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语文教学改革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近年来,语文类课程在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不断边缘化,改革势在必行。高职语文课程应精准定位,立足于职业能力的培养,同时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树立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多元渗透、多元考核,将语文教学融于其他课程教学过程,走与专业教育结合的道路。
  关键词:职业能力;高职语文;教学改革;大学语文
  高职教学体系中,语文课程是非中文专业学生的公共基础课,主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以及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近年来,语文类课程在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不断边缘化,不论是在学校层面还是在学生层面都遭受了冷遇,语文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
  一、大学语文课程的“存废之争”
  在一项针对91所高校开展的调查显示,仅有34.8%院校将大学语文列为必修课。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因《大学语文》多次在课程测评综合排名中居于倒数第二位,学生对这门课的热情不高,将《大学语文》从必修课变为选修课,这一事件再次掀起了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呼声。与本科院校相比,大学语文课程在强调技术性和实用性的高职院校遭受的冷遇更甚。一方面高职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被广泛质疑,另一方面以《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课程为代表的语文类课程遇冷,学生学习热情低,教学效果差。这一矛盾的普遍存在是高职院校语文教学尴尬现状的突出表现。
  高职院校是否还应继续保留语文课程作为必选课程呢?
  根据国际职业教育界关于职业核心能力的认定,交流表达能力是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能力之一,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1998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把交流表达能力列为8项职业核心能力之首。在教学实践中,交流表达能力主要体现为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主要包括语言能力和文字能力兩个方面,主要是由《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演讲与口才》为代表的语文课程承担。可见,从职业能力培养角度来说,高职语言文字相关课程是职业核心能力养成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现实中,许多院校开展过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调查,不同院校的调查结果一致显示,高职学生语言文字能力弱,在就业岗位中不能满足岗位的需求,突出表现在口头表达能力不容乐观,演讲、辩论、谈判等即兴表达能力尤为欠缺,文字表达能力捉襟见肘,专业性应用文写作能力尤为欠缺。因此,认为高职学生不需要学习语文课程,或者建议将语文课程作为选修课的观点,是一个不符合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规律的伪命题。
  二、高职语文教学改革举措
  高职语文教学的衰微与强调功利主义的社会观念有关,与教育部门关于语文教学的政策不够明确有关,然而语文教学本身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1.学科定位不清;2.教学手段和方法落后单一;3.考评体系不完善等。“变则立,不变则废”,高职语文教学改革已经势在必行。
  那么高职语文教学的改革何去何从?笔者认为,高职语文教学既要区别于中学语文,又要区别于本科的大学语文,应该遵从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特点,立足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养成,走与专业教育结合的道路,兼顾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一)精准定位,进一步确定高职语文教学的目标
  关于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长期以来没有公认的结论,有的强调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有的强调语文的人文性,甚至有一种较为普遍的“泛语文化”倾向,集文史哲多学科、多功能于语文学科中,使得大学语文课程不堪重负、学科定位模糊不清。中学语文教学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和“基础性”,既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还注重学生语文知识获得;本科语文教学则强调语文的“人文性”和“审美性”,内容的深度高于高中语文,注重人文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培养[3]。笔者认为,高职语文应不同于中学语文,也不同于本科语文。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相比,具有明显的职业性特征,高职语文课程应该彰显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特点,着力于职业语文能力的培养,服务于专业教育,注重与专业教育的互融互通。同时,高职语文还应兼顾人文素质的培养,通过经典名著的阅读赏析,引导学生感受文字内涵中的人文精神,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使学生受到感悟启迪。综上,高职语文的定位,应立足高职教育特点,凸显语文的工具性,注重语文的职业性和实用性,兼顾语文的人文性。
  第一,要强调职业性。契合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还是评价方式的改革都必须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角度出发。
  第二,要强调专业性。一方面,不同专业对语文教学有不同的需求,教学中必须把握这种差异性,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凸显专业特点,实现语文教学与专业教学的融合。高职学生特别是理工科高职学生的一个特点,对专业相关的内容比较容易提起兴趣,而对于宽泛的人文知识则缺乏热情,因此凸显专业特点的教学内容会使得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如建筑类专业语文教学,可结合建筑文化,选择《阿房宫赋》、《滕王阁序》等文章作为经典名篇选读篇目,这样既能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文字的魅力,又能让学生在名篇阅读中了解古建筑文化,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要采取“文同教异”、“各取所需”的教学策略,服务于专业教学[2]。如建筑类专业学生必学的建筑工程合同应用文,往往在《建筑工程法规》或《建筑工程合同管理》课程中已经学过,但是专业课程主要从工程合同的签订、履行、变更等过程的管理规定角度讲授,而高职语文课程则主要从建筑工程合同应用文的文章结构、格式、用词及语言特点等方面进行讲授,并结合专业知识进行实操训练。
  第三,要强调全面性。既要注重学生听说读写全方位语文能力的锻炼,又要兼顾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二)能力本位,建立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语文教学内容体系
  基于高职语文教学应注重职业性,突出实用性的定位,在教学内容的制定上,高职语文要立足于职业能力的培养,以“能用为度,实用为本”为原则,走与专业结合的道路。在分析职业岗位需求基础上,分解工作流程中所需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不同方面,把握各类专业在语文文字应用能力需求上的共性和差异性,科学确定教学大纲,精心选择教学内容,构建具有专业特色的职业化语文课程内容,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编写不同专业的高职语文教材[4]。   笔者认为,根据不同专业对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需求,高职语文教学应包含职业汉语、应用写作、演讲与口才、文学鉴赏四大模块。
  职业汉语。一般的语文能力具有普适性和可迁移性,是职业汉语能力培养的基础,主要是从听说读写、字词句章、语法、修辞等语言学角度进行培养。职业汉语能力与一般的语文能力不同,指的是在职业活动中使用汉语交际的能力,运用汉语获得和传递信息的能力[5],是从事各种职业所必备的基本能力,强调职业环境,强调使用汉语的实际交际能力。因此,作为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目标的高职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应该是职业汉语能力,而非一般的语文能力。
  应用写作。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大学毕业生不一定会写小说诗歌,但是一定要会写工作和生活中实用的文章。” “实用的文章”即应用文,按照使用领域划分,分为行政类应用文、专业应用文和日常生活应用文。按照“必需够用”的原则,高职语文的教学内容除了要介绍人们工作中普遍会使用到的行政类公文之外,还应重点分析不同岗位工作流程中所需用到的专业应用文,侧重专业应用文的写作和训练。如,财经类专业应侧重讲授预决算报告、审计报告、市场调查报告、经济合同等;建筑类专业应侧重讲授建筑工程招投标文书、建筑工程合同、建筑工程策划书、施工日志、技术交底文件等。
  演讲与口才。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是职业生涯中的重要能力。高职语文应侧重学生在特定职业环境中的口语训练,提高语言交际能力。通过精心设计特定的职业环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在虚拟的职业环境中,锻炼学生演讲、讨论、辩论的技巧。如建筑类专业,可虚拟一个工地会议场景,让学生扮演项目经理对施工进展情况进行总结和汇报,锻炼学生的演说表达能力;酒店管理专业,可虚拟一个顾客糾纷的场景,让学生扮演酒店经理进行纠纷调解,锻炼学生说服能力。
  文学鉴赏。基于全面素质教育的要求,高职院校在强调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人文素养和文化素质的培养,国家教育部门也要求高职教育要在相关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语言文字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信息载体和文化载体,在学生人文素养和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作用毋庸置疑。因此在强调高职语文的工具性时,同时也要兼顾其人文性,让大学生通过文学经典阅读, 感悟文字背后的人文精神。
  (三)行动导向,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传统的语文教学大多仍沿用“老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习热情低落。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树立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积极探索行动导向的教学方式,使用任务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广泛采用网络技术、教学软件、多媒体设备等现代化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如,建筑类专业语文课程演讲与口才模块的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个工地会议的虚拟场景,由学生分别扮演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的参会人员,分别就各自工作开展和下一步工作计划进行汇报,并撰写会议纪要。工地会议这样的仿真实训教学,不仅可以锻炼学生撰写工作总结计划、会议纪要的能力,锻炼学生在公众场合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职业真实场景的再现,使学生在职业环境中学习语言和文字技巧,体验到教学过程的职业真实感,更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一举多得,从而使高职语文教学真正达到实效。
  (四)多元渗透,将语文教学融于其他课程教学过程
  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积累和沉淀的过程,不可能单靠一门课程几个学分就能实现。因此,语文教学应该不限于语文课程的课堂,还应延伸到其他专业教学和第二课堂中。一是语文教学与专业教学的结合,在专业课程中增加让学生自己读、自己写、自己说的环节;二是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的结合,积极组织演讲比赛、辩论比赛、征文比赛等校园活动,在高职教育的各个阶段和各个环节渗透,对高职语文课程进行辅助和补充。
  (五)多元考核,建立科学灵活的课程考评体系
  有的高职院校采用过于死板的“一张试卷定乾坤”的考试,有的采用过于灵活的“写一篇没有主题没有字数限制的文章”的方式,考核方式过于单一、缺乏统一明确的考核标准是目前高职语文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高职语文的课程考评,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模块制定出不同的考核方式,分别从学生听、说、读、写和文学欣赏等全方面进行考核。通过标准化试卷考核学生阅读理解、文学欣赏能力;通过特定场景的实训,考核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此外,考核比重应考虑语文水平的定性考核和语文学习过程的定量考核,既要考核学生的实际语文水平,也要鼓励学生通过积极参与达到提高的目的。
  综上,高职语文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应该遵从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特点,进一步确定高职语文教学的目标,立足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养成,强调课程的职业性、专业性、全面性的特点,进一步明确语文课程教学内容,走与专业教育结合的道路,多元渗透、多元考核,建立科学灵活的课程考评体系。
  参考文献
  [1] 孔悦.边缘化使大学语文或面临“废立”选择[N].新京报,2013-11-25:7.
  [2] 尹修贵.高职语文学习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J].内江科技,2012(3):186-187.
  [3] 张英.徐中玉:大学语文三十年[N].南方周末,2007-5-24.
  [4] 尹云霞.以就业为导向推进高职语文教学职业化的改革[J].高教论坛, 2009(9):113-116.
  [5] 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大纲[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6] 教育部.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Z]. 2015-7-27.
  基金项目:本文是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语言文字研究专项课题阶段性成果《基于职业发展的高职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2015ZYG025)。
  作者简介:唐未平(1982- ),女,广西桂林人,讲师,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硕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46934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