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针药结合与单纯药物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比较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分析针药结合与单纯药物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80例抑郁癥患者, 采用随机分配法分为观察组和参照组, 每组40例。参照组患者行单纯药物治疗, 观察组在参照组基础上给予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临床相关指标、满意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5.00%显著高于参照组的80.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焦虑情绪改善情况、抑郁情绪改善情况、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社会认知改善情况评分均高于参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的总满意度为97.50%, 高于参照组的82.5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5.00%, 显著低于参照组的20.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抑郁症患者应用针药结合治疗干预效果更佳, 能够改善患者的临床指标, 降低并发症发生的几率, 且安全性高、预后良好, 因此, 值得广泛的应用与推广于现代临床医学当中。
  【关键词】 针药结合;抑郁症;氟西汀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06.081
  随着日益增多的压力负担, 近年来我国抑郁症发病率呈持续递增的趋势, 严重影响到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与身心健康[1]。目前, 临床常采用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类抗抑郁药物对患者予以治疗, 虽然能够有效的缓解患者的抑郁症状, 但会存在一些不良反应[2]。根据相关研究表明, 针药结合的方式可以充分发挥抗抑郁药物的疗效, 且有效的降低药物副作用[3]。基于此, 本文对比和分析了抑郁症患者应用针药结合治疗干预与单纯药物治疗的效果, 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1月本院收治的抑郁症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 在充分告知患者研究目的与具体情况的条件下与患者签订知情同意书、获取使用相关数据, 并采用随机分配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参照组, 每组40例。观察组患者中男24例, 女16例;年龄20~78岁, 平均年龄(40.25±12.74)岁。参照组患者中男23例, 女17例;年龄22~77岁, 平均年龄(40.22±12.3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参照组患者行单纯药物治疗, 即给予患者口服盐酸氟西汀胶囊[PATHEON FRANCE(法国)(礼来苏州制药有限公司分装), 国药准字J20170022], 晨服20 mg/d。观察组在参照组基础上给予针灸治疗, 将患者置于平卧位, 对患者的双侧合谷、双侧太冲、百会、印堂穴位进行针刺治疗, 30 min/次, 1次/d, 5 d为1个疗程, 持续治疗4个疗程。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疗效分为显效、有效、无效, 具体的评定标准如下:显效: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临床症状消失, 无并发症与副作用的发生;有效: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临床症状有所改善, 并发症与副作用的发生率大幅降低;无效:患者的病情并未得到控制或发生恶化, 临床症状没有得到改善, 发生并发症与副作用的几率高。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②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相关指标, 临床相关指标包括焦虑情绪改善情况、抑郁情绪改善情况、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社会认知改善情况, 均采用百分制, 分数越高代表改善情况越佳。③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满意度, 分为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总满意度=(非常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100%。④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包括记忆减退、睡眠障碍、胃肠障碍、心悸胸闷。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 参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0.00%;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参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临床相关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焦虑情绪改善情况、抑郁情绪改善情况、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社会认知改善情况评分均高于参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3 两组患者治疗后满意度比较 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的总满意度为97.50%, 参照组患者的总满意度为82.50%, 观察组患者的总满意度高于参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 4 两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5.00%, 参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0.00%;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参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临床医学对于抑郁症的定义为情感性精神障碍, 认为大脑神经突触间隙5 -羟色胺(5-HT) 与去甲肾上腺素(NE) 等神经递质含量的减少是引发患者心境低落, 导致抑郁症病发的主要原因[4]。因此, 临床常采用SSRIs类抑制剂作为抗抑郁药物的主要成分, 该类药物的作用机理在于通过SSRIs对5-HT系统的选择性作用, 促进突触间隙内5-HT浓度的增加, 进而帮助患者改善抑郁症状[5]。虽然SSRIs抗抑郁药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 但该类药物起效较慢, 副作用较多, 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患者病情的康复效率。因此, 临床迫切需要能够快速起效且副作用少的抗抑郁治疗手段[6]。在中医理论中, 并没有抑郁症一词的说法, 而是属于“郁证”、“百合病”、“脏躁”等范畴, 中医认为肝气郁结、气机不畅是导致患者为思虑不遂、情志抑郁的主要原因, 需要以针灸的方式对心脾肝胆等脏腑施以干预治疗[7]。针刺印堂、太阳、内关、神门能宁心安神, 除烦解郁[8];行间为足厥阴肝经的荥穴, 能疏肝行气[9];足三里能健脾和胃, 胃和则卧安[10]。此外, 针灸治疗也能够有效的促进5-HT和NE等神经递质的释放, 达到有效改善患者内分泌激素的目的[11]。因此, 与单一SSRIs抗抑郁药物治疗相比, 针药结合的治疗方式能够改善单一用药患者出现头晕、恶心等副作用, 充分发挥药物的治疗效益, 提高用药的安全性。同时, 在予以患者药物治疗的同时, 积极的疏导患者的心理情绪也是十分重要的治疗辅助手段, 帮助患者树立治愈的信心、对生活的热情, 建立正确的社会认知功能, 改善负面情绪, 提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进而有效帮助患者改善抑郁临床症状与表现,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改善预后[12-16]。通过本文论述可知,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5.00%显著高于参照组的80.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焦虑情绪改善情况、抑郁情绪改善情况、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社会认知改善情况评分均高于参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的总满意度为97.50%, 高于参照组的82.5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5.00%, 显著低于参照组的20.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抑郁症患者應用针药结合治疗干预效果优于单纯药物治疗, 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 降低患者出现记忆减退、睡眠障碍、胃肠障碍、心悸胸闷等并发症的几率, 且患者的治疗满意度高, 因此, 值得临床推广和运用。
  参考文献
  [1] 臧颖颖, 刘玥婷, 王朝阳. 针药结合治疗抑郁症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结果. 辽宁中医杂志, 2019, 46(10):2028-2033.
  [2] 臧颖颖. 圣彼得堡中医院抑郁症病例的回顾性研究及针药结合治疗抑郁症临床文献的Meta分析.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
  [3] 赖瑜梅, 文黛薇, 张庆梅, 等. 中医药治疗抑郁症临床研究进展与安全性分析.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 19(18):31-32.
  [4] 张晓钢, 贾竑晓. 中西医结合治疗精神疾病伴发睡眠障碍述评. 河南中医, 2018, 38(9):1445-1449.
  [5] 杨昕婧. 基于中医针刺抗抑郁临床疗效的效应机制研究和预测探索.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
  [6] 杨慧琳. 针刺对中老年抑郁症特定情感环路脑功能成像影响的基础研究.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8.
  [7] 王树华. 针药治疗抑郁症100例临床报告.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7, 4(88):17382.
  [8] 隋雨荧, 钟正, 王佳琦, 等. 针刺结合西药治疗抑郁症的优势分析. 中医药导报, 2017, 23(12):90-92.
  [9] 彭天强, 刘建强, 王燕君, 等. 陈华德教授针药并施治疗肝郁痰阻型抑郁症经验. 甘肃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 34(2):35-37.
  [10] 俞裕天, 荣培晶, 唐纯志. 针药结合改善SSRIs类抗抑郁药起效延迟效应的探索.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7, 32(3):1165-1168.
  [11] 张洁, 李军, 黄新智, 等. 基于社区的针药结合治疗老年抑郁症疗效和影响因素研究. 中外医疗, 2017, 36(4):1-2, 5.
  [12] 李业余. 针药结合治疗卒中急性期抑郁症35例疗效观察//第二届国际抑郁共病暨第十二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6:301.
  [13] 陈丽智. 针药结合治疗抑郁症的远期疗效观察.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1.
  [14] 林虹, 于志峰, 康凤河. 针药结合调节抑郁症患者Th1/Th2平衡的研究. 针灸临床杂志, 2014, 30(07):1-3.
  [15] 杨永超. 针药结合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临床观察.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6.
  [16] 胡妮娜, 刘春红, 杨松堤. 近年来针灸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针灸临床杂志, 2012, 28(2):67-7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51454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