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文化创意产业集聚效应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为了更好地促进南京市文化与经济的融合与发展,南京市政府提出了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南京具备雄厚的人文资源、科技资源和教育资源,其文化中心的地位日胜一日地巩固、提升着。得益于政府的合理规划及财政支持,近年来,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支柱产业之一。为了更好地提升文化创意产业的竞争力,各省市纷纷采取集聚区的模式进行相应的开发建设,因此,南京市形成了大量的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基于南京创意产业集聚区呈现加速发展态势,本文以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园为例,对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形成路径及集聚效应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究,并对文化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提出相应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创新;经济發展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9)12-0052-02
  一、 背景概述
  201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发布《如何衡量与统计文化产业对经济的贡献》。该报告表明,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文化创意产业已经逐渐成为影响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之一,对国民经济生产总值所带来的贡献也是逐年上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地区经济的战略性资产,对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平均每年创造的产值约22.5亿,占全球GDP总量的3%左右,为全球范围的就业量增加了1%左右。同时,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也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提升居民的幸福指数、增加城市的竞争力。
  2004年,我国首次在上海举办中国创意产业论坛,之后,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便迅速发展起来。2006年2月20日,南京市秦淮区人民政府率先授牌“创意产业园”,得益于南京丰富的人文资源与教育资源,南京市的文化创意产业也由此孕育而生。
  二、 南京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模式
  (一)南京1912时尚街区模式
  南京1912时尚街区以民国资源的保护开发为主,注重顾客的情怀体验,利用南京民国时期受西方影响较深的特点,以此为背景进行相应的规划整合。
  在地理位置上,1912由总统府附近的一块L形状的街区组成,包括四个街心广场以及17栋别具民国风情特色的建筑。该项目在构建之初就强调弱商业氛围而重文化内涵,这些民国建筑区风格古朴,有一种中西合璧的味道。1912街区最初的设计目的是为了配合周边的总统府,作为配套的展馆使用,但之后将其设计为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历史情怀的休闲娱乐场所。将1912打造成为一个品牌,既可以带动周围商圈的发展,也可以弘扬民国文化,使得每一个来过南京的人,都会把1912和总统府联系到一起。
  南京1912定位的消费群体主要是针对小资青年、白领人事及文艺游客等,这里集餐饮、休闲娱乐、文化体验于一体,激发人们对于文化创意产品的接纳理解与消费。2004年平安夜,1912首次开街,当天就迎来了大量的游客,起到了良好的宣传作用。之后1912年均招待游客数量连年提升,到2010年已高达500万人次,直接带来的国民生产总值增加值4亿元,增加就业岗位5000余个,年贡献税收超1亿元。
  (二)创意东8区模式
  南京世界之窗创意产业园东8区简称创意东8区,是南京市政府为发展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布局之一。园区以旧厂房改造为模式,通过研发一些时尚设计创意等,对旧楼宇及布局进行重新规划,以实现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模式。
  园区总占地40000平方米,在原先的南京无线电七厂、南京汽车仪表厂、南京电子陶瓷总厂的闲置厂房上进行有保护的改建。园区在现有资源条件的基础上进行了规划再利用,以“三厂区、六分区、环形商业街区”为规划布局。园区自2006年3月开始启动第一期项目改造,到2007年9正式开园,吸引了一大批优质创意产业入驻,入驻率高达93%,自此集聚模式初步形成。在政府相应政策的支持下,园区为产业园内的相关企业提供了相应的资金、政策及技术支持,提供了大量的优惠措施,以扶持初创企业的发展。创意东8区秉承共享、共赢、共创新的发展理念,通过物理空间的集聚与互补,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也使得创意东8区得以成为南京市的创意地标之一。
  (三)南京晨光1865科技创意产业园
  南京晨光1865科技创意产业园立足于南京现有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品牌化的道路,以此在国内外提升知名度,面向世界招商引资。
  晨光1865创意产业园是由秦淮区政府和晨光集团共同创办的,其前身是李鸿章创办的第一家近现代工业企业——金陵机器制造局。1865年9月,时任两江总督的李鸿章将苏州洋炮局迁址到南京,并在南京分别建造了机器厂、炎铜厂、卷铜厂等数十间厂房,成立了中国近现代四大国营兵工企业之一金陵机器制造局。园区将这些旧厂房进行保护、开发,共保存了9幢清代建筑、19幢民国建筑,这些建筑记录了我国近现代民族工业逐步兴起发展的轨迹,起到了近代工业博物馆的作用。
  整个园区总占地面积达21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达11万平方米。园区的主要功能为文化艺术设计,引入了大量的优质创意企业及高端人才。园区从开园至2018年底,已经入驻了很多知名企业,吸引了国内外大量游客前来参观与游览。
  三、 南京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意义
  (一)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根据全球各国家地区的统计来看,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可以大力提升一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水平。在文化创意产业中,人的创造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一个地区文化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十二五”期间,南京市的文化创意产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自2012年起,文化产业增加值就已经成为南京市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占全年GDP比重达5.1%左右。到2014年,产业结构在进一步优化的基础上,南京市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产业首次成为文化产业的第一大门类,产业的发展势态有了明显的提升。2015 年,营业收入5000万以上的文化企业共400家,营业收入1亿元以上的文化企业共190家,园区空间溢出效应凸显。与此同时,南京市国家级文化创意产业园已达12个,省级产业园高达18个,市级产业园15个。截至2016年,全市文化企业营业收入达2754.89亿元,同比增长超过15%,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也首次上升到6%,总体上有了显著的提升。   (二)全面建设全国重要文化创意中心
  按照南京市政府出台的《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南京市创意文化产业空间布局和功能区发展规划(2016~2020)》等相关的文件,坚持创新驱动,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创意理念推动,坚持创意资源注入,逐步激发南京市的文化创新力与创造力,从而提升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将南京建设成为文化多样、包容开放、充满活力、宜居宜业、令人向往的世界文化名城。
  南京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被譽为六朝古都的南京一直都是盛产文人墨客的古都,南京还拥有云锦、金箔、绒花等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南京文化创意产业园的集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也为文化创意企业提供了很多的创意素材与灵感。
  (三)优化产业结构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经济增长的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以能源为依托的粗放式发展方式逐步转变为以创新创意为动力的发展模式。第三产业服务业的增长率也开始取代农业工业,成为新的增长极。由此,南京市政府也将发展的重点放在文化创意产业上,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视为未来经济方式转变的切入点,以打造成南京市经济增长的支柱性产业之一。另外,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还有利于将南京市打造成文化中心,提高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提升南京市的经济及文化地位。
  四、 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发展现状和发展思路
  (一)集群化发展战略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有利于将园内现有资源进行整合,完善投融资、产权交易分配、产品展示以及信息沟通交流等一系列的公共服务体系。打造出具备研发、投资、孵化、制作、培训、交易等功能的高端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提升集聚区的专业性与高效率性。实行集聚化的发展战略有利于产业创新能力的释放,可以更好地发挥区域的规模效应与集聚效应,以此来带动周围产业群的发展与转型。
  (二)品牌化发展战略
  在南京打造文化创意产业的城市品牌,有助于南京市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依托一批投资规模大、辐射范围广、技术水平高、创意能力强、市场前景好的重大项目建设,培育一批有竞争优势与影响力的品牌企业。在优化产业结构的基础上进行产业的融合与发展,利用媒体及口碑进行相应的宣传推广,走品牌化的发展道路。
  (三)特色化发展战略
  要想促进文化创意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融合与协同发展,应依托南京市现有的资源禀赋与产业优势,鼓励与支持企业进行自主研发创新。南京拥有大量文化与艺术资源,政府及企业应依据当地特色,将相应的资源进行整合再创新,打造独具地方特色的产业链。把南京市打造成为动漫游戏研发制作中心、计算机软件设计中心、创意设计中心、广播影视节目制作和交易中心、出版发行和版权贸易中心、工艺美术和艺术品交易中心。
  (四)国际化发展战略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历程较短,与欧美国家相比,发展的路径还不完善。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应利用比较优势,强化与长三角地区的互动,打造一个国际化的平台。在国际合作的基础上,积极参与高端分工,加强文化出口与交流,利用国际网络进行宣传与销售,以此来提升南京文创产品的国际知名度,将创新创意的理念进行更为广泛的宣传。
  参考文献:
  [1]王健南.工业遗产历史文化传承与城市生活的互动:兼谈南京晨光1865科技创意产业园现状及改进[J].北京规划建设,2017(6).
  [2]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课题组.发挥资源禀赋优势,打造全国重要文化创意中心[J].唯实,2017(10):37-41.
  [3]文吉昌.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逻辑与策略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7(25):22-24.
  [4]蔡建忠,蔡昀,曲洪建.基于扎根理论的创意产业集群空间集聚影响因素研究[J].商业经济,2019(9):48-51.
  [5]张颖.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过程中的政府宏观政策研究[J].全国流通经济,2019(23):129-130.
  作者简介:
  李震宇,女,安徽淮南人,南京财经大学艺术设计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创意产业。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1066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