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无创通气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进展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近年来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病率逐渐增加, 为了减少并发症问题, 在临床诊疗中通常会使用无创通气技术。以往主要采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方式进行治疗, 其甚至属于唯一的无创通气方式。近几年, 随着传感器及人机连接界面技术的创新改革, 出现了很多新的无创通气技术, 比如经鼻间歇正压通气、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等, 要求临床医师在实际工作中能够遵循科学化的发展原则, 编制完善的计划方案, 全面提升各方面工作效果, 为早产儿的后续发展夯实基础。
  【关键词】 无创通气;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应用进展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28.111
  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实际治疗过程中, 应制定完善的工作方案, 统一标准, 全面提升整体工作效果, 合理应用无创通气方式进行处理, 充分发挥无创通气方式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积极作用, 满足当前的时代发展需求, 为患儿提供高质量的诊疗服务, 达到预期工作目的。
  1 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此类无创通气方式主要是为有自主呼吸患儿提供一定的帮助, 适合应用在整合呼吸周期的呼气及吸氣处理, 属于正压类型的通气技术方式, 被相关的临床医师所了解, 在国际方面也得到了大范围的使用, 其成本较低, 操作较为简单[1]。
  1. 1 参数调整 目前在临床医疗中尚未统一无创正压通气方面的参数设计方式、撤机要求以及失败认定标准。为了更好地开展治疗工作, 在初期调整参数设定的过程中, 应将呼气末正压调整为5~7 cm H2O(1 cm H2O=0.098 kPa), 上限为9 cm H2O。根据娄五斌等[2]的研究可知, 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过程中, 采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法, 应当将其呼气末正压调整在6 cm H2O以上, 降低吸入氧的浓度, 保证目标血氧饱和度可以达到93%左右。在此期间, 为了更好地进行参数调整、合理治疗, 应明确治疗失败的具体标准, 建议同时具有以下两项特征时认定为治疗失败:①症状有所加重;②呼吸暂停发作>2次/h;③间隔30 min以上有2次动脉血气pH<7.2;④间隔30 min以上有2次动脉血气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9 kPa, 并且需要采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方式。
  1. 2 研究进展 根据相关研究可知, 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最理想的通气方式是从产房复苏开始使用此方式, 尽早采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保证肺部能够得到适当的膨胀, 此类复苏方式是肺部保护的良好方式, 也可以降低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使用率, 提升治疗效果。王洪娟等[3]专家的研究中对20例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早产儿进行治疗, 发现越早采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越可以预防有创通气的使用问题, 有助于预防并发症, 提升整体治疗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充分发挥各方面治疗方式的积极作用。当前我国尚未意识到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规范化使用的重要性, 未能树立正确观念意识, 缺乏科学合理的处理方式, 希望大家可以重视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法的应用, 遵循科学化的原则, 提升各方面工作水平。
  2 无创正压通气
  无创正压通气属于当前国际上研究最多的通气模式, 是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的基础上进行间歇正压处理, 并且能够产生潮气量, 因此在理论方面具有较高的呼吸支持效果[4]。与此同时, 近年来, 美国已经将无创正压通气法应用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中, 但是, 发展中国家尚未给予足够的重视, 未能将其合理地应用在实际治疗工作中。
  2. 1 参数调整 通常情况下, 无创正压通气法的初始调整参数应当做好设计工作, 吸气峰压应当设定为15~16 cm H2O, 吸气时间为0.30~0.35 s, 呼吸频率在45次/min, 降低吸入氧的浓度, 保证目标血氧饱和度可以达到94%。在此过程中需要根据临床症状与血气分析等针对呼吸机的参数进行合理调整, 当参数调整到呼气峰压14 cm H2O时可以进行撤机处理。
  2. 2 研究进展 近年来在临床研究中可以发现, 无创正压通气法与经鼻持续正压通气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使用安全性相同, 不会出现气漏、肺炎及脑损伤等并发症, 有助于提升治疗工作效果[5]。然而, 在陈龙[6]的研究中发现, 无创正压通气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与经鼻持续正压通气法相比, 成功率很高, 可以降低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应用率, 降低死亡率, 具有较高的推广与应用价值。
  3 经鼻间歇正压通气与鼻塞式同步间歇指令通气
  对于经鼻间歇正压通气与鼻塞式同步间歇指令通气而言, 属于目前无创正压通气方面的两种同步模式, 从理论上而言, 这两种方法在辅助通气的过程中气体能够有效地通过下呼吸道进入肺部, 具备较高的应用优势。研究进展具体如下:目前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尚未提出这两种方式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研究, 而在娄五斌等[7]专家研究的过程中可以发现, 这两种通气方式与以往的无创正压通气法相比更加安全, 有助于提升整体治疗工作效果, 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逐渐降低。但是, 同时也发现经鼻间歇正压通气与鼻塞式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法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与传统的通气方式相比, 虽然可以全面提升治疗效果, 减少气管插管的机械通气发生率, 但是病死率的控制效果并不明显, 严重影响整体工作的合理实施与发展, 因此需要给予一定重视, 创建科学化的工作模式。
  4 双水平正压通气
  近年来, 无创正压通气模式受到了广泛的重视, 又出现了双水平正压通气模式, 在实际应用期间, 主要工作原理就是能够提供可以调整的、恒定的基础流量, 形成基础的低压水平, 间歇供应叠加基础上的基础流量混合气体, 创建第二级高压水平。简言之, 双水平正压通气法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是在无创通气环境之下流量触发类型的压力支持通气体系, 呼吸相提供高压水平与低压水平, 达到压力支持的目的。   4. 1 参数调整 双水平正压通气法在实際应用的过程中应重视初始参数的合理调整, 将低压水平设定为4 cm H2O, 上限设定为6 cm H2O, 高压水平需要维持在8~9 cm H2O, 高压水平维持的时间在0.6~0.7 s, 压力的转换频率需要控制在35次/min, 降低吸入氧的浓度, 保证目标血氧饱和度可以达到93%左右。在此过程中, 应当结合临床症状及血气分析结果等, 针对呼吸机的参数合理调整, 而在撤机方面, 在参数降低到高水平压力(Phigh)为6 cm H2O、压力转换频率为15次/min, 吸入气中的氧浓度分数(FiO2)<0.03时, 对其进行撤机处理。
  4. 2 研究进展 在拔管后过度性治疗相关研究中可以得知, 双水平正压通气法与以往无创通气方式相比, 应用后视网膜病变的风险率较高。但是, 近年来将双水平正压通气法应用在初始治疗模式中, 与以往无创通气法的应用相比使用的安全性较高, 未能增加视网膜病变的发生风险。张靖[8]专家在研究中发现, 与以往的无创通气法相比, 双水平正压通气法的应用能够减少早产儿呼吸窘迫的呼吸支持时间, 降低氧气依赖性, 有助于提升整体治疗工作效果及水平, 充分发挥无创通气法在其中的应用作用与优势, 全面增强各方面工作效果[9]。
  5 同步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法
  此类通气法属于双水平正压通气法的同步模式, 主要依靠设置于患儿腹部的压力传感器完成通气工作。从理论方面来讲, 此类通气法有助于在上呼吸道开放的过程中同步进行送气处理, 能够增强压力的传输效果, 预防气体进入到食管方面的风险问题, 疗效比双水平正压通气法高很多[10]。然而, 目前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实际治疗的过程中, 同步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法的应用研究很少, 结果显示, 与双水平正压通气法同样会提升氧合, 降低二氧化碳潴留, 比以往的无创通气法应用效果更高, 然而, 如若不能合理地进行协调控制, 将会导致患儿的生命安全与身心健康受到威胁, 因此相关医师应树立正确观念意识, 遵循科学化的工作原则, 统一标准, 全面提升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水平及效果[11]。
  6 小结
  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实际治疗的过程中, 无创通气法的应用较为重要, 应遵循科学化的工作原则, 编制完善的计划方案, 全面提升无创通气法的应用效果, 合理采用同步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法与双水平正压通气法等, 保证可以为患儿提供高质量的诊疗服务, 增强各方面工作效果, 满足当前的时代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 夏家敏, 温冬梅, 郑雪玲, 等. 固尔苏联合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观察及其对血气指标的影响. 中国妇幼保健, 2015, 30(34):6048-6050.
  [2] 娄五斌, 张卫星, 员丽, 等. 无创高频振荡通气和双水平正压通气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比较研究. 中国全科医学, 2018, 21(16):1983-1988.
  [3] 王洪娟, 刘传军, 杨震英. 无创通气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中国实用医药, 2017, 12(24):190-191.
  [4] 尉玉杰, 王磊, 井慎, 等.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轻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15, 21(4):289-290.
  [5] 张粉霞. 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初始使用三种不同无创正压通气方式进行治疗的效果对比. 临床肺科杂志, 2018, 23(2):364-367.
  [6] 陈龙. 无创通气在双胞胎早产儿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随机对照研究. 第三军医大学, 2016.
  [7] 娄五斌, 张卫星. 经鼻无创高频振荡通气和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撤机后的应用比较. 广东医学, 2017, 38(13):2037-2040.
  [8] 张靖. 枸橼酸咖啡因联合鼻间歇正压通气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疗效分析. 临床肺科杂志, 2018, 23(12):2293-2295.
  [9] 祝正环. INSURE技术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观察及安全性分析. 中外医学研究, 2019, 17(1):125-126.
  [10] 车伟坤, 凌卫滨, 葛书霞, 等. 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河北医药, 2016, 38(8):1179-1181.
  [11] 马力, 杨海波. 双水平正压通气在早产儿呼吸支持中的应用进展. 临床儿科杂志, 2018, 36(9):707-710.
  [收稿日期:2019-03-0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50490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