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频微调求精确 货币政策的新尝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徐绍峰

  提高货币政策“精确度”,保证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是各国央行的一致追求。对我国央行来说,这一愿望更为迫切,因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在我国并不顺畅,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的“效率流失”,对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易产生时间延宕成本。但“精确度”只能“逼近”而无法实现。“逼近”的过程就是不断微调、不断修正货币政策工具操作力度的过程,而央行票据规模膨胀就是“精确度”努力下的派生产物。
  我国央行在提高货币政策“精确度”方面,近年来进行了大量有益的尝试。一方面,在存款准备金率调整方面,根据宏观调控的需要,采取了类似美联储调息的办法,即高频率、小幅度。通过连续调整,使金融机构流动性和货币供应量不断向货币政策目标快速“逼近”。
  另一方面,充分运用公开市场操作,通过持续不断地微调,来提高货币政策的“精确度”。央行从2004年8月起,进行了每周四次的公开市场操作。公开市场操作频率的提高,表明央行更倚重市场化调控手段调节市场资金,借助公开市场高频率、小幅度的微调手法,不断提高货币政策“精确度”,强化央行对市场流动性的调控能力。
  在公开市场上,央行票据的频密发行、规模的快速膨胀,不仅分流了债券市场资金,推动着货币市场的快速发展,而且也使央行票据成了央行提高货币政策“精确度”的重要媒介。2004年,1.82万亿元的公开市场业务操作量中,央行票据占80%,就是因为央行票据在提高货币政策操作“精确度”方面有许多优势。今年1至2月份,在债券一级市场处于真空期时,大量的富余资金直冲央行票据而去,更使得央行票据在公开市场上的影响力日益增大。特别是,随着央行去年年末开始发行3年期央行票据,远期央行票据与短期央行票据的配合使用,使央行票据成了央行手中影响市场流动性、提高货币政策“精确度”的重要手段。事实也证明,央行票据在央行手中“长传短调”,得心应手。
  从今年开始,我国实施多年的积极财政政策被稳健财政政策所取代,意味着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而货币政策要发挥影响力,确保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自然离不开货币政策操作的“精确度”努力。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加速,央行在央行票据等货币政策工具上的探索和创新,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货币政策操作将会在“精确度”上日臻成熟。(摘自2005年2月12日《证券时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3515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