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刘燕玲教授真武汤治疗特发性水肿验案1则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刘燕玲教授不仅在内科疾病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运用经方治疗各种杂病方面也颇有心得。文章对刘燕玲教授运用真武汤治疗特发性水肿1例的经验进行总结。
  关键词 刘燕玲教授;特发性水肿;临床经验
  刘燕玲为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主任医师,师从名老中医时振声、光茂会教授,在其行医30余年过程中不仅在内科疾病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而且对于运用经方治疗各种杂病也颇有心得体会。笔者有幸跟随刘燕玲教授出诊学习,现介绍刘燕玲教授应用真武汤治疗特发性水肿1例。
  病例资料
  患者,女,28岁,2017年3月12日初诊。
  主诉:双下肢水肿半年余,加重1个月。
  现病史:患者于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水肿,下午及夜间加重,偶伴上眼睑水肿。就诊于北大某医院,查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及内分泌相关指标,均未见明显异常,考虑为“特发性水肿”。曾口服中药汤药治疗(具体不详),效果不佳,故来诊于此。
  刻证:双下肢指凹性水肿,时伴眼睑水肿,晨轻夜重,面色眺白,怕冷,手足冰冷,小腹赘肉且冰冷,乏力,倦怠,嗜睡,四肢伴少量荨麻疹,纳食可,二便正常。舌淡胖,苔薄白,脉沉弱。
  诊断:特发性水肿。病机:阳虚寒盛,水湿不化。治则:温阳化气行水。
  方药:真武汤加减,组成:生姜15g,茯苓15g,白芍15g,炮附子12g(先煎),生白术10g,肉桂6g,荆芥穗10g,防风10g,车前子15g。7剂,水煎取汁200mL,1剂/d,分早晚2次服用。
  二诊,2017年3月20日。
  药后患者双下肢水肿明显减轻,眼睑水肿已除,荨麻疹减轻,小腹冰冷明显减轻,时有怕冷、嗜睡,纳食可,二便正常,多梦易醒。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微细。“怕冷、倦怠、嗜睡”均反映了少阴病提纲证“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阳气不足的特点。
  患者水湿已除,仍以温经散寒,重镇安神,佐以祛风固表。
  方药: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组成:麻黄6g,细辛3g,炮附子9g(先煎),生龙骨20g(先煎),煅牡蛎20g(先煎,防风10g,生黄芪10g,炒酸枣仁30g。7剂,水煎取汁200mL,1剂/d,分早晚2次服用。
  三诊,双下肢水肿消退,荨麻疹未再发,怕冷已明显减轻,精神转佳,时有头目眩晕发作,睡眠好转,梦减少。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头目眩晕发作”是仍有水饮余邪,继予温阳化气行水。
  方药:真武汤加减,组成:生姜15g,茯苓15g,白芍15g,炮附子12g(先煎),生白术10g,冬瓜皮15g。14剂,水煎取汁200mL,1剂/d,分早晚2次服用。
  四诊,水肿及头目眩晕未再发作,怕冷明显好转,睡眠安。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随访半年,上述症状均未再发作。
  讨论
  从西医角度讲,特发性水肿为一种原因不明的全身性水肿。特发性水肿几乎只见于女性,水肿受体位的影响且呈昼夜周期性波动。患者在晨起时仅表现轻微的眼睑、面部及两上肢水肿,随着站立及白日时间的推移,水肿将移行到身体下半部,足、踝部有明显凹陷性水肿,一般到傍晚时水肿最为明显。特发性水肿发生的机理尚未阐明,特发性水肿的诊断必须除外心、肾、肝等脏器疾病和营养缺乏病。此外,还包括一些结缔组织疾病所致水肿、变态反应性水肿及内分泌性水肿等。西医无特殊治疗药物。
  从中医角度讲,该病属“水肿”范畴。水肿属于水液代谢异常,《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中日:“饮人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人体水液的代谢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
  本例患者首诊时双下肢水肿,素来怕冷,属于素体阳虚,阳虚寒盛,水湿不化。水为阴邪,易袭阴位,下肢在下属阴位。而眼睑组织比较疏松,加上晚上人体又是平卧,所以很多患者早晨起床后,会发现眼睑水肿。手足不温,亦为阳虚温煦失司。四肢荨麻疹,此属风邪,“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患者素体阳虚,卫气不能固护肌表,故而受风。风邪又为百病之长,与水饮相须为病,泛溢肌肤,故而可见荨麻疹。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弱,表明病在里,病性属虚证。本病属中医“水肿病”范畴,辨证属阳虚水泛之证。故以真武汤温阳化气行水,佐以祛风。
  真武汤出自《伤寒论》,为治疗少阴阳虚水泛的方药。《医宗金鉴》日:“真武者,北方司水之神,以之名汤者,藉以镇水之义也。”《汉方简义》亦曰:“名真武者,全在镇定坎水以潜其龙也。”《伤寒明理论》:“真武,北方水神也,而属肾,用以治水焉。水气在心下,外带表而属阳,必应发散,故治以真武汤。”《伤寒来苏集》谓“真武,主北方水也。坎为水,而一阳居其中,柔中之刚,故名真武。是阳根予阴,静为动本之义。”
  伤寒论第316条:少阴病,2~3d不已,至4~5d,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不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伤寒论第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身潤动,心下悸,头眩,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分析张仲景原文,真武汤在少阴病中出现,针对少阴肾阳虚衰,不能制服本水,客邪得深入而动其本气,上凌心而成眩悸,中侮脾胃而成呕泄;在太阳病中出现,针对的是少阴病误认为表证发表过汗亡阳证。虽临床表现不一,但病机均为阳虚水泛。喻嘉言在《尚论篇》中云:“方中用茯苓、白术、芍药、附子,行水收阴,醒脾崇±之功,多于回阳,名之日真武汤,..其..所收拾者,全在收拾其水。”
  全方由茯苓、芍药、生姜各三两,白术二两,附子一枚组成。附子熟用大辛大热,补火散寒,温补肾阳以治本。《本草求真》中述:“附子专入命门。味辛大热,纯阳有毒,其性走而不守,..通行计二经,无所不至,为补先天命门真火第一要剂。凡一切沉寒痼冷之症,用此无不奏效。”以此为君药,使水有所主。生姜辛温通阳,散水宣肺走上焦。白术健脾祛湿补中焦,茯苓利水化气走下焦。《神农本草经》谓芍药可“利小便”,可见芍药泄孙络利水气走筋脉。且附子配生姜,则宣散寒水自表而出;附子配白术,温补脾肾,强健先天与后天;附子配芍药,一属阳走气分,一属阴走血分;附子配茯苓,更助膀胱化气利水;共同起到散利筋脉肌肉中水气的作用。
  伤寒学家胡希恕老先生在讲到真武汤时提到":真武汤证的病人都“恶寒”厉害,振振欲擗地,打寒战,必振寒,这个振寒都是阴寒证的体现。刘燕玲教授临床体会,真武汤证从体质而言大多阳虚畏寒,精神不振;从面色而言面白或萎黄;从脉象而言多脉沉小弦、脉微而迟或脉沉弱;从舌象而言多胖大而白、齿痕。
  正如本例患者,“倦怠、嗜睡”“怕冷”“水肿”“舌淡胖,苔薄白,脉弱”,阳虚水泛,服用真武汤后水肿全消。肿消后予麻黄细辛附子汤温经散寒通阳。此外方中还用了荆芥、防风疏风解表,肉桂助附子温阳散寒,车前子利水渗湿。
  二诊时,患者双下肢水肿已除,说明温阳利水的思路是正确的。但患者时有怕冷、嗜睡,脉微细。“怕冷、倦怠、嗜睡”均反映了少阴病提纲证“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阳气不足的特点。故以麻黄附子细辛汤为主方,回其阳气。
  三诊时患者水肿消退,荨麻疹未再发,怕冷已明显减轻,但增加“头目眩晕”之症,此仍为水饮之邪作祟。与《伤寒论》第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相对应。故仍以真武汤温阳化气利水,14剂药后诸症皆除,随访半年未再复发。
  劉燕玲教授不拘于原文,综合症状及舌、脉,抓住疾病阳虚水泛的本质,灵活运用真武汤而获良效。亦有学者应用真武汤治疗慢性肾衰水肿之阴水凹、脱疽属肾阳衰微者以及不自主运动属阳虚水泛者均能获良效4。总之,其使用真武汤本质在于肾阳虚衰、阳虚水泛。
  参考文献
  [1]胡希恕.胡希恕伤寒论讲座[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7.
  [2]徐瑶琪,赵菁莉.黄文政真武汤治疗水肿(阴水)验案I则[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7,31(1):7-8.
  [3]穆俊平,范竹雯,李杨,等.国医大师唐祖宣教授经方学验探析[J].光明中医,2017,32(18):2629-2631.
  [4]李进,王丽,汪仁斌,等.史载祥运用真武汤治疗不自主运动验案[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4):1606-160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49762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