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PCI治疗超高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探究对超高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200例超高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95例)及对照组(105例)。观察组应用PCI治疗, 对照组应用药物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心绞痛发作次数、症状缓解时间、生活质量评分、住院时间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前, 两组患者的心绞痛发作次数、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患者的心绞痛发作次数、生活质量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改善, 且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症状缓解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21%, 低于对照组的15.24%,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对超高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实施PCI治疗的效果更佳, 不良事件发生率低。
  【关键词】 超高龄;不稳定型心绞痛;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01.022
  不稳定型心绞痛属于冠心病的常见类型, 该疾病若不及时干预, 可进展为急性心肌梗死, 对患者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1]。药物疗法、介入疗法均属于治疗该疾病的常用方法, 但由于该疾病的患病人群以老年群体较常见, 而老年患者常合并较多的基础疾病, 较多学者认为, 对老年人群实施介入治疗的操作难度较大, 尤其是超高龄患者[2, 3]。本院对超高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别实施药物疗法、PCI干预, 比较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本院200例超高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为观察对象, 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95例)及对照组(105例)。观察组患者平均年龄(82.75±0.73)岁;男40例(42.11%), 女55例(57.89%);基础疾病:36例高脂血症, 85例高血压, 20例糖尿病。对照组患者平均年龄(82.68±0.67)岁;男38例(36.19%), 女67例(63.81%);基础疾病:42例高脂血症, 91例高血压, 26例糖尿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对照组 患者应用药物治疗, 即遵医嘱给予患者口服常规药物, 如氯吡格雷、他汀类药物、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药物等。
  1. 2. 2 观察组 患者应用PCI治疗, 在对患者实施PCI治疗前, 积极治疗患者原发病, 对患者实施降脂、降压、降糖等治疗, 控制良好后, 术前给予患者口服300 mg氯吡格雷, 然后对患者实施PCI治疗, 术后给予患者口服氯吡格雷75 mg/d, 并对患者实施抗凝治疗, 同时, 给予患者常规药物干预。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的心绞痛发作次数、症状缓解时间;生活质量评分(选择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生活质量评价量表进行评估, 总分100分, 评分越高, 则生活质量越高)、住院时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症状缓解时间对比 治疗前, 两组患者的心绞痛发作次数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患者的心绞痛发作次数均较本组治疗前减少, 且观察组减少程度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症状缓解时间短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住院时间对比 治疗前, 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 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 且观察组升高程度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2。
  2. 3 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21%, 低于对照组的15.24%,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有研究显示, 超高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病史常较漫长, 且常伴有多脏器功能退化等现象, 给临床治疗增加了一定难度。以往, 临床治疗超高龄不稳定型心绞痛常对患者实施药物疗法, 但较多研究证实, 单纯对患者实施药物治疗的效果欠佳, 患者发生不良事件的几率较高, 所以, 较多学者认为, 可对患者实施其他疗法, 如介入治疗[4-6]。
  此次研究数据显示, 治疗前, 两组患者的心绞痛发作次数、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 两组患者的心绞痛发作次数、生活质量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改善, 且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症状缓解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提示相比于药物治疗, PCI治疗的效果更好, 可显著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 对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质量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同时, 数据显示, 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21%, 低于对照组的15.24%,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说明PCI治疗的效果更佳, 更能降低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猝死、再住院等不良事件的几率, 预后效果更好, 出现该现象主要是由于PCI治疗中的支架可有效防止管腔弹性回缩, 有助于减少夹层, 改善冠脉血流, 从而有助于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7-9]。
  综上所述, 对超高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实施PCI治疗的效果更佳, 患者发生不良事件的几率更低, 能提高生活质量, 减少再次住院率。
  参考文献
  [1] 李玲, 王溥, 李强, 等. 不稳定心绞痛患者术前给予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 PCI 术后心肌损伤的影响.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6, 13(1):89-92.
  [2] 张竹华, 刘红旭, 张大炜, 等. 丹红注射液对不稳定心绞痛PCI围手术期心肌节段速度向量的影响. 世界中医药, 2016, 11(3):388-391.
  [3] 赵德萍. 磷酸肌酸钠对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相关心肌损伤的影响.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16.
  [4] 吕英俊, 赵新国, 岳玉国, 等. 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不同时期介入治疗与药物保守治疗的比较. 浙江临床医学, 2015, 17(10):1763-1764.
  [5] 许丽华, 胡丽丹, 闻子叶. 高龄心绞痛患者PCI治療效果、安全性及护理研究.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 16(3):359-362.
  [6] 樊媛, 黄淑田, 苗慧慧, 等.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术前应用强化阿托伐他汀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1, 9(5):527-529.
  [7] 刘欣, 李兰君, 潘青芹, 等.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高龄(≥80岁)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可行性与安全性研究.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6, 24(10):23-26.
  [8] 闫金玉. 超高龄不稳定型心绞痛介入治疗长期临床效果观察. 医药前沿, 2014(11):391-392.
  [9] 滕树恩, 黄铮, 谢晋国, 等.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择期PCI术后替格瑞洛抗血小板治疗晚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2016, 24(6):591-594.
  [收稿日期:2018-07-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48706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