会,指出了在双语教学中存在的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资匮乏、学生外语能力有限、教材不适用等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双语教学;教学模式;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1)05-0052-03
  
  跨学科、全球化、可持续是二十一世纪世界教育的三大趋势,而开展双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迈向全球化的重要举措之一。自教育部2001年发布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各高校在本科教育中要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以来,高校双语教学已经得到较大的发展。
  但迄今为止,在教学实践中,由于普遍面临“教”与“学”语言方面的实际困难,双语教学的效果还难尽如人意,导致双语教学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争议,社会对其评价褒贬不一。本文旨在通过深入分析当前我国高校双语教学开展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一、高校双语教学的目标定位
  王文斌教授在其专著《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中把双语教学定义为“在学校中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传授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学科内容的教育”。这个定义被国内教育界和包括“中国双语教育网”在内的多个教育网站所引用,它说明:双语教学是指将母语外的另一种外国语言直接应用于非语言类课程教学,并使外语与学科知识同步获取的一种教学模式。
  对高校学生来说,双语教学具有特殊的外语学习与专业学科学习的互补性:由于高校学生所处的特殊生理和心理阶段,基于学科内容的双语学习可以提供常规方法不能提供的持续性有效虚拟语境;同时,双语学习可以满足高校学生的探索性心理特征,这将有利于驱动他们语言学习的动机,还可因课程学习在语言方面得到额外收获而反过来加强对专业学科知识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在专业知识、外语水平及能力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二、高校双语教学的实践现状
  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我国普通高校的双语教学有政策性要求:2001年9月教育部出台的教高[2001]4号文件指出,高校要创造条件使用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力争三年内实现“双语教学”的课程应占到全校课程比例的5~10%,并使之成为一项评估硬性指标(优秀标准要达到20%)。自2007年起,教育部每年在全国评选出100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作为大力推动本科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工程的重要举措之一。
  经过教育主管部门对双语教学的大力支持和提倡,双语教学成为了中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和重点。经过近十年的实践摸索,各高校已经形成了比较符合实际国情、校情的双语教学指导思想,制定了双语教学发展的长期规划与阶段性目标,探索了教学质量规范和评估指标体系,并在教师培训,配套外语教改,教学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宝贵的成功经验。目前国内高校在双语教学的实践中探索出多种教学模式。较为典型主要有以下三种双语教学模式:第一种是完全使用母语以外的语言的教学模式,可称为“完全双语模式”,是完全意义上的双语教学模式。这一模式对学生的母语以外的语言能力及专业知识水平要求均较高,目前在国内高校很难广泛推广;第二种是在使用母语的同时也使用母语以外的语言的教学模式,可称为“部分双语模式”,这一模式对学生母语以外的语言能力要求有所降低。然而,不足之处是由于教师需要逐字逐句用母语解释母语以外的语言的内容,在计划学时内会较大地限制所能讲授的专业知识的信息量;第三种则被称为“过渡教学模式”,即允许教师和学生在双语教学的开始阶段部分地或全部使用母语,然后逐步过渡到仅使用母语以外的语言的学习,最终使学生完成从借助母语的学习向借助母语以外的语言的学习的过渡,这一模式具有较好的适应性,是我国高校目前双语授课主要采用的教学模式。
  然而,还有相当一批高校对开设双语教学的指导思想不甚明确,缺乏专门的双语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为了追求所谓的教育国际化,照搬国外或者盲目导入国内其他院校的双语教学模式,没有真正探索研究双语教学对学生学习和发展所起的作用和学生同时学习两种不同语言的特点和规律,结果造成了双语教育资金投入大而教育收益小。还有一些学校在开展英语教学中,对开设课程的专业适应性、教学大纲、师资、教材、教学手段、课堂视听语言和谐等一系列问题尚未得到较为满意的解决,因此,双语教学不但质量难以保证,更容易变得面目全非。有些专家教授甚至提出了“高校双语教学:紧跟形势发展需要的同时还须细思量”的呼声。
  三、对当前高校双语教学实践的反思
  1.双语课程的设置
  目前,虽然很多学校都开设了双语教学的专业课程,但大多数院校对于哪些课程需要采用双语教学,课程之间如何衔接等这些问题没有经过有效的论证,因此并未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以笔者供职的西部某财经类院校为例,绝大多数专业课程都用中文授课,只有其中某一两门课采用双语教学,这种语言转化的突然性必然导致学生的“水土不服”。
  因此,高校应该结合自身的办学特点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设置双语课程。在
  课程的选择上,按照教育心理学规律,要充分考虑课程之间的衔接,根据由浅到深、由少到多的“循序渐进”原则,先易后难,逐步扩展采用双语教学内容的范围,以追求高校学生在语言学习和学科学习方面的综合效益。否则,学生以较差的语言能力去接受完全陌生的东西,其结果只能是违背教学初衷。以笔者所教的会计课程为例,双语教学可以分为三个不同阶段实施,在不同阶段中英文使用的比例也应不同。第一阶段:简单渗透。一年级时开设中文教授的《会计学基础》和《会计专业英语》等基础课程,课堂英语使用比例约为5%-10%。第二阶段:交叉渗透。从二、三年级开始逐渐开设《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双语课程,教师上课时交替使用中英文。经过不断的接触和反复的学习,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外语水平都得到全面提高,课堂英语使用比例约为20%-40%。第三阶段:双语思维。四年级时,教学语言则由以汉语为主转变为以英语为主,让学生能使用第二语言进行思维,并随心所欲地在母语和第二语言之间进行切换,课堂英语使用比例约为80%左右。
  2.双语师资的培养
  目前,制约我国高校会计学科双语教学发展的最大瓶颈是会计双语师资的匮乏。从理论上讲,担任双语教学任务的教师应当具备以下条件:首先,他(或她)发音准确,有符合外语语法的表达习惯,熟练地使用外语进行思维,否则极易误导学生,造成母语和外语思维上的负迁移;同时,还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并对学生的学习具有较强的指导能力。然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虽然很多教师可以熟练地阅读英文专业文献,但在听、说方面比较欠缺。在推行双语教学过程中,即使教师可以用英文板书或课件进行授课,其发音是否准确,能否被学生接受也是问题之一。
  在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教学目标下,双语教学的师资培养要注意教师专业基础、外语素质和教学水平并重,单独倾向于某一方面都是不恰当的。解决双语师资短缺问题应该重视建立良好的用人机制及激励机制,主要可以采取下列几种途径:第一,通过高校自身培养,可立足于外语教师“专业强化”式或专业教师“外语强化”式的自身培养模式,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利用校内已有的师资资源对其进行培训。例如,可以请校内专业基础扎实、研究成果显著的专业教师为外语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同时,可以由学校外教或外语专业教师对专业教师进行外语语音、语调等方面的语言训练。第二,可以选拔较为优秀的双语教师参加各种相关课程长、短期培训或前往国内双语教学较为成功的高校进修。第三,可以利用国家相关政策选派相关教师到国外参加进修或国际性会议,一方面可以接触到国外最新的学科动态,另一方面还可以促进其外语水平的提高。

  3.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
  双语教学的开展应以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准备和相当的英语运用能力为前提,如果缺乏这样的前提则双语教学无从谈起。虽然大部分学生在本科学习期间能够通过大学英语四级,甚至六级考试,但是学生听力参差不齐,即使做到事先预习,不少学生从听课中获得的知识仍差强人意。这当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从小学到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着重翻译、轻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的倾向问题。但是,即便是学生掌握了一定量的专业英语词汇,可以阅读专业英语文献,听说能力仍然十分有限,更谈不上听懂教师用英语所授专业课程的内容以及与教师就专业问题进行英语交流了。
  因此,双语教学的开展应从学生整体的培养计划出发,充分考虑到学习资源在各门课程之间的分配,做到专业课程学习和外语能力训练之间的协调。首先,以学生已掌握的相关基础知识为前提,在授课时要提醒学生联系曾经学过的知识做铺垫,从而激发学生对即将讲授知识的热情。其次,针对学生英语听力普遍较差和对英文专业术语不熟悉的现状,根据教师条件,可采用中英文相结合的讲授方式进行。在课程学习之初,授课以汉语为主,当学生对课程涉及的专业词汇比较熟悉、有了一定的英文学习习惯后,逐步增加英语授课的比例。课后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英文教材,对有疑问的内容可参照中文教材阅读,再用英文完成习题。最后,应提高学生对双语课程的认可程度,把双语课程授课重点定位于专业知识,调动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鼓励学生锻炼用英语表达专业想法的能力,这样才能一方面使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又提高了专业英语水平,另一方面也能使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逐渐熟悉和掌握英语专业词汇,同时学到专业知识,从而在整体上提高双语课程教学效果。
  4.双语教材的选择
  教材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是培养学生用外语进行跨学科思维的保证。目前国内双语教材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引进教材,是由各大出版社以及双语教学研究部门引进的原版教材。引进教材之所以广受欢迎是因为其地道的语言内容和生动的表现形式。然而,其缺点在于课程排序和学科体系方面同国内教学标准不一致,不能与国内教学体系很好地衔接。第二种是改编教材,是由包括高等教育、人大、清华、电子工业等国内众多出版社对引进的大量国外原版教材进行的改编。这些改编的教材内容简明,配有中文导读,对重点及难点进行了必要的摘录和注释。第三种是自编教材,是由出版社、双语教学研究部门或双语教学师资自行编写的教材。但部分自编教材专业水平不高、内容粗糙,不可能大范围推广。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双语教材尽量不要选择自编教材,需要充分考虑到课程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前期基础课和后续课程的内容,选择性的使用英文原版教材的相关部分内容。对于一些理论性强、较抽象、即使用中文授课也难理解的知识内容,应指导学生把中文教材作为双语的辅助教材。同时,笔者也建议教育部门能够尽快组织国内外专家,为高校编写符合国内授课要求的统一的高端自编双语教学教材,从根本上解决双语教材的质量问题。
  四、结语
  科学且合理的高校双语教育应该是从突出高校的办学特色、满足人才培养目标要求、适应未来国家人才需求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更新教学理念、制定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评价教学效果的一套完整的教学改革系统工程,是一个涉及多种变量的复杂工作,对师资条件、教学环境、教学目标、教学资源、学生认知能力等诸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处于发展阶段的中国双语教学来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有必要充分利用各方面的资源和经验,探索出与国际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接轨的、真正符合中国实际的双语课程教学模式。
  
  注: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高校双语教学方法改革研究”课题(课题批准号:GS(2010)GX014)成果
  
  参考文献
  [1]王斌华编著.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10月.
  [2]施锦芳.高校双语教学:紧跟形势发展需要的同时还须细思量[J].光明日报,2010.06.19.
  [3]张鲜华.会计双语教学实践探讨[J].甘肃教育,2010,(6)36~37.
  [4]邢铭强,张鲜华,张自卿.<公司理财>双语教学实践与探索[J].现代企业教育,2009,(5)220~221.
  [5]丁宁.大学金融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实践探析[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8,66(8):01.
  [6]王旭东.关于“双语教学”的思考[J].中国教育,2003,4(25).
  [7]兰劲华,李振泉,赵然.关于双语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北京教育,2008006):44~46.
  [8]王瑞华.高校专业双语教学若干问题辨析[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2008,22(002):83~8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599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