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ERP环境下制造企业成本管理优化的新构想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颖

  摘 要:文章分析了传统成本核算方法与成本控制的局限性,探讨了ERP下的成本核算方法与成本控制模式,同时进一步提出了ERP环境下制造企业成本管理优化的新构想。
  关键词:ERP环境 制造企业 成本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8-149-02
  
   近年来,“中国是世界制造业中心”、“中国是‘世界工厂’”之类的言论不绝于耳;“制造业信息化”、“ERP普及运动”、“‘世界级’管理”等新名词也不断涌现,中国制造业企业正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国内外竞争,而加快制造业信息化进程,成为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事实上,就企业竞争力本质而言,不管其采取何种竞争战略,成本优势始终是其获取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始终是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如何在新的制造环境下创造成本优势,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成本优化管理是笔者在本文中研究的内容。
  一、传统成本核算方法与成本控制的局限性
  传统的成本核算中,无论是用分批法或分步法,都需要把当期发生的费用汇集以后,按照统一的分摊单位,如当期的发生总工时,或当期实现的总销售量,把总费用分摊下去,所以就有工时分配率和费用分配率这样的说法。然后按各个加工中心核算出的分配率,再根据各种物料占用不同加工中心的资源数,核算成本计入产品成本。这样难免有不合理或张冠李戴情况的发生。如企业一方面有一个成熟的产品在大量地制造,另一方面有一个新产品在试生产。试产的产品,由于工艺不成熟,占用了大量的试验测试、检测资源,成熟产品却很少需要这方面的作业,但是按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无论按发生的实际工时,还是按销售,大部分是由成熟产品分摊了,试制产品只承担相当少的部分,这样对成熟产品的成本考核及新产品的成本核算都带来了不真实性。
  二、ERP下的成本核算方法与成本控制模式
  ERP系统支持多部门、多地区、多业务、多产品的企业之间的成本核算,它是对整个交易过程的成本和费用进行核算,包括了处于供应链上的企业间的交易成本,把影响产品和服务成本的每一个环节的作业视为成本核算的重点,逐一进行作业成本汇总,实现成本的最小化。在ERP环境下,通过基于信息技术的管理平台,企业与其经济资源联盟体之间的互动管理得以实现。同时,以市场和客户需求为导向,以核心企业为盟主,通过协同商务、现代企业管理技术,达到对整个供需链上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业务流和价值流的有效规划和控制,从而将客户、研发中心、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服务商等合作伙伴连成一个完整的网络结构,形成一个极具竞争力的战略联盟,孵化出更强的创新能力,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优化。
  ERP系统中的成本核算模式把成本核算对象进行了扩充,将成本核算范围扩大,把与生产有关的采购、销售活动、售后服务等也纳入到成本核算中来。它通过生产订单来进行管理,在生产订单执行过程中实时计算成本,每一份生产订单的成本对应于半成品或产成品的成本,即按生产订单分批别采用分项逐步结转分步法来计算成本,同时根据决策的需要,ERP可以按月、按旬、按日来提供成本信息。也就是说,ERP可提供每一批每一步每一种产品在每时每刻的成本信息。至于预算编制和制造费用的分摊,ERP系统依据弹性原则、灵活进行管理,即采用多个成本动因确定多个分摊因子,从而使得成本核算更具精确性。
  三、ERP环境下制造企业成本管理优化的新构想
  ERP环境下制造企业成本管理体系业务流程和实现方案,就是利用ERP强大的集成功能,实施ERP成本管理模块,建立标准成本体系,将成本的计划、控制、核算、分析和改进有机的结合,形成一个科学高效的成本管理过程。
  (一)成本管理优化应实施的ERP成本管理模块
  制造企业ERP成本管理模块应实施六个功能子模块:成本要素、成本中心会计、内部订单、产品成本、获利能力分析和利润中心。
  1.成本要素会计的主要职能是建立和维护成本要素和成本要素组:包括初级成本要素和次级成本要素两大类,初级成本要素源于会计科目表,它是成本管理模块和总账模块沟通的一个桥梁,是两个模块实现集成的基础。次级成本要素在会计科目表中没有体现,只运用于管理会计,为成本管理模块专用“会计科目”,主要用于费用的分摊、作业类型以及间接费用等。成本要素会计相当于成本核算前面的骨骼搭建,只有这些成本要素建立和维护好以后,才能进行后续的产品成本会计核算以及再以后的成本中心会计和利润中心会计成本分析。
  2.成本中心会计:是企业内的最小职责单位,是每一笔费用的具体接收者。即归集费用的单位,是费用计划、作业的实际价格计算、分配分摊的基础。成本中心会计核算帮助企业确定在何处将生成何种成本,并将成本分配给产生该成本的部门。成本中心是对费用负责的组织级别,类似于部门、工序、工段、机组,用于实现责任区域的成本计划、认定、控制和分析评价。
  3.内部订单:用于归集特殊事件和临时项目成本的对象。内部订单和成本中心类似,也是一种成本对象,但不是一种组织机构,而是一个费用核算和归集的项目。当需要单独对某一项目进行统计结算时,可以采用内部订单。
  4.产品成本控制:主要用于标准成本估算、在制品(WIP)的核算、生产订单的核算、实际成本的核算、物料分类账和成本分析等。成本控制可以对生产订单进行监控,计算计划成本、目标成本和实际成本,并将实际成本传送到其他分析模块中,进行差异的对比和分析。
  5.获利能力分析:可以满足及时的获利分析及销售管理的各种需求。可以从业务的各个方面(比如产品、客户、定单和它们的任意组合)及任何组织单元(比如销售组织或业务领域)对它们的盈利情况进行分析。
  6.利润中心会计:利润中心会计支持面向销售的销售成本会计方法和基于期间会计方法的分析。利润中心会计的主要目的是确定利润中心的经营利润。可按期间会计方法和销售成本会计方法反映利润。
  (二)标准成本体系的主要内容和实现方案
  ERP标准成本体系通过事前制定的标准成本,对各种资源消耗和各项费用开支规定数量界限,可以在事前限制各种消耗和费用的发生,在成本形成过程中,按成本标准控制支出,随时显示节约还是浪费,及时发现超过成本标准的消耗,有利于迅速制定改进措施,纠正偏差,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产品成本形成后,通过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的比较,可以进行定期的分析和考核,及时总结经验,寻找降本增效的有效途径。标准成本体系是将成本的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及事后分析评价和核算功能有机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成本控制系统。制造企业成本管理优化主要手段就是建立ERP标准成本体系,具体业务内容包括标准成本的制定、产品实际成本的核算和成本差异的分析。标准成本的制定涉及到标准成本基础数据、标准成本的构成项和标准成本的估算。产品实际成本的核算包括成本费用通过成本中心归类、成本费用的分摊分配和实际成本的核算。
  1.标准成本的制定:标准成本的基础数据是物料清单、工艺路线、物料标准价格、作业类型计划价格。物料清单是组成一个产品的部件清单,它决定了哪些物料将被计算进产品的成本,以及计算的顺序和消耗的物料的多少。工艺路线描述了生产一种产品所经过的每一道工序,以及执行这些工序的先后次序,需要指明哪道工序在哪个工作中心执行,工艺路线还包括产品经过每道工序发生的成本消耗,具体包括人工工时、机器工时和各种消耗等。物料清单和工艺路线要由技术部门根据工艺技术规范制定。物料标准价格要以市场价做参考而制定。作业类型计划价格是在一定期间内正常生产条件下完成单位作业的标准价格。

  2.实际成本的核算:实际成本核算的总的思路是成本费用归集、成本费用分配、实际成本核算。成本费用的归集在月中通过成本中心完成,需要建立和维护成本中心类型和功能范围属性的约束关系,达到区分科目性质的目的。成本中心的各项费用全部归集完成之后,要进行成本费用的分配,也就是成本中心费用的结转,即将应摊入产品成本的成本费用全部归集到生产性成本中心,然后进行生产订单的结算。ERP系统以生产订单为载体进行生产组织。生产订单是实时反映物流和成本信息、实现三流合一的载体。月末运行物料分类账,将物料采购产生的价格差异、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生产订单差异等进行分摊,计算出实际成本。
  3.差异的分析:标准成本体系在制定标准成本消耗量时,同时考虑生产实际、历史先进、行业整体水平、企业成本目标等,体现了科学性,用它作为企业努力的目标以及成本衡量的尺度,体现了成本的事前控制。通过系统提供的实时的成本信息,在生产经营过程当中可以进行实际消耗与标准消耗的对比,及时揭示和分析差异,加强成本的事中控制。月终进行标准成本和实际成本比较,揭示各项目成本差异,查明责任归属,评估业绩,实现成本的事后控制。
  四、成本管理优化体系带来的企业变革
  产品市场的瞬息万变,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得影响成本的因素越来越复杂,物料因素、技术因素、信息因素、人力因素等犬牙交错、难分难辨,而企业需要建立迅速反应机制,就需要能够及时提供决策所需要的成本信息。为此,企业应构建一套能够适应成本管理现代化需要的成本要素系统,才能推动成本管理工作不断前进,保证成本管理优化体系的建立与顺利实施。
  建立了现代化的成本要素系统,接下来企业就应进行工作流程整合,以减少不必要的分工,实现资源的优化。我国原有的工作流程中既有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部分,也有不适应的部分,企业必须对此进行认真的研究并加以改进,分析自身的竞争优势,确定企业的核心任务,撤销与此不相关的环节,减少不必要的层级。企业还应以此为基础科学地设计和建设企业的信息渠道,使其在到达必要环节的同时减少不必要的停滞,保证信息的通畅和有效。ERP系统能够实现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的统一运作。建立ERP系统以后,企业有了统一的数据库,数据可以共享;信息传递和处理的速度加快了,传统需要几步或经过几个部门完成的工作,可能一次就能同时完成。软件模块虽然按功能划分,但是每个模块中的具体应用程序,并不限定只能由某个部门使用。换句话说,系统是面向工作程序,而不是面向职能部门的。工作流可以因企业而异,而且又可以因时而异,完全根据竞争的需要自行定义。因此,在应用信息技术的情况下,企业完全有必要在业务流程方面作必要的调整和改进,以适应成本管理优化体系的需要;另一方面,成本管理优化体系的建立也有利于企业业务流程的改造,进而提高企业整体经济效益,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作者单位:山西太钢不锈钢股份有限公司计财部 山西太原 030000)
  (责编:若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314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