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西药联合隔姜重灸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37例临床观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目的:观察西药联合隔姜重灸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肱骨外上髁炎患者7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37例,对照组常规采用口服止痛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处理基础上采用隔姜重灸法治疗。记录并对比分析两组间的临床疗效、视觉模拟评分(VAS)、握力、压痛作为评价指标。结果:治疗疗程结束后,两组治疗后的VAS评分量表分值、握力、压痛明显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VAS评分量表分值、握力、压痛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对照组有效率为81.08%,治疗组有效率为94.59%,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药联合隔姜重灸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 肱骨外上髁炎;隔姜灸;艾灸疗法
  【中图分类号】R686.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20)2-0100-04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western medicine combined with Ginger Penetration Moxibustionin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acute external humeral epicondylitis.Methods A total of 74 patients with lateral epicondylitis of humerus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treatment group with 37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oral analgesics routinely, while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treated with Ginger-separated Moxibus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clinical effects,the scores of VAS scale,the degree of tenderness and grip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 After the treatment, the VAS score, grip strength and tenderness of the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the VAS score, grip strength and tenderness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After treatment, the effective rate of the control group was 81.08%, and the effective rate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94.59%.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s The Western medicine combined with ginger and moxibus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external humeral epicondylitis is effective and worthy of promotion.
  Keywords:External Humeral Epicondylitis; Ginger Moxibustionin; Moxibustion Therapy
  肱骨外上髁炎,俗称“网球肘”,是临床常见疾病,多因肱骨外上髁部伸肌总腱的慢性损伤性肌筋膜炎刺激周围神经血管引起肘关节外侧肿胀疼痛,活动功能障碍[1],其发病有一定的职业倾向,多见于网球运动员、建筑工人、家庭妇女等长期使用手臂和腕部发力的人群。常因劳累、用力过度等因素引起肱骨外上髁炎,表现为肘关节外侧剧烈疼痛,活动受限,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产生极大的影響。早期的肱骨外上髁炎若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常易引起周围软组织增生、粘连,转化成慢性肱骨外上髁炎,病情易反复。因此,及时积极治疗肱骨外上髁炎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现代医学对于肱骨外上髁炎的治疗,主要采用药物治疗、注射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2],疗效不一,且存在各种毒副作用或不良反应。肱骨外上髁炎在中医学属“伤筋”、“痹症”等范畴,本研究为观察隔姜重灸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疗效,进行了隔姜重灸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于云浮市中医院针灸推拿科就诊的符合上述纳入标准的患者共7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37例。对照组男13例,女24例;年龄20~65岁,平均(34.24±10.24)岁;病变部位:左侧22例,右侧15例;病程:1~12周,平均(7.05±3.48)周。治疗组男14例,女23例;年龄18~62岁,平均(32.41±11.08)岁;病变部位:左侧23例,右侧14例;病程:1~12周,平均(6.84±3.17)周。其中两组之间的年龄、性别、病程、病变部位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新编实用骨科学》中有关肱骨外上髁炎诊断标准进行拟定[3],且病程范围1周至3个月:肘关节外侧疼痛,多呈酸痛、胀痛、钝痛,屈肘时疼痛加重,可放射至前臂;肱骨外上髁明显的局限性压痛;伸肌腱牵拉试验(Mill征)阳性:屈肘,握拳、屈腕。前臂旋前,能诱发肘外侧剧痛即为阳性;影像学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职业倾向,需要长期反复牵拉或收缩伸肌总腱的人群;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肘部外侧疼痛。
  1.2.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有关网球肘诊断标准进行拟定[4],多有肘部劳损史;持续进展性肘外侧疼痛,严重时可致前臂无力,握力减弱,休息时疼痛减轻;肱骨外上髁处明显压痛,前臂伸肌群紧张试验阳性,伸肌群抗阻试验阳性。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病程1周至3个月;年龄在18~65岁的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由风湿性关节炎、颈椎病等其他疾病导致的肘部疼痛;伴有心、肝、肾等严重内科疾病患者;妊娠期妇女;病程>3个月;年龄<18岁或>65岁;入院前1个月接受其它治疗,影响实验指标观测;局部皮肤破损或合并其他皮肤病;合并肌腱断裂、骨折等有明确手术指征者。
  1.5 治疗方法
  1.5.1 对照组 对照组常规采用口服止痛药治疗。口服双氯芬酸钠肠溶片(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批号:H11021640,25mg×30片),25mg/次,3次/d,7d/療程,治疗2个疗程。
  1.5.2 治疗组 在对照组处理基础上隔姜重灸法治疗,具体操作如下:选取新鲜生姜切片,厚度约3~5mm,利用三棱针在中间戳数孔,将姜片的中心对准患侧肱骨外上髁,利用艾灸架将点燃的艾条对准在肱骨外上髁桡侧腕伸肌腱起点处的最压痛最明显处灸治。灸治过程中,注意询问患者的感受,使患者温热舒适而无灼痛感,距离皮肤3~5cm。灸治过程若生姜干瘪,易姜继续灸治。60min/次,1次/d,7d/疗程,治疗2个疗程。
  1.6 观察指标
  1.6.1 疼痛评分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5]评价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评分。0分表示无痛,10分代表难以忍受剧烈的疼痛,分值越高表示疼痛越强。
  1.6.2 握力 采用电子握力计(常州市金誉医疗器材有限公司生产),评定两组治疗前后患肢握力的变化情况,评定时,患者取坐位,肩关节0°,屈肘90°,前臂旋前位进行测定。数值越高,病情越轻。
  1.6.3 压痛 采用数显示推拉计(上海佳宜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评定两组治疗前后患肢压痛的变化情况,评定时,患者取坐位,屈肘90°,将前臂置于桌面,将推拉计置于压痛最明显处,读取出现压痛时推拉计显示的压力,数值越小表示病情越重。
  1.6.4 疗效判定 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有关肱骨外上髁炎疗效评定作为疗效评价方法[4]:治愈:肘部无疼痛,无压痛,无活动痛,活动正常;好转:肘部疼痛减轻,轻压痛,活动功能改善;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其中,总有效率=(治愈+好转)例数/总例数×100%。
  1.7 统计分析 运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加减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和百分数(%)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VAS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握力比较 治疗前,两组的握力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握力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握力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压痛比较 治疗前,两组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无不良反应及失访。经治疗后,治疗组痊愈29例,好转6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4.5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0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肱骨外上髁炎是骨伤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又称肱骨外上髁综合征、肱桡滑囊炎或网球肘[6],主要表现为肘关节外侧疼痛。目前现代医学对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仍处在研究阶段。大多数学者认为其发病与“微血管神经束卡压学说”有关,早期肱骨外上髁炎多由于前臂长期反复过度旋前或旋后位引起伸肌总腱的慢性损伤,导致走行伸肌总腱的神经血管受肌肉的牵拉,引起炎症反应,引发肘关节外侧疼痛,疼痛多变现为酸痛、胀痛或钝痛[7]。若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随着病程的进展,周围结缔组织变性、弹性减弱以及血管增生,引起“血管成纤维细胞增生”,持续损伤引起肌腱变性、黏连,对神经血管束持续卡压,病情反复难愈[8-10]。因此及时积极治疗肱骨外上髁炎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现代医学对于肱骨外上髁炎的治疗方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11-12],保守治疗主要口服或外用药物治疗、局部封闭治疗、物理治疗等方法,其中非甾体抗炎药存在引起胃肠道反应,增加心血管意外的弊端,局部封闭治疗,使用激素药物,起效快,但局部激素用药存在引起肌腱脆性增加的风险;手术治疗存在损伤周围神经、血管等软组织的风险,且费用较高。因此,对于肱骨外上髁的治疗,骨伤科医生正积极的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根據其症状表现,肱骨外上髁炎在中医学,多归属于“伤筋”、“筋痹”等范畴,《黄帝内经》记载:“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中医多认为该病多为劳伤所致,气血运行,筋脉拘急,而引起肘部疼痛;或因素体本虚,正气不足,风寒湿邪趁虚侵犯人体,经气阻滞,筋脉拘挛,正如《济生方》谈及:“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治疗以温经散寒,通络止痛为治则。艾灸疗法是中医药重要组成部分,隔姜灸归属于艾灸疗法。艾灸以艾叶为灸材,艾叶味辛、苦、性温,入肝、脾、肾经,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通经活络之功[13]。《本草纲目》记载:“艾叶,生则微苦太辛,熟则微辛太苦,生温熟热,纯阳也。可以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之气为融和;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本草正》论述:“艾叶,能通十二经,而尤为肝脾肾之药,善于温中、逐冷、除湿,行血中之气,气中之滞”。说明,艾叶尤擅温经散寒,通络止痛。艾灸其作用通过艾火温热刺激以及灸材艾叶的药效共同作用下,发挥温经散寒、调和气血、调节阴阳、扶正祛邪的作用[14]。重灸在充足灸量的同时也可增强灸感透达,提高灸感的渗透和传导。此外,本研究应用隔姜灸,是隔物灸常用的方法之一,借助生姜辛温之性,提高升发宣散的作用,增强通经活络之功。现代研究表明,艾灸通过温热刺激,使局部特异感受器、热敏感免疫细胞激活,启动艾灸温通效应[15],促进气血运行,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改善局部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改善免疫功能[16]。倪瑶等[17]认为,艾灸通过调节抗炎因子及信号通路,激发中枢系统作用和周围系统作用,发挥抗炎免疫作用。
  本研究表明,隔姜重灸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不仅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同时可降低VAS评分,且能提高握力,缓解压痛。说明隔姜重灸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可缓解疼痛,改善活动功能,促进恢复,提高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孝平,汪建平.外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744.
  [2]曹俊杰.近五年肱骨外上髁炎研究进展[J].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42(3):146-150.
  [3]陶天遵,郭世绂,邱贵兴,等.新编实用骨科学[M].2版.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8:1575.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195.
  [5]南登昆. 康复医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67-268.
  [6]王和鸣.中医骨伤科学[M].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70-271.
  [7]施杞,王和鸣.骨伤科学[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985-988.
  [8]代飞,向明.肱骨外上髁炎病因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华肩肘外科电子杂志,2017,5(2):142-144.
  [9]Nayak SR, Ramanathan L, Krishnamurthy A, et al. Extensorcarpi radialis brevis origin, nerve supply and its role in lateral epicondylitis[J].Surg Radiol Anat,2010,32(3):207-211.
  [10]吴在德,吴肇汉,郑树,等.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57-858.
  [11]邬强,李勇,薛勇,等.肱骨外上髁炎的治疗概况[J].华西医学,2015,30(4):786-789.
  [12]陈年华,张建新,李欣.肱骨外上髁炎非手术治疗研究进展[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7,6(9):76-80.
  [13]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82-83.
  [14]朱现民,丁润泽,陈煦.督脉铺灸的施术关键与运用特色[J].上海针灸杂志,2014,33(10):948-950.
  [15]黄凯裕,梁爽,孙征,等.艾灸温通效应的启动机制分析[J].中国针灸,2017,37(9):1023-1026.
  [16]常小荣,刘密,严洁,等.艾灸温通温补效应的作用机制及其规律研究[J].世界中医药,2013,8(8):875-879.
  [17]倪瑶,吕文良,李娟梅,等.艾灸对炎性疾病治疗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20(3):215-218.
  (收稿日期:2019-11-02 编辑:杨希)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51528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