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改革的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田玉

  摘要:“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面临全新的挑战和机遇。就目前来看,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改革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认识层面、课程体系设置层面、实践教学层面、师资建设层面和人才培养层面。“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应该及时实施教学改革,才能更好地为新时代输出人才。
  关键词:“互联网+” 国际贸易专业 教学改革
  近年来,我国进出口贸易一直呈现较快增长的趋势,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国际经济的复苏,国内经济不断平稳运行;另一方面是因为进出口贸易迎来发展的新形势,许多新理论和新方法得到落实和执行。从当前来看,“互联网+”对进出口贸易有着较为明显的影响,相关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为了更好地响应企业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应该及时引入“互联网+”的概念,并针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式进行全面改革,只有这样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才能进一步为市场输送更多更优秀的专业人才。
  一、“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旨在为市场培养外贸专业化人才,在“互联网+”背景下,传统的人才培养目标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正。同时,在国家“十三五”规划的指导下,伴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化,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输出将难以满足当前市场的需求。这就进一步说明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尚未及时与市场需求进行对接,在人才培养机制上、教学模式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1]。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
  第一,高职院校对“互联网+”认识不足,对“互联网+”所涉及的相关理论重视不够。学校领导层没有及时将“互联网+”的主要观念进行宣传,使得二级学院、专业教研室、一线教师难以接受新的理论和思想。
  第二,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不够合理。虽然国际贸易专业是传统专业,但是应该与国际化接轨,尤其是涉及国际贸易工作的新观点和新理论,应该及时在课程体系中体现出来,就目前来看,很多高职院校还没及时进行调整。
  第三,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模块还停留在实验室业务流程教学和操作上,没能及时走出去,与社会进行联系,尤其是校企合作力度不够,学生在实践国际贸易理论的过程中缺乏更广阔的平台,对业务的体验也不够深刻。
  第四,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显得较为不足,尤其是实践经验的缺乏,导致教学过程没有很好地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也很难真正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进行结合,直接导致与市场隔离。
  第五,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尚未将“互联网+”的理念与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融合,对当前市场所需的复合型人才理解不透彻。“互联网+”实际上是为高校培养人才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需要学生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而高职院校在这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国贸专业教学改革的对策分析
  (一) 结合新形势,明确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互联网+”背景下,国际贸易工作逐渐革新,跨境电商应运而生。新形势下,“互联网+外贸”已经成为国际贸易业务发展的新业态。该专业在发展中应该认清新形势,进一步明确该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目标。跨境电商的出现,使得中小型企业逐步焕发出新的生机。因此,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也需要及时进行调整。新形势下,国际贸易专业应该面向中小型企业,着力培养综合素质高、专业知识和技能扎实,能熟练运用互联网和现代信息技术,精通跨境电商业务操作的“互联网+国际贸易”复合型高素质人才[2]。
  (二)结合市场需求,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的基石在于课程体系的设置。因此,在“互联网+”背景下,该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应该充分结合前期调研、专家论证、校企协同等过程,进一步强调人才培养目标,凸显基础知识和跨境电商技能,兼顾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第一,新形势下,不是要全部抛弃传统,而是要进一步稳固基础知识和技能,例如《国际贸易理论》、《单证实务》等课程仍然应该作为重点列出。第二,要及时添加与“互联网+”联系密切的课程,例如《跨境电商概论与实务》、《跨境电商运营》等。第三,应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开设人文素养和语言类课程。例如,开设《商务礼仪》、《商务谈判》、《网页制作》等课程,对核心课程实施双语教学。
  (三)严抓教学环节,提升教学质量
  第一,注重教材的及时更新。传统的国际贸易专业教学内容趋向同一化,相关理论更新速度较慢,尤其是有关“互联网+”的资料和信息严重缺乏。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大胆选用符合新形势的新出版教材,如有条件也可以由校内自主开发。
  第二,注重教学的过程管理。一方面,教研室应该及时开展集体备课。由于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逻辑性,使得相关课程的学习有着明确的先后顺序。因此,应该对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进行妥善安排,以免因为安排不当影响到最终教学效果。教研室可以通过集体备课解决课程间的逻辑性问题,各专业教师共同研究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便于更好地理清专业课程的顺序安排。另一方面,教研室也可以通过“互联网+”的相关技术和方法进一步实现过程管控,提高工作效率[3]。
  第三,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保证教学质量。专业教师应该结合专业课程的特点,积极开发新的教学方法,以传统的讲授法为基础,逐步实现开放式教学,让日常教学更多的面向市场、面向企业、面向外贸流程。当然,也可以利用互聯网和信息技术,采用慕课、微课等新型教学辅助形式,创新教学模式。
  (四) 尝试校企共育,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为了更好地落实人才培养的应用型特点,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加强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大胆尝试校企共育模式,努力促使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开展校企共育,可以运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共同构建国际贸易业务实训平台。企业通过平台将实际业务引入学校课堂,以实训基地的模式强化合作深度。学校通过平台向企业输出理论知识,让企业的业务流程更为规范和科学。当然,校企共育也可以寻求培训和考证的模式,例如阿里巴巴跨境电商方面的培训课程设置,就非常适合当前校企共育的模式。学生通过修习相关课程取得职业技能证书,或者是直接参加一些实训培训项目,通过积累实践经验,实现与创新创业的对接。   (五)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整体素质
  “互联网+”背景下,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与师资队伍息息相关。新形势下,专业教师应该具有既“全”又“专”的特点,要熟悉各个课程之间的逻辑关联;同时,也要对某一个专业化领域进行精耕细作,体现足够的深度。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
  首先,高职院校要提高专业教师对“互联网+”的认识。通过构建培训体系,定期开展研修班或培训班,让其接触和学习最新的“互联网+”理论和知识,让其熟悉行业发展的新动态和新模式。其次,应当注重对该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通过加强与企业之间的交流,除了人才培养方面之外,还应该共同提高教师素质。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安排部分教师定期进入企业实训学习,提高其实践能力。再次,应注重针对教师展开思想政治教育,以思想政治工作为先导,以职业道德教育为保障,塑造出一支有良好师德师风的教师队伍。最后,高职院校要有开放的眼光,让专业教师有更多的机会与国内外先进教师进行交流和学习,共享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共享教育资源,共同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线课程的建设、慕课和微课的推广等。
  三、结语
  “互联网+”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国际贸易专业在新形势下首当其冲。高职院校立足于为社会、企业输送职业化人才,更应该积极引进相关理论和方法。因此,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应该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探索教学改革的方法,充分利用“互联网+”所带来的机遇,选择合适的第三方进行合作,共享优势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同时,教学改革的深入也能更好地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响应政策和时代的号召。
  参考文献:
  [1]徐军.“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国际商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6(11):120-124.
  [2]田玉,胡利利.“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双创”人才培养路径分析[J].现代营销(创富信息版),2018(11):196-197.
  [3]劉灿亮.“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双创”人才培养路径探析[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8,8(03):14-19+31.
  (作者供职于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硕士 ,讲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0566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