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之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社会环境的变化和高效教育制度的改革,促使学生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学校和教师需要合理的分析探究,制定出详细的干预策略,丰富学生的健康思想和内心情感。学校要展开心理教育活动,努力引导学生发展成长,树立起正确的思想观念,培养一批优秀的青年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研究
  引言:
  基于现代化的发展背景,大学生心理健康成为了社会重要的课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是学习和生活的基本标准,对未来的发展和就业有着重大影响。本文将详细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干预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意见和措施。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不成熟,过度依赖父母
  由于生活物质条件的提高,很多大学生开始追求高质量的生活。步入大学之后,学生摆脱了父母的约束,可以自由选择学习和娱乐,有一定的独立意识。但是,他们在生活上曾经过度依赖父母,没有树立起自主生活的意识,不会协调学习与生活的界限关系。特别是在经济需求上,很多大学生要求父母每个月必须给多少生活费,对此,家长都会一味的满足,这导致大学生们不够独立,没有社会生存的概念,缺乏经济独立性,这种心理状态会阻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二)缺乏理想信念,精神世界空虚
  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心理有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亟待解决。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学生们受各类广告的诱惑,开始越来越多地与时尚接轨,比中学时代更加注重装扮自己,娱乐性在学习生活中占据着很大的部分,更有甚者逐渐养成了糜烂奢侈的生活习惯。这样的做法仅仅依靠物质生活来填补内心的空虚,过分地追求享乐,没有明确的理想信念。
  (三)缺乏合作交流的观念,没有社会经验
  由于从小引导不够,各地心理不健康的学生普遍存在,他们大多缺乏团队合作意识,没有足够的社会交流经验,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结构,很少或者从来不考虑他人的意见和态度,对个人利益总有着极大的危机感,导致出现情绪化的发展趋势,这是大学生的通病。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出现的原因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其性别、综合素质、原生家庭、社会现象等都有或大或小的联系。大体而言可以从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这四个由小到大的层面进行概括。
  (一)个人层面
  从大学生个人层面来分析其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来源大致有来自于大学生本人性格方面的因素、三观方面的因素、人际交往以及个人能力方面的因素等。大学生本身所存在的性格、生活态度以及生活习惯等差异将直接影响到其处理相关心理问题的能力。大学生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固定的特殊时期,同时由于社会的高速发展,大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所接触到社会现实与个人意识之间难免产生冲突和落差,如果缺乏正向引导,也将导致其出现迷失方向等心理难题。
  (二)家庭层面
  家庭因素不仅影响到学生的性格、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也是造成诸多心理问题的诱因。家庭氛围的和睦融洽与否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与他人交往的态度和方式。大量的离婚所导致的单亲家庭的存在,可能会使得大学生缺乏安全感,也可能导致大学生对感情失去信任而变得冷漠,容易出现消极的心理状况。而大量独生子女家庭中长辈的娇惯与溺爱也会使得大学生在校园中感受到与家庭的反差,倘若不能及时适应,则容易造成人际交往方面的障碍。
  (三)学校层面
  学校层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一方面体现在学习方式和内容的转变,另一方面则来自于高校生活方式的转变。在进入大学学习之前,学生主要依靠教师的引导进行学习,学习的内容较为固定,且有课外补习班等方式缓解学习难题。而大学学习更需要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和耐得住寂寞的科研精神,有时也需团队合作完成课题,与之前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截然不同。
  (四)社会层面
  社会层面的影响主要是指除家庭、学校外的外部因素对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影响。我国正处于迅速转型和高速发展的时期,当今世界也处于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接触社会外部、获取信息最主要的渠道便是微信、微博等互联网渠道。大学生通过互联网所了解到充满各式事务和真假难辨的社会信息也将直接影响到其心理活动的状况。
  综上所述,大学生处于由稚嫩走向成熟的特殊时期,思想上尚未完全成熟,经济和生活上难以独立,情绪波动较大,在个人、学校、家庭和社会多层次的负面影响下,容易产生各种不良情绪,导致心理不健康的状况出现。
  三、高校处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机制的缺陷
  一方面高校承担着处理大学生存在着心理健康方面难题的责任,而另一方面,当前高校过分重视学业和科研的发展,忽视了对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以下就当前高校应对大学生的缺陷做简要分析:
  (一)過分注重学业,心理健康问题处理机制与时代脱节
  部分高校虽然名义上设置了心理健康学习课程、配备了相关心理疏导的教师,但其方式和内容仍旧比较传统,教师往往照本宣科讲解晦涩难懂的心理学知识,或是只将心理健康知识停留于宣传了解的层面而缺乏相应的实际行动。
  (二)缺乏科学的大学生心理状况档案数据
  大学生的心理状况由于现实情形的不断调整而迅速变化,如由刚入学时的青涩懵懂变得稍显成熟,又例如面对择业和进入社会前期的迷茫和焦虑。但由于收集大学生心理状况档案数据机制不完善,这些问题都难以被记录下来,无法实现心理测评和收集大学生心理状况数据的初衷,也无法实时了解大学生心理变化的状况和难题,
  (三)缺乏专业心理健康引导教师
  根据国家发布的《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和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高等学校应按照1:4000的师生比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教师,且每校不少于两名。但实际上,有部分的高校所聘请的心理咨询师专业素养不高,难以有效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另外还有部分高校并未按要求配备具有相关资质的专业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师。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措施
  (一)强化学生思想建设,完善学生的心理结构
  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学校要不断地强化心理健康建设,完善学生的思想体系。教师要和学生积极地交流沟通,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当下,学校的教育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强。面对这种情况,学校要组织高素质的教育人才,帮助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例如,教师可以进行针对性教学,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历程,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学生以“朋友式”的模式进行交流。其次,教师可以联系家长,了解具体的情况,以便于制定干预措施。另外,可以在每个班级设置一名心理委员,专门负责班级学生的心理问题。
  (二)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树立学生的坚强信念
  现在的大学生基本都热爱信息化产品,对网络有着独特的兴趣。他们借助网络平台来认知新事物,结交朋友。因此,学校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借助网络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比如,教师可以在微信、微博、QQ上和学生交流讨论,要营造一个自由宽松的氛围,这样学生会很乐意向老师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三)开展专题式的心理训练活动,加强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为了加快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学校要积极开展专题心理训练活动,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使他们树立积极乐观的思想。同时,还必须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构建一个良好积极的氛围环境,以此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人格。比如,学校可以设置演讲和舞台剧的活动,主题规定为“心理健康”,学生可以自由的组建,采取不同的形式,丰富校园文化内容。
  (四)建立专职为主、兼职为辅的心理教师队伍
  1.强化专业心理健康引导教师队伍建设
  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对其成长过程进行良性干预与引导,离不开具有专业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的支持。高校所聘请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应当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具备相关工作经验、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学校在配置专业的心理教育和咨询老师外,也应加大资金投入,成立相应的心理咨询中心。除了专业团队的建设和硬件设施的配备外,高校也应开拓相应的网络渠道,并要求专业心理健康引导人员熟悉相应互联网平台的操作。
  2.建立辅导员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辅助机制
  辅导员作为直接管理学生事务和参与学生学习生活的人员,在解决大学生心理問题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其缺陷在于辅导员往往不具备相关的心理学专业素养。针对这一问题,可通过加强对辅导员进行心理学专业素养的培训来增强其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能力。同时形成以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主,辅导员为辅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解决机制,充分发挥辅导员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优势,同时又不过多占用辅导员工作时间,也能缓解心理健康疏导员人手不足的压力。
  综上所述,通过形成专职为主、兼职兼职为辅的心理教师队伍,可以有效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干预工作的展开,使得该工作更加具有时效性和针对,到达完善高校教育体制的最终效果。
  (五)建立科学动态的大学生心理状况档案
  解决传统大学生心理状况档案的不足的首选即是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建立科学、动态的大学生心理状况档案和数据库。通过在校园网上为每一位同学开设专门的心理测评渠道,定期、持续地收集大学生心理状况数据,通过科学合理的数据分析,对其心理健康程度作出测评。针对其中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与其联系,了解其现实情况和情绪变化,以便进行后续疏导工作。对于已经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同学,要及时干预,通过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咨询师的介入解决其问题,并实时将其心理治疗的情况记录在其个人的心理状况档案之中,以便后续进一步跟踪其心理状况的变化和为今后的心理疏导工作提供准确的历史数据。
  通过以上的详细论描述,我们可以发现心理健康对于大学生发展的重要性,这决定着学习和成长的方向。因此,大学生要建立积极健康的思想形态,加强自我学习和认知。同时,学校要成立相关心理教育的专业师资力量,健全大学生动态心理状况档案库,教师也要多与学生交流沟通,帮助他们分析解决心理问题。只有做到了基本的心理健康,才能更好地推进大学基础教学的进行,才能培育学生高尚的品格。
  参考文献:
  [1]解亚宁,张育昆,于涛,etal.生活事件因素与中国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和多元回归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04):182-184.
  [2]马红霞,刘晓玲,高月春,etal. “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以压力管理与挫折应对为例[J].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6-89.
  [3]吴红.大学生心理健康理论与实践研究——兼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验?认知?训练》[J].中国高教研究,2018(1).
  [4]张国静.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有关因素研究探述[J].才智.2019(24)
  [5]王真,王志永.新时代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改善路径[J].国际公关.2019(11)
  [6]殷越.试谈当代大学生心里健康问题成因及对策[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19(09)
  [7]李银春,郭金龙.当代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干预机制研究[J].智库时代.2019(3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578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