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一例大一学生的社交恐惧症案例报告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文章报告了一例大一学生因为人际交往中出现的焦虑,恐慌等不良情绪的咨询案例,咨询师在了解了求助者基本情况之后,结合所收集到的求助者临床资料和心理测验结果,诊断求助者的问题为一般心理问题——人际交往中引发的轻度社交恐惧。咨询师在进行认知治疗的同时,辅以行为治疗,以缓解焦虑,重新建立认知和行为的联系,逐步纠正行为偏差。通过咨询帮助求助者缓解焦虑、恐惧,减少回避行为,完善求助者的个性,树立自信心,增强其社会(人际)适应能力,求助者的不良情绪症状明显缓解。
  关键词:社交恐惧;认知行为疗法;大学生
  一、一般资料
  陈某,男,21岁,汉族,未婚,来自广东省梅州农村,某大学大一学生,有一个关系稳定的女友。无兄弟姐妹,家中做小生意,母亲是家庭主婦,父亲的收入是家庭主要经济来源,父亲是排行老大,但因为家中经济状况相比较几位叔叔家而言比较差,故父母在叔叔们中的地位不高。该生身体健康,爱好运动,为人谦和,很有礼貌。经询问,无家族精神病史,无器质性伤病史,无不良嗜好。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主诉:与人谈话时出现难看的表情,持续一个多月。
  个人陈述:陈某发现自己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问题,主要表现为与人谈话时会出现难看的面部表情,当与人对视时会回避,害怕在公共场合发言,害怕自己出错,害怕出丑。该生回忆第一次发生在高中时期,跟着同学逃课,上网吧玩游戏,知道这样不对,但是忍不住一次次出去,直到有一天晚上,晚自习时间和一个女生说话(当时这个女生对他有好感),女生劝说他不要再跟着那群人去玩了,要好好学习了,这个时候他突然觉得自己看这个女生眼睛刺痛,开始回避她的眼睛,脸部出现不自然的表情,此次是他能回忆起来的出现第一次的情形。从那之后,经常会出现此情况,后来这种情况消失了一段时间,一直到读大学,大学担任所在班级的学习委员,表情不自然情况频频出现,一旦有人关注自己,马上就觉得紧张,冒汗,面部表情就不正常,上课时也不敢看老师了,自己开始因为这个表现开始烦恼,主动求助。
  三、个人成长史
  陈某出生在广东省梅州农村,生长发育正常,无重大疾病史。父母均生长在农村,父亲排行老大,有三位叔叔,家族中有每周聚会的习惯,每次聚会都是叔叔婶婶们来自己家吃饭,每次都是只吃饭不做事,陈某从小到大所观察到的都是母亲在独自处理家务,陈某长大后也学会帮助母亲做事。陈某家的经济状况不如叔叔家的,叔叔们瞧不起父亲,每次吃饭都不会帮忙做事,因此自陈某懂事时,就立誓要改变家庭的经济地位,陈某认为要改变家庭的经济状况就要有好的表现,比如学习,因此一直以来陈某都对自己有较高的要求,不允许自己犯错。
  陈某考入大学以来一直表现不错,因为是班干部的原因,所以有很多的机会面对班上的同学宣读老师的通知,每次站上讲台,陈某都要求自己有好的表现,但是有好多次陈某都由于紧张而犯错,而后发现,一旦有人关注自己,马上就觉得紧张,冒汗,面部表情就不正常,上课时也不敢看老师了,自己开始因为这个表现开始烦恼。
  四、观察和搜集到的其他资料
  (一)咨询师观察
  求助者的精神状态良好,进入咨询室的时候,没有他所说的面部表情奇怪的现象,表情很自然,说话彬彬有礼,很有教养,眼神对视时没有躲闪,对自己的问题有自知力,有明确的求助要求。有主动求助的强烈愿望和动机向他同学询问该生的情况,同学觉得他很有礼貌的,在讲台上讲话时脸红,表情有点怪。
  (二)心理测验结果
  SCL90测评结果:F1=1.6 F2=2.1 F3=2.1 F4=1.6 F5=2.7 F6=1.6 F7=2.2 F8=1.5 F9=1.6 F10=1.6,其中单项高于2分的是,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恐怖等明显高于常模,表明求助者可能表现出一些认知障碍的行为征兆,在人际交往中出现自卑感,心神不安,明显的不自在,不良的自我暗示,个体容易对一些场所和物体发生恐惧,并伴有明显的躯体症状。
  五、评估与诊断
  (一)评估
  (1)引发心理问题的关键点:根据对临床资料的收集,该求助者有完美主义倾向,对自己要求很高,不容许自己犯错,在人际交往中凸显恐惧、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体验。
  (2)是否属于心理咨询的工作范围:求助者无幻觉妄想、有完整的自知力,求助者主动求助,意识清晰,行为能自控,能坚持学习和工作。主要表现为害怕社交场合和人际交往,恐惧、紧张、焦虑,避免与他人接触,出现回避行为。由以上可以判断,求助者心理正常但不健康,属于心理咨询的工作范围。
  (二)诊断
  一般心理问题:人际交往中引发的轻度社交恐惧。
  (三)诊断依据
  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2IV )关于社交焦虑障碍的诊断标准为:
  ①对社交场合或社交操作呈明显和持久的恐惧;
  ②在上述场合出现焦虑;
  ③明知这种害怕是过分的或不合理的;
  ④回避上述场合或极度痛苦地忍耐;
  ⑤上述情况显著影响个人功能或带来显著苦恼;
  ⑥如未满18岁,病期至少达6月;
  ⑦上述反应不是继发性的;
  ⑧如存在其他躯体或精神障碍,病人的恐惧应与之无关。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对恐惧症的界定(CCMD-3):对某些客体或处境有强烈恐惧,恐惧程度与实际危险不相称;发作时有焦虑和自主神经症状,如心跳加快、脸红、紧张等,表情肌肉紧张,没有惊恐发作和其他更多的躯体症状;有反复或持续的回避行为,不愿意与同事和同学交往,常伴有自我评价和害怕批评,如说自己不行,自卑;知道恐惧过分、不合理、或不必要,但无法控制。这种对所恐惧的场合设法回避、预期的焦虑或痛苦烦恼,显著干扰了个人的学习生活。   六、病因分析
  (一)生理原因
  求助者无躯体疾病,近期体检正常,家族无精神疾病及其他遗传病史。暂未发现生物学因素成为来访者心理问题的原因。
  (二)社会原因
  求助者自尊心较强,对于自我有较强的体验感。从小家庭经济环境的影响,求助者的性格受到了压抑,父母没有教会他们社交的技能。本身所处的社会环境较为恶劣,与人交往时受到的挫折居多。
  (三)认知原因
  性格其实就是人自身思维方式的一种外在体现,不正确的思维方式造就了社交恐惧症。求助者的完美主义受到打击后带来的过分自身反省。
  (四)防御机制
  求助者害怕做事情出现问题,害怕和人交往,担心和人交往别人会看出自己的某些缺点,从而导致回避社会,不愿意和人交往。以此种防御机制去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七、咨询目标与咨询方案
  (一)咨询目标:根据以上评估与诊断,与求助者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1)近期目标:缓解焦虑、恐惧,减少回避行为;能与陌生人对视;逐步增加与熟人交往的次数;能与人正常交往。
  (2)长期目标:完善求助者的个性,树立自信心,增强其社会(人际)适应能力。
  (二)咨询方案的制定
  (1)咨询方法与原理
  ①认知疗法
  认知行为治疗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心理治疗方法。通过A.贝克(1985) 进一步提出五种具体的认知治疗技术:识别自动性思维,识别认知性错误、真实性验证、去中心化、忧郁或焦虑水平的监控分析了解并正视自己的内心冲突,一个人对自己本我和超我了解得越多,就越深入。
  ②系统脱敏疗法
  系统脱敏疗法是精神病学家J.沃尔普创建的,用于治疗求助者对特定事件、人、物体或泛化对象的恐惧和焦虑。求助者可以通过放松训练阻断恐惧,进入松弛状态,用交互抑制原理,系统脱敏。
  鉴于求助者的心理和行为异常内容,以及其较高的文化水平和领悟能力,另外,求助者目前的典型的心理和行为异常还没有达到较为严重的程度,都比较适于采用如上咨询方法。
  (2)双方责任、权利与义务咨询协议
  ①求助者的责任: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资料;积极主动地与咨询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求助者有权了解咨询师职业情况,对咨询方案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②求助者的权利:有权利了解咨询师的受训背景和执业资格;有权利了解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有权利选择或更换合适的咨询师;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对咨询方案的内容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③求助者的义务: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咨询师。
  ④咨詢师的责任: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
  ⑤咨询师的权利:有权利了解与求助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有权利选择合适的求助者;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⑥咨询师的义务:向求助者介绍自己的受训背景;遵守咨询机构的有关规定;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尊重求助者,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求助者。
  (3)咨询时间和费用标准等
  每周一次,第一次90分钟,其他为50分钟,共咨询6次。
  咨询费用:学校心理咨询室,对学生免费开放。
  八、咨询过程
  咨询过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1~2次)
  第二阶段:心理帮助阶段(第3次咨询)
  第三阶段:深入心理帮助阶段(第4-5次)
  第四阶段:巩固和结束阶段(第六次)
  九、咨询效果评估
  (一)求助者的自我评价
  出丑不是那么可怕,人都是有缺点的,我也一样,我不是那么完美的,出丑的我有着可爱的一面。天气冷冷暖暖、心情浮浮沉沉,人生太多不如意,避不开、躲不掉,谁又真的能够一笑而过?人与人之间,到底要怎么相处才能以心相交、以情相会?或者疯子比较容易相处吧,因为没有人会瞧得起疯子,或者出丑才可爱吧,因为人本来就有缺点,因为人喜欢看“人出丑…
  ---摘自求助者QQ空间
  (二)咨询师的评估
  本案例综合运用了“心理分析”、“系统脱敏”、“行为疗法”等治疗方法。这就使来访者不仅对自己的症状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新的认知结构,解决自身尚未解决的内部冲突,深化自我认识,学会面对社会现实,逐渐形成正常的人际交往,达到了消除心理障碍的咨询目标。
  参考文献
  [1] 郭念峰主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2] 郭念峰主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三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3] 许又新.神经症[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68-76.
  [4] 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233-251.
  基金项目:文章为广州市建设国家级科技思想库研究课题专项:基于EAP模式的广州城镇劳动者心理援助体系探索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8SX027;文章为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课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教改革项目。
  作者简介:胡靖宜(1979- ),女,湖北恩施人,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学院心理健康中心教师,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心理学健康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49210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