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以课堂教学为校本研究主线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段立群

  [摘要]当前课程改革急切需要一批具有研究能力、课程能力的教师,校本教研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而从课堂教学入手,发现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进行行动研究,无疑是行之有效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良方。我们以对试卷分析的再分析为切入口,引领教师进行再反思,发现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行动研究,通过“调研课、教研组课堂对话、课例研讨”等形式,使教师、教研组长、学校领导、专家等平等对话,各抒己见,观点碰撞,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从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教师的主要工作就是课堂教学,从课堂教学入手,进行校本教研,不仅具有时效性,更重要的是具有实用性。
  [关键词]校本教研;课堂教学;构建和谐愉悦的学习型组织;民主平等;课堂大对话;教师团队;教师专业成长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学校急切需要一批具有研究能力、课程建设与实施能力的教师,校本教研工作无疑是行之有效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良方。我们认为工作策略在于从课堂教学入手,发现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其不断彰显的实践性、全员性、反思性、日常性等特点更凝聚了教师群体的教育智慧,并创设了校园里的民主平等、合作对话、谈谈创新的学校文化氛围。促进新型的学校文化逐步形成。在这种指导思想指引下,两年来,我校进行了各种研究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初步形成了具有校本教研特色的新型校园文化。
  
  1 系统思考、找准突破口、确立工作主线
  
  系统思考可以令自我超越、共同愿景、组织学习有机的联系起来,是学习型组织的灵魂。首先,我们对学校的过去、现在、将来进行了分析和思考,在此基础上,我们确立了学校发展的整体思路:“构建和谐愉悦的学习型组织,培养全面发展的栋梁之才”,并围绕学校发展整体思路制定了阶段性校本教研工作主线――以课堂教学为校本教研主线,使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真正落实在“研究”之中,从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1.1 以“期末试卷分析的再分析”作为突破口。任何一项研究,都是一个整体,找准一个突破口,就是给教师了一个研究“抓手”,这个“抓手”既要体现研究的主要问题,又要贴近教师的实际问题,因此,我们进行了系统的思考和慎重选择。我们认为:课堂教学是贯彻课程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主阵地,课程改革,学生收益,教学质量是第一要义。上学期,我们把“试卷分析”作为根本研究的主要问题,效果很好。但从中我们也发现,在教学中产生、发现的新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反馈和继续深入的研究,因此,我们从“对期末试卷分析的再分析”入手,找出有价值的问题,研究对策,提炼成科研课题。探索于课堂教学之中。这样既避免了上一学期教研问题零散、不深入、不系统的弊端,又能有的放矢地进行课堂教学研讨,提高校本教研的时效性,提高教学质量。
  1.2 组织实施。学校领导班子深入到所负责的学科教研组,组织教师对上学期试卷分析进行再分析。引导教师结合分析出的问题,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找出有价值的、共性的、尚待解决的问题。通过试卷,将问题反映到课堂教学,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改进教学方法。
  
  2 平等对话,提高教研能力
  
  我们这里所说的“对话”是指通过某一节课堂教学引起的教师研讨活动。我们认为:“对话”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你一句我一句,形式上的热热闹闹,甚或是自话自说。没有思想的碰撞,问题的争论,反复的过程,形成共识,就不是对话,对话的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在实践中它还必须具有形式和方法的特征,这样才能有效推进。因此,以“领导班子调研课”、“教研组课堂教学研讨”、“青年教师课例研讨”三种形式,使“大对话”活动在不同的层面得到了具体的落实。在实践过程中,使教师、教研组长、学校领导、专家等人平等对话,各抒己见,观点碰撞,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从而使教师由传授型向研究型转变,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2.1 领导班子调研课,把握教研方向。主要目的是参与引领,把握方向,发现问题,提升整体研究水平。为了统一领导班子成员的教育科学理念,树立全校抓教研、全体参与教研的氛围,每学期初,班子成员都会针对性地深入课堂听青年教师的课。课后,全体班子成员和教研组长、做课教师一起,对这节课反思、研讨。找出问题,分析原因,探索解决的办法,同时,就这些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了总分析,为下一环节有效开展教研活动提供了借鉴。我们采用调研科活动记记录表的形式,参与到整个大对话活动中。
  例如:我们在领导班子调研课时,发现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教师重视自己在教案中设计的教学环节,忽视学生在课堂中的生成,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为此,我们组织教师分析课堂上学生发言不积极的原因,找出研究主题――“正确处理课堂上生成性的问题”的研究,经过一段时期的实践,效果显著。
  领导班子调研课是校本教研工作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其价值在于及时掌握学校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正确引领,并把握学校教研的大方向,避免走弯路,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性。
  
  2.2 青年教师课例研讨,解决共性问题。青年教师热情、精力旺盛,但经验不足,较少经历过完整的研究过程,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了部分青年教师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出现在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教材的使用方面。选择部分学科的青年教师,进行以典型课例为载体的研究。通过研究的行动过程,不但解决问题,使他们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有了更准确地把握,更重要的是从根本上确定“教教材”与“用教材”的本质区别。例如:数学《方向与位置》一课,任课教师明确教学目标后,将课本上某地理环境的方向辨别的教学内容,变更为学校周边建筑物的方向辨认,学生学得更积极主动,家长反映很满意。
  2.3 课堂教学对话研讨,广泛提升教师能力。“课堂大对话”是我区广泛开展的一项活动,它是以一节或几节课堂教学为载体,引起各方(各学科教师、专家)平等对话的一项教研活动。其活动原则为:平等、民主。目的在于在观点的碰撞中,提高教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了学校领导的教研活动和青年教师典型课例研讨作为基础,全校性的“课堂大对话”活动就具备了准备充分、计划周密、起点高、研究深入的前提。“课堂大对话”活动氛围两个阶段、两个层面进行。第一阶段为教研组层面,重点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广泛问题,教师学习如何共同解决问题,活动为期一个月。我们选择出语文、数学、英语、音乐四个学科进行课例研讨,同学科教师围绕作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产生的问题,平等对话,从多方面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就教学目标的确定、教材的灵活使用、教学环节设计诸方面,进行了研讨,寻求解决策略。通过这些活动,营造和谐、民主的研讨氛围。同时,我们也发现本阶段活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评课”现象较明显;研讨的问题比较分散,交叉性不强,不易形成教学观点的碰撞。针对这些问题,我们继续开展第二阶段“课堂大对话”活动。

  第二阶段“课堂大对话”活动成为学校层面的活动,为有效解决第一阶段“课堂大对话”中存在的问题,将研究推向更深的研究层面,重点解决教师研究能力提升的问题。我们调整思路,完善计划,特意选择二年级一节数学课《抛硬币》作为课例,成立了以各学科教研组组长、30岁以下教师为核心成员的“课堂大对话”活动小组,开展全校性“课堂大对话”活动。这位教师在不同的班级上了六次《抛硬币》,每次课后,小组成员和听课教师都进行了平等对话,大家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展开研讨。作课教师反思教学过程,提出困惑,寻求帮助,从本学科知识技能方面去研讨问题,引导方向;参与对话的各学科教师从各自学科同角度研讨问题。六次相同的课,解决的问题不同,获得的经验不同,研究的深度不同,产生的问题更是不同,这样一个以“对话”为主要形式的研究过程,锻炼了教师,提升了能力,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改善。经过近两个月的“课堂大对话”,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2.4 有形成果的积累,成为丰富的资源。课改几年来,我们发现:问题解决了不少,也有不少成功的做法,但是却出现了重复去研究前面已经解决的问题的现象,没有将以前解决的问题及研究方法作为教学资源积累下来,这是许多学校校本教研低层次徘徊的一个主要原因,我们把这个问题作为研究校本教研的主要组成部分,突出表现为课例资料的积累和共享。
  例如:二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抛硬币=》一课,就作为典型课例记录了研究成功经过。
  ①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删除不适当环节:
  如:导入环节――原教学设计为:学生“猜教师年龄”。我们经过两次做课、研讨后,一致认为:二年级学生对成人年龄的判断有困难。并且,这一环节与教学目标联系不紧密。于是决定删除“猜教师年龄”环节,直接进入新课。
  ②根据教学需要,修改不完善环节:
  如:练习环节――用“可能、不可能、一定”三个词去判断描述“冬泳需带物品”。课后,我们发现:学生的生活离“冬泳”较远,课堂上,学生纠缠于对冬泳的理解,偏离教学目标,不利于学生对新知的巩固,因此,研讨决定:将本环节――判断描述“冬泳带物品”改为判断描述学生熟悉的生活“每天上学带物品”。
  ③依据学生认知需要,调换教学顺序:
  如:教学环节――游戏引出确定性、不确定性问题的学习,教材中的教学顺序为:用“抛硬币”“摸球”游戏依次引出“可能”、“不可能”、“一定”三种问题。第三次大对话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体会事件发生的确定性比较容易理解,这也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于是调整教学顺序,采用小魔术――“猜一猜”,让学生体会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再用“摸球”游戏,让学生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经再次教学实践,效果很好。
  ④依据学生已有知识体系,增加教学内容:
  如:我们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建构,增加了“猜一猜”环节。即:让几个学生从一个盒子里随意摸出一个球来,教师自己猜,并且都能猜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再让学生观察盒子里装全是黄球,从而让学生体会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实践证明:事半功倍。再如:在练习环节,我们增加了装珠子游戏。即:让学生根据三种要求:“摸出的一定是蓝珠子”、“摸出的可能是蓝珠子”、摸出的一定不是蓝珠子,动手装珠子,让学生经历从“摸”到“装”两个层次,充分体会事件具有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3 校本教研解决学校文化的建设
  
  只抓教学,只抓方法的改变,人不发生变化,很难说教师就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3.1 校本教研直指人的发展。由课堂到课外,由教学到教育,促进教师全面发展。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表面看起来好像是学科问题,是教学方法问题,其实不尽然,追根寻源,很多问题是教师观念、心态问题。校本教研带给我们很多新的概念,使我们清楚的认识到:构建学习型组织,建设和谐的学校文化,打造一支团结协作的团队,更利于师生的成长。因此,我们把校本教研的意识、领域扩大,真正解决学校、教师团队面临的实际问题,组织全体教师进行了一次难忘的体验式拓展培训。培训活动结束后,我们又组织教师进行校本教研活动――谈体会,讲感受,大家的感受很多:一要平等待人,善待我们的合作伙伴;二是要齐心协力、勇负自责、坚持到底,实现共同目标;三是团队的智慧、团队力量是无穷尽的,融身于团队就会体现到团队带来的温暖。
  3.2 利用网络拓宽教研平台。校本教研改变的不仅是课堂教学,还使现代化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互促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它所构建的良好氛围,促进了教师更快的成长。
  我们充分利用校园网拓宽校本教研平台,①在校园网上设立了:ftp、教学感悟、教育故事、教研案例、教后反思、教研论坛、教师原地等栏目,实行专人管理,并给教研组长上传本组教师教研有形成果的权限,便于及时将教师教研中形成的有形成果发布在校园网上,利用网络环境最大限度的进行有效的交流、教研,形成资源共享;②建立视频窗口,拓展交流平台,提高教研效率;③经常发布教育信息,引领教研方向。a教育理论:定期上传有关课程改革方面的学习内容,便于教师学习,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提高自身素质。b问题发布:随着教学工作的深入开展,我们将生成的有价值的共性问题及时发布在网上,引起大家思考,引发争论,寻求解决的最佳方案。c有形成果交流:教师在教学研究过程中,形成了一些有形成果,我们把这些经验、成果传到网上、展示交流。
  
  4 校本教研带来的变化和思考
  
  校本教研其最终为和谐学校文化奠基,提高教师素质。经过两年来的实践,从汇集教师智慧,打造研究性教师群体方面,我们有了以下可喜的改变:
  首先,我们营造出平等、和谐、宽松的研究氛围,形成教研共同体,为今后此类活动的开展提供范例;教师们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诸方面都有不同层次提高。
  其次,体现在教师明晰几个问题:a研讨不是简单的评课;b反思不是个人的检讨;c对话平等,没有权威。从活动初的作课教师课后检讨自己在课堂中的失误,到现在课后发现问题寻求帮助;从研讨时教师们七嘴八舌自说自话,观点不交叉,到现在能围绕一至几个重要问题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无不反映出教师的成长,体现教师对校本教研实质的准确把握。
  第三,体现在教师提高了几个意识:a教师的问题意识;b教师的再反思意识;c教师的研究意识;d集团合作意识。在第二阶段六次的“课堂大对话”活动中,不同学科的教师围绕一节数学课,从多方面分析课堂教学中产生问题,寻求解决策略,大家就教学目标的确定、教材的把握、教学设计诸方面,进行了研讨,每次解决一至两个问题。我们依次解决了:“教学环节应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顺序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决定”、“教师应关注课堂上生成性的问题”、“应给学生充分的验证活动空间”等问题,促进教师问题意识的提高。特别是教师的再反思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表现在大家对作课教师的反思进行再反思,对每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都反复思考,澄清了一些原有的模糊认识。教师互助行为有了明显的增强,在活动中,无专家霸权、无话语权威,教师靠群体的智慧和力量得到了发展。
  第四,体现在有限成果撰写上。教师们写出了自己教育教学中的真实感受,写出了教学中事件的发生及背后的教育理念,写出了问题的发现和解决,写出了“课堂大对话”活动中自己的教学建议,教师的情绪也从被动的应付逐渐转变为娓娓叙述。
  第五,体现在课堂教学上。两年来我们研讨了三十余节课,在这些活动中,每位教师都有不同程度的成长,教师在课堂上不仅关注教学内容,更关注课堂上生成性的问题,更专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并形成一些经典课例。
  第六,体现在教师的集体协作意识上。教研组已成为解决问题的共同体,从选课、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解决问题等方面都充分显示教师的集体力量。
  经过两年来的校本教研工作,和谐的学习型组织已具雏形,平等、民主的教研氛围也日渐浓厚,特别是教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明显增强。
  实践证明:校本教研确实能解决了教师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促进教师专业成长,逐步形成新型的学校文化。我们也发现校本教研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教师发展不均衡;教师需要教育理论的提高等。如何调动每一位教师的教研积极性。如何形成实现教师教、研、修一体化的有效模式是我们下一步必须深思的问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725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