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导向下应用型本科高校管理会计课程革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管理会计是会计专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当前的管理会计课程教学却存在诸多问题。管理会计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课程革新能够带来课程价值的实现。本研究以课程价值为导向,以满足学校、学生、教师、社会等利益相关者的价值诉求为目标,从应用型本科高校实际出发,将传统管理会计教学拓展为课堂、实验、自学相互融合的多维立体教学模式,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管理会计课程革新提供了可操作的改革路径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 价值导向;管理会计;课程改革;应用型本科;多维立体教学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9. 01. 087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9)01- 0218- 04
0 引 言
中国经济迅猛发展,新兴行业不断涌现,产业面临转型升级,市场竞争加剧。企业在形势多变的当下,传统竞争优勢弱化,促使其更加注重管理水平的提升,运用管理会计工具进行科学决策,管理会计重要性也更加凸显。管理会计体系的实施能够促进企业的“业财融合”,整合内外部财务与非财务信息,为科学决策提供信息载体和科学工具,实现“以顾客为中心”的价值创造。
2014 年,财政部发布《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人才培养是我国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基础,并倡议加强我国管理会计课程体系建设。高等院校是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主体,加强高校管理会计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能否成功的关键。本文定位于应用型本科高校,探讨会计学专业的管理会计教学改进途径。
1 管理会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忽视人才综合能力培养
在管理会计大纲编写和实际授课中,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师一般重视基本理论的讲授和例题的讲解,忽视综合能力的培养。授课教师在概念介绍、原理讲解的基础上,推导公式,得出结论并辅以例题进行核算验证。采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多地训练了学生的解题能力,而忽视了对学生信息搜集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判断决策能力和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培养的学生专而不精[1]。
此外,现有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会计人才教育体系,大多倾向于职业导向的财务会计人才培养,开设了大量的财务会计类专业课程,忽视了管理会计课程体系建设以及综合管理课程的开设,难以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大局意识和战略远见,从而导致培养的学生专而不博。
1.2 缺少高水平双师型教师
良好的师资是教学质量的保证,然而目前高校管理会计的教师队伍建设仍亟待加强。一是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有限。管理会计属于高阶专业课程,对教师有较高的知识储备和授课经验要求,授课教师学历和职称的限制,会影响教师获得国内外前沿理论,并结合国内现实情况,转化为科研成果和教学素材,进而影响授课层次与效果。二是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缺乏。相当一部分高校老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缺少企事业单位工作经历和管理咨询经验,而管理会计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影响学生实操能力的养成。此外,现有的教师队伍也存在知识储备不足、知识更新不及时等情况,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对教学的引领效果。
1.3 忽略课程教学内容建设
1.3.1 教学内容长期固化
管理会计本科课程教学内容长期保持相对稳定,注重成本性态、经营决策、投资决策、预算管理等传统的理论,以及本量利分析、变动成本法、标准成本法等基本工具,较少涉及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管理会计报告、战略管理、风险管理等内容。授课内容脱离社会实际需求,难以适应变化的商业环境和管理实践,加剧了人才供需双方的矛盾。
1.3.2 与其他学科边界模糊
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共为会计的两大分支,却没有像财务会计一样形成显著区别于其他学科、独立的学科体系。管理会计主要以企业内部信息使用者为服务对象,其学科是伴随着经济发展新问题、组织管理新挑战发展起来的,通过不断满足管理者偏好与需求,融合其他学科的新知识而逐渐成形。管理会计在成本会计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增加成本性态分析、本量利分析、作业分析等内容,用于企业成本预测、经营决策、投资决策,并逐渐拓展到预算管理、绩效管理、风险控制等领域[2]。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在投资决策方面存在较大的内容重叠,两者的主流教材均将长期投资决策作为重要章节。两门课程对于这部分知识的授课目标和内容安排上没有明显区别,主要涉及基本概念和项目评价方法的介绍,且主要以计算为主。另外,管理会计与其他管理学科也存在同样的边界不清问题。新出现的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例如平衡计分法、准时制生产管理等会被采纳并引入管理会计,其他多个学科也同样如此,因此管理会计的这种交叉学科特性,会造成其与战略管理、绩效管理等多学科的内容归属问题。
1.3.3 分析组织类型比较局限
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通常作为管理会计前置课程存在于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由于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长期关注制造类企业的账务处理、成本核算与财务信息,因此,国内管理会计教材提供的分析方法和例题案例也主要面向制造类企业单一组织类型,而忽视服务类企业、商业企业、政府机关与非营利组织等多种组织类型。但这些组织的影响力并不容小觑。以服务业为例,中国的经济正在从制造业驱动向服务业驱动转型,中国服务业增加值在2018年占GDP的比重已经达到了52.2%,可见,服务业在产出、增加值和就业方面将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管理会计课程分析组织类型的单一性,导致通过课程获得的专业知识储备难以匹配现实的工作背景,掌握的管理会计工具难以直接分析处理现实问题。 1.4 缺乏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
目前,管理会计还是延续传统会计专业课的教学方法,教师主要采用讲授法进行授课,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课堂组织上重出勤、轻参与,导致学生失去主动思考的机会,难以培养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实操能力。课程考核上重结果、轻过程,会造成学生考试导向的短视学习行为。而且,无论课上、课下,师生间都缺少有效的互动方式和沟通渠道,所谓的互动也仅限于课堂提问和作业批阅,学生缺少有效指导和需求反馈,长此以往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2 价值导向下管理会计课程革新目标
专业课程改革的成功,关键在于课程革新能够带来课程价值的实现,课程价值主要体现在各利益相关主体能否借助专业课程体系实现其自身的价值目标。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改革的利益相关主体主要涉及学校、学生、教师、社会等四个层面。因此,管理会计课程改革需要以课程价值为导向,满足学校、学生、教师、社会等四个层面的需求。
首先,高校是课程的管理者和课程改革的推动方,有通过高质量教学活动实现其人才培养职能的价值需要;其次,学生是课程参与者和直接服务主体,有通过课程获得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长期发展能力的价值诉求;第三,教师是课程的责任人和改革的主导者,有完成教学任务、实现职业价值、逐步提升科研和教学水平的价值需求;最后,构成社会主体的企业单位是课程教学的间接服务对象,是课程改革的驱动力和间接服务主体,企业一般会面对强烈的生存压力,有获得高水平管理人才、提高运营效率、控制非系统风险,形成竞争优势的现实需要,因此,社会价值需求的满足也可以通过教学活动得到实现。
3 价值导向下应用型本科管理会计课程革新路径
3.1 基于学校的价值导向,明晰课程定位
课程建设需要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价值需求,因此,管理会计的课程改革需要与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和专业培养目标相统一。
首先,应用型高校不同于研究型高校,课程设置要体现实践导向的職业特征,因此应当重点强调管理会计工具的掌握、分析能力的训练和操作技能的获得。在理论学习方面,专注基础理论的讲授与学科知识框架的掌握,但不过分强调管理会计的理论创新能力的培养。
其次,应用型高校也不同于职业技术学院,课程设置要体现高水平人才培养的创新性和综合性。重视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并能够创新应用以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以及从事管理会计工作所需要的综合职商。
最后,调整专业课程体系,增加管理会计、经济管理类的课程比重。学校应当转变观念,改变现有会计学专业的财务会计人才培养倾向,更好实现高校所肩负的管理会计人才重任。一是可以开设管理会计课内实验、管理会计案例专题、EXCEL的管理会计应用等课设;二是可以根据办学等位和特色增加战略管理、运营管理、市场营销、组织行为学、绩效管理、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国际经济学等高级经管类选修课程;三是应该顺应数据化、信息化的发展浪潮,在课程体系中增加管理会计信息化、大数据应用、区块链等选修课程。
3.2 学生价值导向下,重视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专业知识是学生进入会计领域工作的基础,若期望未来能够胜任高层次工作、获得职业发展,还需要其具备更加全面的综合职商。ACCA 认为未来专业会计师应该具备经验、智商、情商、数字商、创造力、远见和道德水平等等重要职商[3]。因此,以课程体系调整为前提,教师在管理会计课程授课中,要实现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以满足学生的价值需求。
一方面,要强化管理会计实践教学。将课程的实训、见习等教学活动,嵌入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结合专业实习、专家讲座、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学生既能够获得专业相关操作能力、分析能力,也能够通过走进职场、接触真实社会等形式提升其经验、情商和远见[4]。
另一方面,重视职业道德的教育。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的底线,《全球管理会计原则》要求管理会计师要具有全球公民意识,进行组织决策要有益于环境、社会和道德。因此,建议管理会计等专业课程均应该增加道德相关学习内容,可以包括国内外相关的法律法规、道德规范、失败案例和情景模拟等内容,培养学习的职业道德操守和社会责任感。需要指出的是身教胜于言教,授课教师对待学生、教学和工作的态度,会直接感染并影响学生责任感的养成。
3.3 教师价值导向下,拓展教师复合成长路径
首先,高校可以针对性引进具有管理会计实践背景或教育经历的高水平专职教师。也可以聘请校外实务专家,担任案例教学或实验实训的兼职教师,补充教学力量的同时,也可以起到交流和示范作用。
其次,现有教师队伍需要加强学习培训,及时跟踪管理会计理论热点和企业实践情况,更新专业知识储备。通过组织教师参加学术会议、专业培训和教学培训等方式,让教师的科研能力、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能够得到提升。针对现有教师实践能力欠缺的问题,可以鼓励教师走进社会。通过挂职基层、组织实习、调研企业、担任顾问或独立董事等方式,使教师直接获得管理经验。此外,中国会计学会、国家会计学院等举办的培训和讲座,更加面向实务工作,也是高校教师开阔视野、接触管理会计实务的良好途径。
最后,多渠道聚力,充分调动教师参与课程教学改革的积极性。①将教学评价纳入绩效考核指标,推动教师重视教学革新。②通过产学研融合,教师可以将企业资料和实践经验转化为案例资源与研究成果。服务教学的同时,教师也更容易获得学术成就与职称晋升红利,产生的职业获得感会拉动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并愿意深度参与教学。③社会对培养人才的认同、成立管理会计师协会、开办有影响力的会计教学类和管理会计类刊物,也会增加管理会计教师的归属感与荣誉感。 3.4 社会价值导向下,调整管理会计课程内容
3.4.1 契合变革趋势,体现其职业性和实践性
(1)教学内容要体现“业财融合”
管理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学科,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以契合社会经济变革、满足实践工作要求。业财融合是未来管理会计的发展方向,在管理会计的教学中,将管理会计理论、工具、方法与组织价值链和业务流程相契合,要在真实的组织背景中加以应用。
(2)教学内容要涉及信息化
大数据与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为管理会计带来新的变革,让管理数据的搜集从企业内部延伸至企业外部,从传统的财务数据拓展到价值链层面的非财务信息,在提供更加便捷搜集数据的工具同时,也提供了新型的信息处理和管理手段。因此,在授课内容方面应增加管理会计信息化有关章节,并开设配套的管理会计课内实验,倡导学生在习题中利用EXCEL等软件工具进行管理会计问题的处理。
(3)教学内容要体现会计行业标准
实务中,会计行业对于管理会计的标准及范畴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管理部门、职业团体等颁布的法规、制度、指引,具体包括财政部2016年颁布的《管理会计基本指引》与2017年颁布的《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与英国特许管理会计师公会(CIMA)共同发布的《全球管理会计原则》、《管理会计师的基本工具——支持企业取得可持续成功的工具和技术》;二是有关资格考试、职称考试涉及的专业人员需要掌握的管理会计内容,具体包括中国注册会计师考试(CPA)财务成本管理科目的管理会计部分;美国注册会计师认证(CMA)Part 1财务计划、绩效与控制,Part 2财务决策等内容;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认证(ACCA)F2 管理会计、F5 业绩管理等内容,中级、高级会计职称考试涉及的财务战略、全面预算、绩效评价等内容。
上述会计行业标准,体现了社会对管理会计的功能需求和对管理会计人员的职业要求,为高校课程教学内容设置提供了重要参考。对比行业标准,现有的管理会计课程应适当增加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管理会计报告等模块,以及增加价值链分析、標杆管理、精益管理、绩效棱柱模型、质量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等管理会计工具的介绍。
3.4.2 拓展分析对象,兼顾多种类型组织
教师要将授课知识与行业相联系,体现管理会计在不同行业实践中的共性和差异。在制造业分析的基础上,大幅提高服务业和非营利组织等类型在授课中的比重。例如在成本控制方面,商业企业的成本核算主要为库存商品成本控制;在作业成本管理方面,医院等医疗行业的成本动因可以确定为病人日,并且可以拓展到诊疗后勤等各个部门的各个运营环节;对于本量利分析方法,不但可以应用于营利性组织保本点、目标利润的分析,也可以用于非营利组织分析提供的服务与成本之间的关系。
在案例分析、课程实验以及习题练习的资料选取时,均可以考虑行业背景的多样性。在选做实验和学生自主分析案例环节,倡导学生结合未来择业的目标行业进行选择,使学生课程学习与未来职业应用做到无缝对接。
3.4.3 对接相关学科,清晰课程内容边界
管理会计作为会计学专业的核心专业课,一般只安排3学分,授课学时有限。在管理会计内容不断增加的同时,要注意其与财务管理、成本会计、战略与风险管理等学科的边界,找准着力点,有所为和有所不为。
(1)与财务管理重合的部分
综合国内主流教材,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重复的内容主要体现在长期投资决策和存货管理方面[5]。长期投资决策属于投融资管理部分,是经典的财务管理内容,建议在财务管理课程内开设;存货管理与现金管理、应收账款管理共同属于营运资本管理内容,在财务管理课程内开设更为合理。涉及库存成本的部分可以作为管理会计课程成本控制章节的延伸和补充。
(2)与成本会计重合的部分
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重复的内容主要为标准成本法,作业成本法部分。首先,标准成本法作为一种控制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的方法,可以与完全成本法相结合,融入会计账务处理流程。建议标准成本法的主体内容在成本会计课程中讲授,可以包括标准成本的计算、成本差异分析、成本差异账务处理等内容。此外,标准成本法可以与变动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相结合,可以作为绩效考核和例外管理的工具,这部分内容建议作为管理会计有关章节的延伸补充。其次,作业成本法是一个相对全面的成本管理工具,能够拓展到全价值链,适合提供非标准个性化的成本报告。因此,作业成本法及作业管理在管理会计中开设更为适当。(3)增加战略与风险管理内容
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议包含战略与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等专业课程,如果没有单独开设,可以在管理会计课程中增加战略管理、风险管理等相关内容。
3.5 课程价值实现途径——打造多维立体教学模式
应用型本科高校由于教学资源的匮乏,专业课教学多采用大班教学,授课人数众多不利于标准化的“翻转课堂”等教学活动组织开展。另外,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双一流”等研究型高校存在客观差异,并且同一班级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参与意愿和表达能力也不尽相同,一刀切式地进行“翻转课堂”会给授课带来困难,不利于教学效果最大化。因此,可以借鉴翻转课堂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这一本质,打造管理会计课程多维立体教学模式[6]。多维立体教学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通过借助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充分融合线上线下资源,积极促进师生间互动,将管理会计教学拓展为课堂、实验、自学等多维立体模式。
3.5.1 教学流程层面
多维立体教学将学习环节分为课前预备学习、课堂理论学习、课程实验实训、课后巩固拓展等4个模块,将立体化教学延伸至课堂之外。 (1)课前的自我学习阶段
讓学生对基本内容和基础公式有初步的认识,配合基础习题进行内容巩固。此部分,学生可以利用现代教学工具平台,提前获得学习任务与学习资料,通过教学视频或国内外慕课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并在学习平台上完成基础知识的初步测试。
(2)课堂理论学习阶段
首先,教师在理论框架下对课前自学涉及的基本知识点进行串讲复习,并选择性讲解错误较多或具有代表性的习题;其次,教师利用讲授法重点讲解教学大纲中涉及的重点与难点,并结合案例分析巩固授课内容并学习融合运用。此部分可以利用案例教学法,将案例分析融入理论讲解中。进行综合案例讲解时,需要通过学习平台,在课前自我学习阶段向学生发布案例企业背景和分析的基本资料;最后,教师对本堂授课内容进行小结,并布置课后学习任务。
(3)课程实验学习阶段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管理会计验证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的学习,以增加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增强分析能力和实操技能。验证实验主要与具体的章节知识点相联系,综合性实验则面向大型复杂案例,整合不同管理工具。课程实验学习和课堂案例教学可以互相融合,相互补充。
(4)课后巩固拓展阶段
教师向学生发布巩固习题和拓展学习材料,拓展学习材料包括前沿学术论文、管理类时评文章、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等多种类型资料。
3.5.2 教学方法层面
肯定传统理论教学的重要性,在课堂讲授法基础上,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运用模拟实验法加大实践教学比重,运用案例分析法增强知识的应用程度,运用任务驱动法推动各教学环节并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以下以任务驱动法为例介绍现代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的融合。
首先,课程层面的整体任务发布:学期初、课程开始时,向学生公布课程目标、课程大纲和学习任务、教学方法和考核手段。让学生明确管理会计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对人才培养和职业发展的作用,了解学科要求的知识框架,明晰课程结束后其需要具备的知识要求、技能要求和能力要求。课程层面的任务发布,能够让学生拥有“课程地图”,在整个学期的课程学习都会做到有目标、有路径,避免学习中的“盲人摸象”行为。其次,学习流程层面的具体任务发布,即在具体学习任务开始前,教师向学生公布该任务在各学习阶段的任务目标、学习内容、参考资料、考核标准和时间节点,具体学习任务可以按照章节或按知识点模块进行设置,并与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相契合。
任务驱动法成功的关键有二:一是要求教师合理设置任务量。任务量设置饱满且合理,能保证教学目标的完成且不给学生带来过重的课业负担。二是要求教师重视过程监管和结果反馈。执行中,若出现重任务布置、轻监管反馈的情况,则难以形成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驱动。
3.5.3 教学工具层面
运用课程学习平台、线上慕课平台、智能教学软件工具等教学工具,优化整合各种教学资源,沟通教与学的两端,是多维立体教学的物质保证。课程学习平台通常是依托学校校园网面向管理会计课程专门建设的,复合了各种学习资源;线上慕课平台则汇集了国内外高水平高校的优质教学视频资源;基于手机应用的智能教学软件工具,使得教与学更加便捷和灵活,并且使困扰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大班教学的课堂互动和学生及时学习情况反馈成为可能。
4 总 结
本研究为价值导向下的管理会计课程革新提出了相对成熟的改革目标和建议,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管理会计教学提供了可操作的改革路径和发展方向。然而,管理会计课程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方可达成。应用型本科高校可以选择重建式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变革,也可以根据学校政策和自身条件,从部分契合程度较高的模块入手,将其整合进原有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进行渐进式管理会计课程改革。
主要参考文献
[1]陈淑贤. 中美会计核心能力培养对比探析[J]. 财会通讯,2018(1): 115-118.
[2]张新民,祝继高. 会计学本科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突围之路[J]. 会计研究,2015(8): 80-85.
[3][作者不详]数字时代的职业道德与信任(上)[J]. 首席财务官,2017(21): 56-59.
[4]孟雪,林艺茹. 会计学专业应用型本科创新人才素质培养体系的设计与实践——以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为例[J]. 中国大学教学,2012(4): 31-34.
[5]李宗彦,瞿诗宇. 我国大学管理会计课程教了什么?——基于国内主流管理会计教材的内容分析[J]. 中国大学教学,2015(6): 81-87.
[6]王鉴. 论翻转课堂的本质[J]. 高等教育研究,2016, 37(8): 53-5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0951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