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农村贫困户子女心理健康状况疏导与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生活水平的提高使更多的人群开始关注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尤其是那些因为家庭原因而留守农村的贫困户子女,其心理健康更是人们关注的重中之重。本文通过分析农村贫困户子女心理健康具体状况,着重探究农村贫困户子女心理健康状况疏导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贫困户子女;心理健康;疏导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20)04-0-01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升,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更多人力资源开始涌向城市、城镇等寻找高薪工作机会,赚取更多的资金,由于成年人大部分外出寻找工作,这也导致留守家中的农村贫困户子女缺少父母的管教与监督,存在较多不良心理状态。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会决定其未来的发展,根据笔者的调查可知,近些年来,未成年犯罪的比例正在逐渐上升,若不能有效解决其心理问题,将会严重影响未成年的成长,甚至会对其日后的发展产生恶劣影响,严重危害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一、农村贫困户子女心理健康具体状况
  1.心态较为疲懒,对学习兴趣不足
  根据笔者多年所带的班级贫困学生的具体情况可知,小学生本身年纪较小,对于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疲懒心态,导致其学习时可能会出现走神情况,需要外力的约束才能将更多的时间放在学习上,未能认识到学习对于自身成长的影响。部分农村贫困户子女在进行学习过程中,对于学习的兴趣较低,会希望能有更多的时间玩闹,导致其无法提升自身学习效率与质量。
  2.学习目的不够明确,沉溺网络
  由于小学生本身阅历较少,再加上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忽视目的的引导,导致学生的学习目的不够明确。部分农村贫困户子女会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出现不安心理,很多时候会不想和他人交流,尤其是在被人关注的时候,会表现出较为强烈的局促感。虚拟的网络世界便会给他们提供一定的安全感,使部分学生过分依靠互联网带来的满足感、认同感与安全感,导致学生沉溺网络,忽视的学习的重要性。
  3.留守儿童较多,家庭监管不到位
  由于农村贫困户子女的父母多半在外打工,有的半年、一年回家一次,甚至很有可能几年都无法回家一次,因此,农村贫困户子女多半是由家中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是其他亲戚看管,再加上目前大部分家中仅有一个孩子,导致这些农村贫困户子女很容易受到溺爱出现过度自私的心理,或是因为与亲戚不熟悉、无法感受到父母的关爱而变得自卑。无论是哪一种心态问题,都会导致农村贫困户子女独立性较差,甚至容易出现各类暴力事件。
  4.学习认知不足,被读书无用论影响严重
  根据笔者多年所带的班级贫困学生的具体情况可知,由于小学生本身对于学习认知不足,再加上农村地区的长辈等普遍接受教育程度较低,导致部分小学生会受到“读书无用论”思想的影响,忽视了学习对于成长的作用,不但不好好学习,还会出现各类违反校纪校规的问题。部分学生受到情绪的影响以及社会不良人士的诱导,会出现暴力倾向,甚至还会出现成群结队的小团体暴力行为。
  二、农村贫困户子女心理健康状况疏导对策
  1.对教师等进行专业指导
  教师作为接触农村贫困户子女时间最长的人群,应当重视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学校应为教师提供专业的指导,使其能够更好地在日常工作中为学生带来心理辅导,并将其融入到各个学科教学之中,真正从方方面面达到疏导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目的。班主任作为班级教学管理的核心人物,與小学生们接触的更多,也会受到小学生的信任,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会直接影响到小学生的心理状态。因此,班主任应当在学校安排的专业指导的培训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使自身能够在日常工作中更多的关注农村贫困户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帮助学生们度过心理上遇到的难题。需要注意的是,部分小学生对于学习的认识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教师一定要关注到学生对于学习的任职情况,并及时对其进行引导,使学生能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学习上。教师也应当发挥多元化教学方式的作用,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认识到学习的价值与作用,为后续的成长奠定坚实受教育基础[1]。
  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小学在学习过程中,学校不但要教导相关的知识内容,还应当引导学生在成长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农村贫困户子女能在正确的认知的引导下健康成长,使其能积极面对生活、学习中的各种悲欢离合。学校应当邀请专业的心理教师为学生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使学生能够及时接受心理知识的辅导。需要注意的是,心理教师若发现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应当及时与其进行一对一的交流,寻找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并为其提供一定的解决建议。
  3.对家长等进行专业指导
  家长对于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影响极大,未成年人的很多行为都会不自觉地模仿家长,因此,学校应当定期对农村贫困户子女的家长进行专业指导。部分农村贫困户子女的临时监护人并非父母,那么学校应当对其临时监护人进行指导,使农村贫困户子女的监护人能认识到该如何和未成年人进行交流,在日常生活中应当关注什么样的问题。班主任也应当定期给农村贫困户子女在外工作的父母打去电话,说明学生最近的学习情况,并邀请学生与自己的家长进行交流,引导父母定期给孩子打电话。在家长、教师与学校的通力合作下,能有效减少农村贫困户子女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几率,使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成才[2]。
  4.结合日常生活完成疏导
  根据笔者的了解可知,实践的效果会比多次的理论教学更有作用,因此,学校需要将心理疏导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教师可以要积极引导农村贫困户子女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或是积极与其他同学结伴完成活动,例如乒乓球双打比赛、歌咏比赛等,都是促进学生感情的好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便可以养成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使农村贫困户子女更好地融入到集体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结语
  在对农村贫困户子女进行教育,解决其心理问题过程中,始终需要坚持平等、尊重的态度,农村贫困户子女本身较为敏感,教师与学校只有端正自己的态度,才能在后续的教育过程中真正发挥心理疏导的作用,保证农村贫困户子女的心理健康。因此,在实际完成工作过程中,应当积极对教师等进行专业指导、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家长等进行专业指导、结合日常生活完成疏导。只有这样,才能在小学教学过程中真正引导农村贫困户子女心理状态始终保持健康,使其能在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共同作用下保持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唐桂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策研究——基于徐州市农村留守儿童群体调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08)
  [2]董颖红,孙艳红.农村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的保护性因素及其教育启示:心理弹性理论的视角[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7(0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1936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