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议我国高校管理会计应用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管理会计不仅服务于企业,也应服务于高校。我国高校从20世代80年代中期出现了高校管理会计实践的雏形,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高校推行管理会计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有一定的基础。本文首先剖析我国高校建设管理会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再从理论建设和实践操作两方面,分析高校财务管理中管理会计的应用,完善高校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提高高校财务管理的水平。
  關键词:高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
  当前,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以财务会计为主,主要用于高校对外提供财务信息,不可否认这对于高校会计核算的真实可靠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受财务会计固有特点的限制,财务会计不能满足内部管理者的需求,对外部提供的财务信息有效性也不足。随着高校办学规模扩大、教育经费投入增大、经费支出管理细化,这种传统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当前高校财务管理的发展需求,高校应当运用管理会计方法,进行全方位、精细化的全过程财务管理,高校引入管理会计是非常必要的。
  一、高校建设管理会计的必要性
  (一)国家财政政策改革的需要
  2014年财政部颁发的《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财会[2014]27号)指出:推进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建设,推动加强管理会计基本理论、概念框架和工具方法研究,形成中国特色管理会计理论体系。此项政策的出台,要求高校逐步建设管理会计体系,为高校财务管理发展指出了方向。目前管理会计在高校财务管理中应用不广泛,高校管理层对管理会计认识不充分,需要我们深入探索和实践,在高校财务管理中运用管理会计的方式方法,为高校发展提供有用的财务信息,从而适应财政政策要求,推动学校事业发展。
  (二)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需求
  随着高效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与传统财务会计相关的一些核算岗位功能弱化,高校财务管理部门中的现金出纳、复核、银行对账等一些原来依靠人力的岗位将被信息化的智能设备所替代,会计师的职业发展空间将更多向管理会计功能进行延展,财务部门也将更多人力投入到财务分析与预测、内部控制与绩效目标管理等工作中。通过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内置的管理工具方法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并将分析后的数据按要求提供给学校的需求者。
  (三)高校事业发展的内在需求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发展,高校在学生培养、师资建设、学科建设等各个方面的竞争突显,高校的主要收入来源是财政拨款和事业收入,在收入有限的条件下,如何能够最有效配置资源至关重要。因此,高等学校急需运用一些财务管理方式方法,开源节流,合理配置资金,提高使用效益,推动学校事业发展。
  二、高校建设管理会计的可行性
  (一)国家政策制度支持
  近些年,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制度推进高校财务管理体制改革,并已取得了显著成效,如:随着2019年1月1日《政府会计制度》的全面实施,高校开始了成本核算,未来高校还要进行细化的成本核算。在高校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符合国家财政体制改革、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是加强高校制度建设、推进高校向现代化大学发展的重要举措,是贯彻落实国家政策制度的重要体现。
  (二)高校自身良好的基础
  随着国家政策法规不断更新,高校已经逐步建立、更新了各项管理办法,财务管理制度建设较好,财务收支审批流程、权限明晰,管理职责明确。随着专项教育经费投入加大,高校的计算机、服务器等硬件设备和网络建设、软件购置等投入增加,各个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比较成熟。高校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教学管理、科研管理、人事管理、学生管理、资产管理、预算管理、档案管理等管理体系,学校各层面对财务管理有一定的认识,管理会计在高校推行有很好的基础。
  (三)财务人员素质好
  随着一大批高学历的年轻人加入高校财务队伍,高等学校财务人员素质较高,学习领会新知识并应用于实际工作中的能力很强,且通过经常组织集中培训学习和同行之间的交流学习,不断加强高校财政队伍建设。管理会计在高校中实施具备人力资源保障。
  三、高校管理会计建设的建议和对策
  (一)高校管理会计理论建设层面
  2014年财政部颁发了《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引高校完善管理会计体系建设。高校的会计目标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实现目标取决于对财务资源和非财务资源的利用效率。
  高校管理会计理论建设虽有良好的制度建设基础,但还需要融入管理会计工作方式、方法,不断更新和完善现有的财务管理制度,建立起完善的管理会计制度体系,把财务管理装入制度的笼子里,有效避免财务风险,提供及时、准确的财务信息,实现有限资源最优使用,推动学校事业向前发展。
  (二)高校管理会计实践操作层面
  1.战略管理
  高等学校需要制定长远战略规划,基于战略管理的财务管理,需要高校通过信息化手段,将所有资源整合在一起,运用管理会计方法,提供全面的、综合的管理信息,包括学生管理、教学管理、科研管理、预算管理、资产管理、成本管理、档案管理等各个方面。通过合理分配资源、控制消耗成本、加强内部控制、重视绩效评价等手段,着眼未来发展,在财务分析和财务预测基础上,制定学校长远发展规划。
  2.成本管理
  2019年开始执行的《政府会计制度》实现了核算双基础,以权责发生制为核算基础的财务会计,历史性开始了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费用概念第一次引入高校财务管理,为高校成本管理奠定了基础。未来高校将继续推行成本管理,可引入管理会计中的作业成本法对高校生均培养成本进行核算,学生确认在各培养单位(作业中心),将归集的各类资源费用分配到培养单位(作业中心),再将培养单位(作业中心)成本分配到每个学生。各类资源费用应当包括人力成本和教学、科研、实验室软件和硬件配置等物力成本。高校利用管理会计方式方法,通过成本管理分析,合理配置资源,在学费标准、生均拨款有限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预算管理
  预算管理是管理会计的核心,贯穿于财务管理全过程。预算编制是关键,需要上下不断沟通,尽量减少信息不对称,协调各方面矛盾,平衡各方利益訴求,运用管理会计科学的编制方法,达到财务资源最优配置。
  高校预算分为部门预算和校内预算。高校编制的部门预算是平衡预算,以收定支。高校收入预算由财政收入、非税收入、其他收入三部分组成,其中非税收入最重要,主要依据学校在校学生人数和学费、住宿费收费标准,结合学校的招生计划、欠费情况进行科学预测。支出预算根据校内有关部门提供的人员支出和公用支出预算,参照上年度实际支出数,结合本年度学校的发展规划编制。校内预算是在部门预算基础上,结合学校发展规划和校内各部门的下年度支出计划,对预算指标按部门进行分解。预算下达后,预算控制、执行、监督和决算都是预算管理的核心内容,最终实现资源使用效益最大化。
  4.内控管理
  高校财务管理中的内控管理,应当实行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监督相结合,日常监督与专项监督相结合的方法。事前控制包括不相容业务和岗位设置、定期轮岗等手段,事中控制包括审核、复核等方式方法,事后监督可设置内部审计岗位,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关键岗位及人员的设置、资源运用的授权审批、归口管理情况、会计控制等情况。通过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及时发现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并出具自我评价报告。各业务部门根据评价报告积极整改,内控部门对整改的结果要进行评价监督。
  5.绩效管理
  高校实行绩效管理是实现学校战略目标和年度事业发展规划的管理过程,包括绩效评价和激励管理。绩效评价是运用管理会计的工具方法,对高校设定的绩效目标进行综合评价;激励管理是引入竞争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各部门和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教职工的工作动力,鼓励各部门开源节流,提高资源利用率,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绩效目标,从而推动学校事业发展。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Z].财会[2014]27号,2014.
  [2]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Z].财会[2015]24号,2015.
  [3]齐鲁.高等学校管理会计应用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0808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