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肝硬化背景下小肝癌在动态MR和64排螺旋CT三期3描中的强化特征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探讨肝硬化背景下小肝癌在动态MR和64排螺旋CT三期扫描中的强化特征。方法:2016年4.月-2018年4月收治肝硬化背景下小肝癌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采用动态MR检查,对照组采用64排螺旋CT检查。比较两组诊断结果。结果:对照组肿瘤转移率明显低于研究组,对照组局灶性结节性增生及肝硬化结节诊断结果高于研究组,研究组海绵状血管瘤诊断结果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肝腺瘤诊断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扫描诊断HCC病灶,1~3cm诊断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1cm研究组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检查中,动态MR和64排螺旋CT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率高,而动态MR能够准确地诊断出患者病情,能够判断出肿瘤严重程度。
  关键词 肝硬化背景;小肝癌;动态MR;64排螺旋CT;三期扫描;强化特征
  肝癌在恶性肿瘤排名中位置靠前。在早期,肝癌患者没有明显症状[1]。随着病情进一步发展,患者肝区会出现腹水、黄疸、疼痛、消瘦以及乏力等临床症状,病情中晚期,患者治疗难度增加,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2]。有相关研究表明,提高肝癌患者治愈率以及生存率最有效的方法为患者早期诊断及治疗。而在临床诊断中的“金标准”为病理组织诊断,该种诊断方法手术创伤.大,患者痛苦,心理强。而动态MR和64排螺旋CT等检查方法具有快速、检查简单以及无创等优点,在临床诊断中占据重要地位。2016年4月-2018年4月收治肝硬化背景下小肝癌患者60例,探讨肝硬化背景下小肝癌在动态MR和64排螺旋CT三期扫描中的强化特征。
  资料与方法
  2016年4月-2018年4月收治肝硬化背景下小肝癌患者60例,男42例,女18例;年龄33~72岁,平均(54.1±7.9)岁。所有患者均分别采用CT(对照组)和MR(研究组)检查。
  纳入标准:①自愿参与本研究,并同意对其进行随访;②所有患者在进行手术后病情较为稳定,存在意识,能够配合治疗;③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排除标准:①对ARB、ACEI过敏、不能承受使用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后产生的不良反应(皮疹、咳嗽、妊娠、低血压、高钾血症)者;②理解能力较差;③心理不正常,家族史上存在精神病史。
  方法:①研究组采用动态MR检查,对患者使用1.5T超导型磁共振,进行自旋回波序列扫描[3]。屏气1次的时间为15~30s,该时间内可以得到10~12层图像。二次动态扫描使用磁显葡胺作为造影剂,注射速度为0.2~0.3mL/kg,患者均采用静脉注射,注射时间为15s,注射完成后使用屏气动态扫描。②对照组采用64排螺旋CT,扫描的周期时间为1s[4]。电压为120~140kV,电流为230~280mA,矩阵为510x510,层厚间距为5mm。患者在进行CT检查前禁食8h。在扫描前,患者口服1000mL泛影葡胺,使患者胃部充盈。取仰卧位,采用CT常规扫描患者肝脏部位,其次增强扫描平衡期、静脉期以及门脉期,扫描完成后对扫描结果进行三维重组,期间使用的造影剂为300mg/mL的优维显。
  观察指标: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检查肿瘤转移情况(肝部转移以及脾部转移),肝硬化背景下肝脏孤立性结节诊断结果(海绵状血管瘤、肝腺瘤、局灶性结节性增生、肝硬化结节)以及两组患者扫描诊断HCC的阳性率。
  统计学处理:数据应用SPSS18.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检查肿瘤转移情况诊断结果对比:对照组肿瘤转移率明显低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患者肝硬化背景下肝脏孤立性结节诊断结果对比:对照组局灶性结节性增生及肝硬化结节的诊断结果明显高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海绵状血管瘤诊断结果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肝腺瘤诊断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两组患者扫描诊断HCC阳性率对比:两组患者扫描诊断HCC病灶,两组患者1~3cm诊断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研究组≤1cm诊断结果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讨论
  目前,随着医学影像学的不断进步,对小肝癌患者检出率越来越高。医学影像学在肝癌诊断中占据重要地位,能够为手术治疗措施以手术后的预测提供数据[5]。医学影像学最常见的检查方法.为动态MR和64排螺旋CT,被广泛应用于小肝癌筛查。
  动态MR检查方法能够有效控制数据采集的时间,对病灶在各相时的强化特点均能完美捕捉[6]。在临床诊断中,诊断HCC的关键在于时相在肝动脉期的强化。动脉期强化对患者体内较大病灶不明显,但是大多能够被检测出,而动脉期强化对患者体内较小病灶则不能准确捕捉,进而发生误诊以及漏诊的现象。据相关研究表明,动态MR检查方法的灵敏度与CT检查方法没有明显区别,但动态MR检查方法对于微小病灶的检查存在优势[7]。本文结果显示,研究组检查肿瘤转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局灶性结节性增生及肝硬化结节诊断结果明显高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海绵状血管瘤诊断结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肝腺瘤诊断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临床检查中,动态MR和64排螺旋CT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率均高,而动态MR能够准确地诊断出患者病情情况,能够判断出肿瘤严重程度,值得在临床诊断中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黎美玲,陆健,徐晓莉,等.乙肝肝硬化背景小肝癌CT与MRI强化特征的比较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6,35(1):15-16.
  [2]张琦,李宏军,李云芳.HBV相关肝硬化结节癌变的MR增强特征与GPC-3、CD34表达的对应性研究[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6,37(5):672-679.
  [3]符玉环,贺文,王克扬,等.64排螺旋CT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肝脏体积变化的研究与乙肝肝硬化和正常人对比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6,35(10):11-16.
  [4]盛若凡,曾蒙苏,陈伶俐,等.不同程度肝纤维化背景下小肝癌的磁共振表现比较分析[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6,35(3):369-373.
  [5]王鹤,郭小超,王可,等.乙肝肝硬化背景下肝细胞肝癌的MRI表现:LI-RADS(2014版)定义征象的识别率分析[J].放射学实践,2016,31(4):22-26.
  [6]何川东,周莹,黄丹,等.宝石CT能谱成像在肝癌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疗效评估及随访中的应用价值[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6,25(1):34-39.
  [7]陳枫,赵大伟,赵晶,等.硬化型肝癌与肝内肿块型胆管癌的影像征象及病理学对比分析[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6,35(3):14-1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51190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