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针疗法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影响的临床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观察浮针疗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的效果。方法:2016年3月-2017年5月收治急性发作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61例,随机分为两组。非浮针组采用常规治疗;浮针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浮针疗法。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浮针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非浮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浮针组呼吸频率(R)、心率(HR)、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O2)、动脉氧分压(PaO2)、血氧饱和度(SaO2)、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百分比(FEV,/FVC%)、最大呼吸流速(PEF)等指标水平均优于非浮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浮针疗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效果显著。
关键词 浮针疗法;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
慢性阻塞性肺病是一种以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加重的以气流阻塞为特征的慢性呼吸道炎症性疾病[1]。目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疗主要为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及激素等控制症状、改善肺功能等,而中医中药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防治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本研究自2016年3月-2017年5月采用浮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31例,并与非浮针组对比,取得良好疗效。
资料与方法
2016年3月-2017年5月收治急性发作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61例,分为浮针组31例和非浮针组30例。所有患者经检查明确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处于急性发作期。浮针组男17例,女14例;平均病程(9.98±6.19)年;年龄45~70岁,平均(59.31±7.56)岁。非浮针组男15例,女15例;平均病程(10.84±5.83)年;年龄39~69岁,平均(64.15±8.98)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参照2013年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诊断标准[3]。
纳入标准:①经检查明确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且处于急性发作期;②年龄≤70岁;③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其他导致咳喘的疾病,如由急性扁桃体炎、百日咳、肿瘤、结核或刺激性气体过敏等引起的疾病;②或由哮喘、胃食管反流、鼻后滴漏等引起者;③严重肺部感染;④支气管炎合并哮喘;⑤慢性支气管炎并严重心功能不全;⑤呼吸衰竭;⑥严重糖尿病;⑦严重肝肾不全;⑧精神病。
方法:①非浮针组采用常规治疗:如吸氧,合理使用抗生素、化痰、解痉平喘及营养支持、对症处理等。注意治疗期间两组患者采用相同抗感染药物,其他基础用药,在品种、药量等方面基本保持一致。②浮针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浮针疗法:取膻中、双侧风门、双侧肺俞5个穴位,采用一次性中号浮针针具。进针方法:患者取俯卧位,穴位局部及医者手指常规消毒,医者右手持针,针体由上向下,快速以15°~30°角刺入,透皮后将不锈钢针芯退后3mm,向上略翘针尖,由皮下水平推进至软套管没于皮下,左旋90°人卡槽,右手拇指与其余4指持针柄,以拇指为支点,无名指、示指交替用力,使针尖在皮下做水平扇形扫散运动,快速扫散约3min,不行提插、捻转。在5个穴位均进针结束后,将留置于浮针中的不锈钢针芯退出,将5个软套管仍留置皮下,胶布固定与软套管紧密连接的管柄。5h后将软套管也取出。疗程为3次,1次/d,连续3d。
观察指标:①比较两组患者疗效,依据症状体征评分标准判定疗效:参照《中药新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主要症状体征评分标准制定[4]。②测定两组肺功能指标水平: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百分比(FEV/FVC%)、最大呼吸流速(PEF)等。③比较两组血气指标水平:pH值、动脉氧分压(Pa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氧饱和度(Sa02)等。④其他指标:测定心率(HR)、呼吸频率(R)等。
统计学方法:数据应用SPSS16.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l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浮针组临床控制21例,显效7例,好转3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100.0%;非浮针组临床.控制11例,显效7例,好转6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0.0%。浮针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非浮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R、HR、PaCO2、PaO2、SaO2等指標水平比较:浮针组R为(21.09±3.14)次/min、HR为(88.14±11.29)次/min、PaCO2为(41.53±5.69)mmHg,均较非浮针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浮针组PaO2(78.76±11.56)、SaO2(92.68±2.75),较非浮针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肺功能各项指标水平比较:浮针组FEV,为(1.62+0.55)、FVC为(2.51±0.65)、PEF为(3.02±0.76)、FEV;%为(62.60±8.77)%,均较非浮针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H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讨论
浮针疗法是用一次性浮针在肌筋膜触发点(MTrP)的周围皮下疏松结缔组织进行扫散等手法的针刺方法。浮针以局部病症为基准,在局部病痛周围疏松的皮下结缔组织行针刺,进针时针尖直对病灶部位,人皮后进行扫散,以此改善肺通气,提高氧分压,抑制炎性因子。氧分压提高后可调节紊乱的自主神经功能,缓解气道平滑肌痉挛,使肺部炎性反应得到改善,咳嗽、气喘等也明显好转。
本研究结果显示,浮针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非浮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浮针组R、HR、PaCO2、PaO2、FEVI等指标水平均优于非浮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浮针疗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浮针疗法不仅可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患者症状得到缓解,而且R、HR、PaCO2、PaO2、FEV,等明显改善,因此浮针疗法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前景非常广阔,值得我们进一步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何权瀛.从WHO发布的全世界人口全因死亡率排序来看呼吸科医生的使命、责任和担当[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14,13(2):109-111.
[2]叶海勇,王胜.中医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概况[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3,25(12):1149-1151.
[3]中华医学会中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组[J].中华结核与呼吸杂志,2013,36(4):255-264.
[4]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55-5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51206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