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语文教学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中的作用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高职语文在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中属于重要内容及组成部分,并且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培养学生各个方面能力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就是比较重要的一点。因此,高职语文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方面高中语文的作用,并且在实际教学中对学生职业能力进行较好培养,从而使学生职业能力得以提升。
  【关键词】高职语文  职业能力  培养  作用
  【中图分类号】H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0-0121-02
  1.高职语文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1.1高职语文教学对学生职业竞争意识提升比较有利
  一直以来,语文学科都是一门基础性课程,是学习其它课程的基础,高职语文教学同样如此,并且高职语文对学生基本素质培养方面发挥着不可获取的作用。在高职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及实际需求,以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为入手点开展教学,对学生语言应用能力进行锻炼,对学生职业技能进行较好培养。随着目前社会上的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社会上的用人单位在进行人才选拔方面的要求也不断提升。比如,目前很多企业均要求员工应当具备较好口语表达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并且要求员工具备一定文字写作能力。因此,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应当针对性地对学生这一方面能力进行培养,对学生实行语言表达训练及写作训练。通过开展高职语文教学,使学生综合能力及综合素质得以提升,这对学生职业竞争能力提升能够发挥积极意义。为能够对学生职业竞争力进行较好培养,在实际教学过程,不但要以常规教学方法及内容对学生基于语言能力进行较好培养,还应当积极开展演讲竞赛及模拟求职等相关实践活动,将更多机会提供给学生,促使学生能够将自身语言运用能力有效提升。在实际教学活动开展中,对学生进行较好引导,开展各种形式交流活动,从而使学生交际能力及思辨能力得以有效提升,在实际教学中应当将求职技巧适当融入。在写作训练过程中,主要对学生进行求职信写作的训练,在对学生实行口语表达训练过程中,主要对学生自我推销能力进行训练。在对学生实行知识技能教学中,还应当注意对学生人文素养及精神价值观进行较好培养,促使学生能够实现全面发展,在此基础上使学生职业竞争力能够得以有效提升,促使学生能够实现更好发展。
  1.2高职语文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比较有利
  在高职语文教材中,很多文章内容均蕴含深刻思想,使作者通过不断观察及经验积累而得到的一些素材及思想认识。对于这些文章内容而言,其中有些内容是讲述普通劳动人们的光荣事迹,而这些内容在思想品质、人生观以及世界观与价值观培养方面能够起到潜移默化作用,并且对学生高尚职业理念及职业道德的影响会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可引导学生形成良好劳动理念,并且可使学生形成正确就业理念及择业理念。比如,通过《汉堡巷变奏曲》这一文章中所描写的竞争精神及团结精神,可为学生集体协作精神及竞争精神的形成提供较好引导;通过《火箭总设计师速写像》这一文章中所描写的忘我奉献精神,可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无私奉献及爱岗敬业的良好职业道德。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文章中所蕴含的高尚精神及道德情操,教师应当深入进行挖掘,通过文章中所表现出的职责责任心及道德内容,不断激励学生,引导学生,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逐渐形成良好职业道德及职业操守,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职业道德进行较好培养,保证毕业之后在各个岗位上均能够尽心尽力工作,促使学生能够在思想层面上认识劳动的价值及意义,促使学生能够真正实现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形成良好职业道德,这对于学生今后发展及更好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及意义。
  1.3高职语文教学对学生法律意识培养比较有利
  就目前高职语文教材实际内容而言,其中有些文章内容包含一些法律法规及劳动制度,通过对这些内容进行科学合理教学,可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劳动法相关基本知识及内容,促使学生能够形成一定维权意识及法律意识。在目前高职语文教材中,劳动合同法相关基本内容及劳动法中有关内容均存在,作为高职语文教师,应当对这些内容进行充分利用,对学生进行合理引导,使其能更好理解及掌握,不但要保证能够正确书写劳动合同内容,并且对于相关制度及法规应当集中进行讲解。在对《劳动法》进行講解过程中,应当对学生的劳动者意识进行较好培养,使学生能够对劳动过程中自身权利及义务真正明确,使学生在今后工作过程中,在遇到不公平待遇情况下,可利用法律知识有效维护自身利益,并且可使学生在今后工作中明确自身职责,科学合理开展本职工作。在实际课堂教学中,依据具体教学目标,高职语文教师可对相关实例进行引用,对于学生职业能力及维权方可直接进行讲解,对学生的依法维权意识及能力进行较好培养。通过利用实际案例进行教学,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且能够更好理解如何维护自身利益,在此基础上使学生法律意识得以提升,为学生今后更好就业及发展奠定较好支持与基础[1-2]。
  2.高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及策略
  2.1在课堂教学中融入职业理念
  在高职语文课程教学中,为能够使语文教学及职业实现有效融合,高职语文教师应当形成正确先进职业理念,通过开展语文教学能够向学生渗透职业理念及职业思想,在实际教学中不断要对讲述手段进行合理应用,还应当对生活中实例进行应用,从而使课堂教学丰富性及活力能够增加。比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将往届毕业生实际案例引入,通过对实际案例进行分析,指导学生将今后工作过程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解决,在此基础上使职业技能及语文知识实现有效融合,使学生对于职业发展中语文知识重要性能够真正感受,从而保证学生能够以积极态度进行语文知识学习。另外,教师还应当对学生进行引导,促使学生在语文知识学习中能够有意识提升自身职业技能及素养,使高职语文实用性及教育性均能够得以较好发挥。   2.2对学生交际能力进行训练
  对于高职语文这一学科而言,其具有较强人文性及工具性,不但能够对学生道德修养进行较好培养,还能够有效锻炼学生交际能力。因此,在高职语文教学活动实际开展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与学生专业相结合,对学生交际能力及判断思维有针对性地进行较好培养,使学生与不同人之间能够理性开展交流,使其能够保持清醒头脑,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很快形成自身判断及见解,在职业发展中能够保持主见。另外,教师还应当对学生加强语言训练,促使学生内在修养、人文气质及个人魅力能够得以真正提升,促使学生的职场交际能力得以增强,这对于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具有很好的帮助作用。
  2.3结合学生具体专业
  在高职语文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探索与学生专业之间的共同点,在此基础上开展教学,在此基础上有效锻炼学生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及职业精神,促使学生能够对语文学科重要性能够充分认识。首先,作为高职语文教师,不但要熟练掌握语文知识,并且对于学生专业也应当加强了解及掌握,利用课余时间与专业教师之间多进行交流与接触,对相关专业知识进行学习,对于不同专业未来就业方向应当充分掌握,在课堂教学开展过程中保证更加具有针对性,促使语文教学及专业知识之间能够实现科学有效融合,且使语文学科所具备人文优势能够得以充分发挥,同时,教师还应当帮助学生对专业发展前景及就业形势进行分析,对学生进行较好指导,促使学生可指定自身职业规划,避免学生在毕业就业时出现慌乱情况。其次,教师在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过程中,应当符合高职教育特点及社会发展形势,对于教学内容科学合理进行改动,在此基础上使教学实用性及针对性能够得以有效提升,还应当与社会上的热点话题进行结合,将职业能力发展相关案例对学生进行讲解,在实际分析过程中将职业规范、职业道德及职业素养等相关因素融入,促使学生树立正确职业道德观念及就业观念。第三,教师应当与现代社会对人才要求及需求相结合,实施针对性教学,如公文写作及求职简历写作等相关教学内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一些简历进行分析,促使学生能够将求职信写作掌握。与此同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专业书籍加强理解及阅读,在此基础上使学生职业能力及就业能力得以有效提升。
  2.4创新教学模式
  在目前高职语文教学中,为能够对学生职业能力进行较好培养,教师还应当注意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依据学生发展实际需求及职业需求,有效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在实际教学开展中,教师应当注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并且应当依据职业发展中所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组织学生实行辩论及讨论,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思考,通过这种方式不但能够使教学氛围更加活跃,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并且通过这些活动可使学生思考能力、辩论能力及创新意识等得以有效提升。此外,教师还应当与语文学科优势进行有效结合,对学生实行职业基础训练,从而使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取得理想效果,為学生今后更好发展及就业奠定较好基础与支持[2]。
  三、结语
  在目前高职院校整体教育教学中,高职语文在课堂体系中所占据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在学生很多能力培养方面均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就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当在清楚认识高职语文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方面的重要性基础上,以有效途径及方式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促使学生能够实现更理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宋凤玲,吴聪.对高职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探讨[J].文学教育(下),2018(10):96-97.
  [2]石林鑫.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语文教学创新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8(17):206.
  作者简介:
  鹿颖(1982.3-),男,汉族,山东淄博周村人,大学学历,讲师,办公室副主任,研究方向:中文教学、职业教育发展以及内部治理结构创新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899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