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下免疫和舌下免疫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探讨皮下免疫(SCLT)和舌下免疫(SLIT)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61例变应性鼻炎患者, 随机分为SCLT组(30例)与SLIT组(31例)。SCLT组患者实施皮下免疫治疗, SLIT组患者实施舌下免疫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药物评分及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前, 两组患者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药物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 兩组患者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药物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 且SCLT组患者明显低于SLIT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CLT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6.67%, SLIT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3.87%,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CLT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67%(5/30), SLIT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90%(4/31),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皮下免疫和舌下免疫两种方法治疗变应性鼻炎均具有较好的近期治疗效果, 皮下免疫治疗在药物症状评分和改善生活质量等方面略优于舌下免疫治疗, 安全性好, 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 皮下免疫;舌下免疫;变应性鼻炎;有效性;安全性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03.074
变应性鼻炎[1]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 近些年来变应性鼻炎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临床主要表现为鼻塞、鼻痒、打喷嚏、流鼻涕等, 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影响较大, 该疾病属于Ⅰ型变态反应性疾病, 主要是机体接触应变原之后出现的一种非感染性鼻黏膜炎性疾病, 变应性鼻炎多由免疫球蛋白E(IgE)介导所致[2, 3], 目前临床上对于变应性鼻炎多采取免疫治疗、药物治疗以及避免接触变应原等方法, 唯一的对因治疗是让患者接受特异性免疫治疗, 按照特异性免疫治疗的类型, 可分为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以及皮下特异性免疫治疗, 两种给药方式不同, 也导致患者的治疗效果也存在一定差异[4]。本次研究旨在比较分析皮下免疫和舌下免疫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2月~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61例变应性鼻炎患者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病情均经确认, 随机分为SCLT组(30例)与SLIT组(31例)。SCLT组患者中, 5~14岁男12例、女5例, >14岁男5例、女8例;年龄5~60岁, 平均年龄(36.47±10.49)岁;病程1~15年。SLIT组患者中, 5~14岁男15例、女9例, >14岁男4例、女3例;年龄5~60岁, 平均年龄(36.41±10.47)岁;病程1~15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患者提供既往病历资料, 评估后符合变应性鼻炎疾病诊断[5];②采用血清尘螨特异性IgE阳性≥2级(瑞典CAP);③患者年龄≤60岁;④患者各项检查结果均通过研究要求;⑤患者配合度好。排除标准:①基础状况、体能状况、意识以及精神差者;②对本次研究使用药物以及药物辅料过敏者;③妊娠期、哺乳期妇女;④酒精过敏者;⑤生存状况以及日常生活能力差者;⑥有严重或未控制的哮喘者, 正在使用β受体阻滞剂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进行治疗者;⑦严重心血管疾病、免疫系统疾病、恶性肿瘤者。
1. 3 方法 SCLT组患者给予皮下免疫治疗, 让患者使用屋尘螨变应原制剂(ALK-Abello A/S, 注册证号S20090047), 每周皮下注射20 SQ-U, 随后每周开始滴注, 共滴注15周, 从第17周后, 注射100000 SQ-U剂量, 1次/周, 每隔4周后再注射1次, 随后每6周皮下注射1次, 直至治疗结束。SLIT组患者给予舌下免疫治疗, 让患者接受粉尘螨滴剂(浙江我武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S20060012), 患者在第1、2、3周, 分别使用1号、2号、3号滴剂, 每周第7天使用剂量分别为1、2、3、4、6、8、10滴, 在第4周以及第5周使用4号滴剂, 1次/d, 3滴/次;年龄<14岁患儿采用4号滴剂维持, >14岁患儿一直使用5号滴剂直至治疗结束, 1次/d, 2滴/次, 让患者每日晚上睡觉前在舌下含服1~3 min后吞服。两组患者设定6个月观察期, 记录患者症状变化。
1. 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药物评分及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症状评分[5]:鼻部症状评分包括鼻痒、鼻塞、打喷嚏、流鼻涕4个条目, 每个条目均采用0、1、2、3分评估, 评分越高表示鼻部症状越严重。生活质量评分[5]:采用鼻炎相关生活质量问卷调查即过敏性鼻结膜炎生活质量量表(RQLQ), 包括睡眠质量、日常生活、实际问题、非鼻/眼症状, 鼻部症状、眼部症状、情感影响7个方面评分, 评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差。药物评分:研究人员对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估, 进而对药物进行综合评估, 评分越高表示药物治疗效果越差。疗效判定标准[6]:显效:临床症状积分<1分, 且临床症状显著改善;有效:临床症状积分<2分, 临床症状改善;无效:临床症状积分无变化, 且临床症状无变化。总有效率=有效率+显效率。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药物评分比较 治疗前, 两组患者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药物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 两组患者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药物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 且SCLT组患者明显低于SLIT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51438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