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去戾气养人文消除校园安全隐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戾气引发青少年暴戾事件,危害校园安全,损害青少年健康,阻碍弘扬正气; 必须高度重视,完善顶层设计,健全相关机制,加强教育引领,合力实施心育,去除戾气,涵养人文,消除校园安全隐患。
  关键词:去戾气;养人文;安全
  2018年,在北京某饭店,中科院研究生谢某在招待高中同学周某时被对方用随身携带的匕首杀害。 据了解,此前,谢某和周某仅在两年前一次同学聚会上因游戏发生过一次冲突。
  人们百思难解:一名有着良好前途的学生,为何会因一点无足轻重的琐事,以匕首“报答”在京招待自己的故友。联想到马加爵案、林森浩案等恶性案件,其犯罪动机都是芝麻绿豆之事,后果却极其恶劣。
  重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化解这种危险的戾气,是社会、学校与家庭共有的责任。
  一、走近戾气 探明究理
  《字林》中说,戾,乖背也; 其白话文含义为:戾,与“乖”含义相反,可理解为荒谬、忤逆、凶残。 通俗地说: 戾气,中医学解析为引发相应疾患的体内邪气,与正气相反; 社会学解释为暴戾之气,是残忍狠毒、任性偏激的心理状态; 法学理解为,戾气包括残暴凶狠的行为和易过度放大矛盾、过度阴暗、极端对抗社会的心理。
  冷静思量,戾气与血性决不搭界。 血性,是军人的必备品质。 体现在大气、内涵阳刚和威严,严格和严谨待人做事,坚韧不拔; 而戾气则是小气狠毒,外在暴戾,固执倔强、任性偏激。 戾气与勇气并非同类。勇气一般与聪明谐行,是聪明的展示自我勇力的气概; 戾气是任性的、没头没脑的暴力。 戾气与侠气也无关联。 侠气是敢作为、有担当、有道德底线,气度恢弘,不拘小利,且做事大多留余地的磊落气概; 戾气则包藏着狭隘自私、阴险、不计后果。
  二、反观戾气 察其本源
  戾气的产生既有社会环境与社会治理的负面因素方面的外因,也有自身心理水平和心理健康欠缺的内因。简单地说主要有:
  (一)对外开放过程中,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和文化熏陶渐趋多元化,不知不觉中感染了戾气。
  (二)深化改革过程中有待深入解决的问题引起人们的不满,又无力改变,无处发泄,心理失衡,负面情绪积压,从而形成抑郁或戾气。
  (三)网络世界常有的网络暴戾和虚拟世界血腥场景对涉世不深的青少年的误导教唆,使青少年传染了戾气。
  (四)在青少年成长需要“引领”的重要阶段,很多家长喜欢简单粗暴,常以语言暴力和拳掌来速战速决, 无知和偏向的家教在青少年纯真的心田里抛洒了戾气的“种子”。
  (五)有些学校德育工作缺乏思考和力度,尤其是心理教育与心理疏导的缺位,未能及时澄清孩子的错误认识,漠视其心理疙瘩,也使其孳生戾气。
  三、去除戾气 涵养人文
  校园有如一个小生态系统,戾气有如雾霾正在污染这片嫩绿的生态,然而,教育非寻常领域,它传播着人类文明, 守望着世道人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哪能任由“邪气”污染,需要一股“清风”来驱除,而施以教育,涵养人文,提升素养无疑是“清风”的源本。
  (一)正视戾气 完善顶层设计
  中小学的问题少年,一般来说都戾气缠身。 因此,时常看人不顺眼,也就不断弄出些“动静”。 当问题少年每每犯错,甚至伤害他人,然后得到的仅仅只是“教育一下”而已,恃强凌弱的快感, 充满戾气的影视和虚拟世界的网络游戏,就会成为误导他们变坏的“毒鸡汤”。 如果没有相关法律对未成年人暴戾行为进行惩戒和规制,让丛林法则深入其脑,未成年人的暴戾之行也许会比成年人来的更猛烈,甚至更具“生長潜力”,校园暴戾行为将层见迭出。
  针对以上状况,笔者认为: 在实施全面依法治国和传统道德教化的同时,应注重以下两个层面: 一是重新审视合理的教育惩戒权。 不说西方电影《伟大的丘吉尔》里严厉的“打屁股学校”,反思这些年, 合理必要的教育惩戒饱受批评和检查,赏识教育“走火入魔”,教育、教师尊严扫地的事情层出不穷, 如此一来,怎能规制学生行为、消除未成人戾气? 二是尽快完善相关立法,研究对未成年人暴戾行为的遏止与惩戒,我国现有相关法律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校园暴戾暂无法律定义,更无行之有效的治理办法。建设安全文明校园,及时治理校园暴戾,弥补法律的缺位十分必要。
  (二)文化引领 消减校园戾气
  社会不能过分宣扬示强的哲学,发奋图强、努力进取值得肯定和发扬,但也应强调人际交往中示弱的合理性。 人人争强斗狠,漠视弱者,无视规则,甚至恃强作恶,社会必将是可怕和可悲的。 其实,示弱也是一种美德。 在戾气弥漫的环境里,尊重弱者,保护弱者更是高尚的。
  由此看来,校园文化建设切不可随波逐流, 学校的主旨宣传、集会讲话、班会、社团活动、网络德育、大型艺体活动、各类仪式等德育活动都应坚定不移、大张旗鼓地宣传真善美, 倡导未成人求真向善、关爱老幼、帮扶弱者、克服浮躁、学会宽容的思想文化,培养与人为善、于己为善的良好情操,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去除戾气,消弭学生安全隐患。
  (三)加强教育 培育谦和素养
  消除戾气,培养谦和,最好的工具仍然是教育。学生的成长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施策,尤其是家庭教育不能缺位。目前的学生基本为独生子女,自我中心、任性妄为是其通病。学校要着力加强思想品德培养和人生观、世界观的引导,开展增强人文素养、充满正能量阅读征文等相关活动; 家庭要建设良好的家风,避免简单粗暴,克服语言暴力,树立良好的形象,培养孩子处事做人。笔者以为,学校和家庭教育都要注重以下几点: 一是学会换位思考。 人在大千世界必有交往和摩擦,仅凭唯我独尊的意识行事,不换位思考,很多问题会难以求解。 二是引导以德报怨。 不论成年人还是孩子,每个人行事都难以全美,一旦为对方不悦,可能因戾气而产生矛盾冲突, 若不以平常之心、善良之情处之,冤冤相报,久久不了,伤人伤己; 中国人常常 “你敬重我一尺,我会敬重你一丈” ,若能以德感人,各退一步,共享海阔天空,且不皆大欢喜。 三是启发寻求支持。 孩子权益被侵害,首先分清善恶,根据情况决定或寻求法律帮助,或请求理性长者处理; 相反,遇事只在心中聚集戾气,随意扩大事态,难免害人害己,难以收拾。   总之,家校要着力增强学生与人交流沟通和处理事务的能力,学会自主应对暴戾。
  (四)合力心育 培养健全的人格
  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驾驭能力、驾驭效果与人的心理水平成正相关。可见,重视人的心育,提升其心理水平势在必行。 做好这一工作须着力如下维度:
  首先,提高认识、走出误区。 心育与德育智育需同等对待,不可偏颇;个别心理问题的解决与全体学生心理水平的提升应统筹兼顾,不可偏废;心理问题有别于思想道德问题,不可混为一谈。
  其次,加强研究、提高效率。面对人们复杂而微妙的心理活动,不了解丰富的心理世界,无的放失,不着边际,必定难有收效。通过观察与研究,既要了解学生学习兴趣和心态,又要摸清自我认识和评价的交际心理,还要掌握学生自控情绪的能力和青春期心理。
  再次要做好心理辅导。特别要关注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敏感对待有“心思”的学生,着力化解心理冲突,消除心理障碍。
  (五)健全机制 完善应急处理
  要消除或最大限度减轻戾气对校园的影响,还需健全相应的机制。一是加强宣传教育,即通过各种途径进行相关宣传教育,共同关注校园戾气问题,自觉克服戾气影响。 二是突出行为预警,古人云: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建立个人心理档案,结合其成长环境经历分析其心理倾向、人格特点和行为模式,增强家校合作,协力对其开展心理辅导。三是完善应急处理,全面加强应急系统建设,及时防范和处置校园暴戾问题,为学生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戾气危害校园安全,侵蚀未成年人心灵,阻碍弘扬正气,破坏社会公序良俗。我们只有高度重视,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去除戾气,涵养人文,共创安全文明校园,才无愧于教育事业,才有益于民族复兴。
  参考文献
  [1] 卫利刚.戾气不是血性[N].解放军报,2016-01-08,第006版.
  [2] 鄧海建.校园戾气从何而来[N].中国教育报,2015-05-01,第002版.
  [3] 曹若愚.法律观察之“中国人的戾气”[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
  基金项目:本论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课题《中学校园安全防范机制的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XJK015BZXX002)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黄霜(1989.11- ),女,湖南常德人,大学,中学二级教师,初级,常德市第二中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中学校园安全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0545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