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构建高校和谐课堂的若干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 岩 王国君

  摘 要:和谐课堂应从教师与教学内容、学生与教学内容、教师与学生三个层次进行理解。文章在对课堂重新认识的基础上,结合审计学课程的四个特点,提出从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和学生与教学内容四个方面来构建和谐的审计学课堂。
  关键词:课堂 和谐课堂 审计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1-150-02
  
  一、和谐课堂的理解
  1.对课堂的重新认识。人类智慧传播的方式自进入课堂传授以来,课堂就成了人类生命存在的一种形式。在漫长的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课堂的组织形式随着人类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改变而发生了几次重大的变化。在农业社会中,课堂的组织形式主要以个别教学为主;进入工业时代后,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最先在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进行了系统阐述,为实行班级授课制提供了比较完善的理论依据。此后,我们一直沿用的课堂组织形式就是班级授课制。
  尽管课堂的组织形式在变,但是课堂的本质未变:教师通过自身的教学艺术不仅传授宝贵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求得知识。中国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有一句名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可见,课堂的本质在于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不仅传承既有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的能力。古希腊普鲁塔戈在3000多年前就指出:“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充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我们可以画这样一个图来分析学生参加课堂和教师组织课堂的目的:
  2.对和谐课堂的理解。在古代,“和”与“谐”是同义。古人认为,和谐旨在使不同的事物“相应”且“配合得当”,使多种要素相“统一”。《说文解字》把和谐拆开来解释,对“和”的解释是:“和”,相应也;对“谐”的解释是:“配合得当”,认为如果不同事物,多种要素缺乏“和”的组合,就可能是一个运行紊乱甚至对立的系统。
  根据图1,本文认为,对于和谐课堂的理解应包括三个层次:
  (1)教师与教学内容的和谐。教师是教学内容的组织者、安排者,相对于教学内容而言,具有主动权。对大学教师而言,备课不是按照指定教材罗列内容,而是应该把自己的理解和研究成果渗入其中,有所思尔后有所言。如此才能使课堂的讲授与自己的思想相应并且配合得当,实现教师个人螺旋式地发展与教学和科研的和谐。
  (2)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和谐。学生是教学内容的吸收者,相对教学内容而言,具有一定的被动性。但是,大学生作为一个具有较高认知能力的群体,对于知识的理解,不是简单的记忆与叠加,而是构建和完善个体的知识库及特定的直觉和推理能力。古语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大学生只有将自己的思考与质疑融入到教学内容中,使两者配合得当,才能实现个人的成长与所学知识的和谐。
  (3)教师与学生的和谐。教师的教学方法、语言表达等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以及学习兴趣,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及思考的积极性反作用于教师讲课的热情和教学方法的改进。《礼记・学记》中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教师与学生通过课堂及课后的信息沟通,使两者不断“相应”且“配合得当”,实现师生的和谐发展。
  二、审计学课程特点分析
  审计学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技术性和综合性都很强的社会科学。具体而言,审计学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
  1.理论性与实践性紧密结合。理论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它有用,它可以用作出发点,用于分析、推敲、批评和改进一门学科。解决实际问题唯一的积极的办法,就是建立和运用理论(刘华,2005)。审计学科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着丰富的理论和合乎逻辑的理论框架。1961年,罗伯特・K・莫茨(Mautz)和侯赛因・A・夏拉夫(Sharaf)合作的《审计理论结构》成为审计理论的奠基石。同时,审计又相当重视理论运用于实践,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审计就有着强烈的实务烙印和实用主义倾向,能够对社会经济生活做出实质性的贡献。因此,审计学既是一门理论科学,又是一门应用科学,课程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相互交融。
  2.综合性与独特性紧密结合。审计学课程不仅需要有许多的前驱课程作为铺垫,如会计学、经济法、税法等多门学科,同时它还从其他领域引入了很多东西。例如,审计的主要根源在于逻辑学,证据的性质、审计意见的形成依赖于认识论理论,测试和抽样以概率论和数学为基础;公允表达援用了会计原则、财务分析和沟通理论,应有的审计关注体现了道德和法律的关系(Mautz & Sharaf,1961)。但是,在对具体的审计问题进行分析的时候,需要由相关的审计理论进行独特的解释。因此,更为恰当地说,审计学是一门集和科学,集综合性与独特性于一身。
  3.原则性与技术性紧密结合。审计规范是审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审计主体在审计工作中应当遵循的业务标准和行为准则。在审计规范的约束下,选择科学、合理的审计方法,形成恰当的审计报告(意见),这是审计的原则性规定。但是,在分析具体的审计问题时,需要进行专业判断,如重要性的判断、审计证据充分性和适当性的界定等,这是审计的技术性所在。例如2006年财政部颁布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31号――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对审计风险的评估及其应对程序作了规定。但是,在具体的重大错报风险识别、评估及针对不同层次的应对程序的设计方面,需要审计人员的认识与专业判断。因此,审计学课程既强调理论的原则性,又强调实践的技术性,是原则性和技术性的交融体。
  4.严密性与灵活性紧密结合。审计学具有严密的、有组织的知识体系,其逻辑学根源要求具有严密的思维方式,要求推理和求证过程有效并且合乎逻辑。无论是审计理论,还是审计实务,无处不折射出逻辑和语言的魅力。但是,审计本身毕竟是一种实证性行为,审计客体的差异性、审计问题的多样性,要求审计主体具有灵活性,即处理具体审计问题讲求方式方法和艺术性。例如,在设计和实施针对评估的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进一步审计程序时,合理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和范围,需要经过严密的推理过程。但是,在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时间上,需要掌握灵活性原则,以增强审计程序的不可预见性。因此,审计学课程要求严密性和灵活性兼备,两者并重。
  三、构建审计学和谐课堂的措施
  通过以上对和谐课堂的认识以及对审计学课程特点的分析,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构建审计学和谐课堂:
  第一,针对教师与学生,教师要掌握心理规律。大学生是具有较高认知能力的群体,对于这样一个群体,教师一定要有所了解。学习过程中智商固然重要,但有时情商(心理)是决定性的。对同一教学内容,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理解的深浅、反应的积极性和准确性上都存在着差异。这就要求教师了解学生信息加工过程中的一些主要心理,即非智力因素,如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方法等。
  了解学生心理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课堂上的自然观察,观察学生的注意力,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对问题的反应时间等,使教师逐步掌握学生信息加工的心理规律。但这还不够,它只能使教师看到“问题是什么”,而要看到“为什么”,还需要配合调查法,包括问卷法、谈话法以及课后作业分析法等,通过对个别的分析推断群体的心理倾向。

  第二,针对教师与教学内容,根据审计学课程的技术性特点,教师要设计“具有最适度不确定性”的学习课题,即学习任务或学习内容既要适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又要求学生经过一定的努力后才能达到目标。
  精心创设学习课题是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和求知欲望的有效方法和手段。乌克兰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自己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创设有效的学习课题时应遵循这样几条原则:(1)问题要具体,新颖而有趣;(2)从学生的实际出发;(3)问题要有适当的难度,介于知与不知之间;(4)有利于启迪学生善于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思考(杜殿坤,2000)。当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体验到理解知识后的意境美时,就进入了一种无需外力强迫就能自觉学习的境界,这是教与学的共同目标。除此之外,教师应努力将教学内容以学生易于理解,便于学习的方式讲授,创造一种简单美,以增强教学效果。
  第三,针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根据审计学课程的灵活性特点,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我国杰出科学家钱学森是最早提出建立思维科学的倡导者,按照钱学森教授的观点,思维学主要由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创造思维等三个重要内容,其中,逻辑思维侧重微观法,主要是获取“量智”的科学思维方式;形象思维侧重宏观法,主要是获取“性智”的艺术思维方式;创造思维是微观与宏观的结合(赵光武,2000)。可以这么说,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都是手段,创造思维才是涌现智慧的源泉。
  创造思维主要是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统一。对于创造思维来说,发散思维更为重要,它是思维创造性的主要体现(李青山,2008)。
  思维过程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扩散,去探索符合条件的各种答案,这种思维就叫发散思维,它具有敏捷性、灵活性、独特性等特点,但是其核心是求异的多向性,它所思考的问题,一般都存在着多种或多个解决方案(张大松,2008)。
  前面对审计学课程特点的分析中指出,审计的灵活性要求审计主体能多方位、多角度地去思考问题,尽可能从多个不同方向去考虑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发散思维的培养正是教好、学好审计学的关键,是创造和谐审计课堂的“诺亚方舟”。
  对于发散思维的培养,威廉・戈登教授认为,发散思维的训练最主要的是让学生学会类比。当学生能通过类比,重新定义新问题,突破原先逻辑判断的界限时,就为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开辟了天地。培养发散思维的关键,就在于打破原先逻辑的界限,换角度、换方位寻找新问题的答案。威廉・戈登教授提倡引入情感因素或非逻辑因素,认为“情感比智力更重要,非理性因素比理性因素更重要。”因为这些因素能引领我们以全新的视角去看待问题,拓宽了思维驰骋的空间(刘晓伟,2007)。
  第四,针对学生与教学内容,根据审计学的综合性特点,学生要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
  审计学的综合性,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跨学科和前驱课程的知识储备。思维创新需要知识的积累,而知识源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改变的过程,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宽厚的知识基础为前提,要在思维上有所创新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学生课外的自主学习是和谐审计课堂形成的重要环节。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认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独立的学习、思考能力,是需要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大学教师,只是给学生学习的方向,犹如航海中的灯塔,至于如何达到目的地,走什么样的路线,完全依靠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之而不察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孟老夫子在几千年前就指出了知道做,而忽视自主思考的人永远只能是众也。
  四、小结
  和谐课堂的创造是师生共同追求的目标,是一种帕累托最优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师生双方的效用都能达到最大化:教师个人实现了螺旋式地发展与教学和科研的和谐,学生实现了个人的成长与所学知识的和谐。审计学课程的四个特点,决定了教师与学生的双方努力,才是通往和谐课堂的康庄大道。
  
  参考文献:
  1.刘华.审计理论与案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苏]苏霍姆林斯基著.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杜殿坤编译.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李青山.大学生思维创新导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
  4.张大松.科学思维的艺术:科学思维方法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5.刘晓伟.情感教育――塑造更完美的人生[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王爱华,刘立华,张咏梅,刘英姿.拓展型教学――高校审计教学的新思路[J].消费导刊,2009(24)
  7.何晓华.试论审计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J].商业会计,2009(24)
  8.侯洪涛.论审计案例教学法中的案例选用[J].会计之友(中旬刊) 2010(1)
  (作者简介:张岩,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会计学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审计理论与方法;王国君,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会计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审计理论与方法。北京 100083)
  (责编:若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328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