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研究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方法 94例子宫肌瘤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47例。对照组采取传统手术方式进行治疗, 观察组采取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操作时间、术中流血量、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操作时间为(86.49±12.63)min、术中流血量为(72.36±13.64)ml;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操作时间为(62.76±7.51)min、术中流血量为(41.93±8.96)ml。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操作时间短于对照组, 术中流血量少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071、12.783, P=0.000、0.000<0.05)。对照组患者的术后卧床时间为(4.08±0.96)d、住院时间为(7.93±2.17)d;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卧床时间为(2.11±0.52)d、住院时间为(4.54±1.09)d。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370、9.570, P=0.000、0.000<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38%低于对照组的21.2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74, P=0.036<0.05)。结论 在子宫肌瘤治疗时, 采取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 可以减少术中出血量, 并且缩短手术时间, 术后恢复也较快, 且术后并发症较少, 能够保障患者的稳定恢复, 临床疗效较为理想。
  【关键词】 子宫肌瘤;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疗效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08.023
  子宫肌瘤发生于女性生殖器官内, 多是良性肿瘤, 一般不会有致命危险, 但是其临床表征会对日常生活造成较多干扰, 还会增加不孕和流产的发生率。疾病的病因目前仍在探讨, 大多数认为与肌层细胞突变、性激素水平异常有关, 在临床实践中发现, 性激素水平过高, 会促进肌瘤的生长, 因此临床上会使用调节雌激素水平的药物对子宫肌瘤进行治疗。另外, 长期性生活不协调会增加患病几率[1]。临床上多是采取子宫肌瘤剔除术进行治疗, 传统的开腹手术效果良好, 但是损伤较为明显, 术后恢复周期也相对较长, 对于患者而言, 并非理想的治疗方式, 需进一步优化手术方案[2]。本次研究旨在分析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0月在本院治疗的94例子宫肌瘤患者进行研究, 所有患者均确诊为子宫肌瘤, 无子宫肌瘤剔除术禁忌证, 愿意参加本次研究, 符合研究标准。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47例。对照组患者年龄24~58岁, 平均年龄(41.92±10.62)岁;观察组患者年龄25~59岁, 平均年龄(42.71±10.25)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于经期结束4 d后执行手术治疗, 术前行超声检查, 明确子宫肌瘤具体情况, 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
  对照组采取传统手术方式进行治疗, 患者取仰卧位, 采取硬膜外麻醉方式进行麻醉, 麻醉起效后, 于下腹部做手术切口, 长度6~8 cm。随后逐层分离肌肉、组织, 充分暴露子宫。可以考虑在子宫峡部置胶管止血带, 阻断血供, 适当注射宫缩剂减少术中出血。随后执行肌瘤剔除操作, 若肌瘤位于宫角, 切口需远离宫角部位, 清除各部位肌瘤后, 清理盆腔, 并逐层关腹, 缝合手术切口。
  观察组采取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进行治疗, 患者取膀胱截石位, 术前需排空膀胱, 采取全身麻醉方式进行麻醉, 于脐部下方做手术切口, 长度1 cm左右, 随后构建气腹, 压力14 mm Hg(1 mm Hg=0.133 kPa)左右, 置入腹腔镜, 检查腹腔内部环境, 寻找到肌瘤部位, 进行剥离操作, 剥离过程中若是出现流血情况, 需采取电凝止血, 若是电凝无法止血, 则采取缝合止血的方式, 操作完成之后退镜, 缝合切口。术后需注意护理工作, 预防感染。
  1. 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恢复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记录手术操作时间、术中流血量用于评价手术情况, 记录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用于评价术后恢复情况, 同时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主要包括感染、尿频、盆腔粘连。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手术情况 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操作时间为(86.49±12.63)min、术中流血量为(72.36±13.64)ml;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操作时间为(62.76±7.51)min、术中流血量为(41.93±8.96)ml。观察组患者的手術操作时间短于对照组, 术中流血量少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071、12.783, P=0.000、0.000<0.05)。
  2. 2 术后恢复情况 对照组患者的术后卧床时间为(4.08±0.96)d、住院时间为(7.93±2.17)d;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卧床时间为(2.11±0.52)d、住院时间为(4.54±1.09)d。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370、9.570, P=0.000、0.000<0.05)。
  2. 3 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对照组患者术后出现感染3例, 尿频6例, 盆腔粘连1例,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1.28%;观察组患者术后出现感染1例, 尿频2例, 盆腔粘连0例,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38%。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74, P=0.036<0.05)。   3 讨论
  子宫肌瘤初期多无明显症状, 多数患者是在做盆腔检查、超声检查时发现存在异常。较为常见的临床表征为子宫出血、压迫感、白带增多等, 子宫出血多见周期性出血, 以月经量增加为主要表现, 不是所有的子宫肌瘤都会导致出血, 若是子宫肌瘤位于浆膜下, 一般不会有出血情况, 若是位于黏膜下, 即使极小体积的肌瘤, 都会引起较为明显的出血情况, 长期流血可导致贫血。压迫感主要是因肌瘤生长引起, 一旦肌瘤体积过大, 就会影响周围器官组织, 可导致排尿频率增加, 排便时也有明显不适感。由于子宫肌瘤不断增大, 会影响孕囊的正常着床, 还会压迫腔管, 引起宫腔变形, 即使孕囊顺利着床, 也不能正常生长发育。关于疼痛这一表征, 不是十分多见, 部分患者可能因下腹坠胀出现疼痛感, 腰背部会有酸痛感。白带增多主要是由于子宫内膜腺体增加, 若是子宫内发生溃疡, 可能会出现血性、脓性白带。子宫肌瘤不会威胁生命, 但是会对基本生活造成干扰, 加之疾病长期发展可导致不孕、流产, 因此需尽快治疗[3]。疾病治疗需根据病情采取方案, 若是病情不甚严重, 没有恶变趋势, 一般是建议观察一段时间, 部分感到不适的患者, 可以采取药物治疗措施, 米非司酮是常用药物。但是药物干预无法长期维持效果, 停药一段时间后肌瘤会再次长大。因此, 对于一些表征较为明显的患者, 多是建议采取手术方案。
  子宫肌瘤剔除术是治疗子宫肌瘤的有效措施, 一般而言, 肌瘤直径>2 cm就建议尽快执行手术, 避免肌瘤进一步长大, 引起蒂扭转, 既往多是采取开腹手术方式进行手术治疗。开腹手术对于符合手术治疗标准的子宫肌瘤患者都能发挥理想的效果, 但是手术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在手术操作阶段, 若是出现分离层次不清的情况, 肿瘤未能沿包膜分离, 有可能会导致出血, 若是分离阶段肌瘤与肌层连接紧密, 强行采取钝性分离也会导致出血。另外, 手术过程中若是肌瘤较大, 已经引起器官变形, 有可能造成器官损伤, 这些都是开腹手术时需要关注的细节问题[4]。虽说手术效果较好, 可以充分清除肌瘤, 但是后续恢复可能会消耗大量时间。开腹手术过程中会做一个长达6~8 cm的手术切口, 造成的损伤较为严重, 术后恢复时间会相应延长, 发生术后并发症的几率也会相应增加。同时, 开腹手术后, 腹部会留下明显的瘢痕, 严重降低腹部美观感, 对于女性患者而言, 腹部出现瘢痕会干扰其心理状态。
  在技术的支持下, 目前临床上很多手术都可以在腹腔镜下进行操作, 子宫肌瘤剔除术也可以于腹腔镜下操作。腹腔镜最大的优势就是微创, 只需要在腹部做1 cm左右的切口即可进行后续操作, 随后可以在腹腔镜的指导下, 进行子宫肌瘤剔除工作。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优势是很明显的, 具体分析如下:①创伤较小, 手术操作时只会在腹部留下极为细小的伤口, 并不会对整体美观造成影响;②术后恢复较快, 得益于小切口的优势, 不会对腹部组织、器官造成破坏, 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恢复;③术后并发症较少, 由于损伤较小, 也不会干扰内部器官, 术后发生感染、盆腔粘连的几率偏低;④患者负担较小, 由于术后恢复较快, 不会长时间使用抗生素避免感染, 因此治疗阶段不会给患者造成太多负担[5]。可以明显发现, 在减少损伤、促进恢复方面, 腹腔镜下手术是优于开腹手术的, 但是腹腔镜下手术并非完全没有缺点。就治疗效果而言, 腹腔镜下手术可能无法完全清除肌瘤, 若是肌瘤偏小, 极有可能发生残留。同时, 在治疗过程中, 需要关注开腹手术中的一些细节, 避免出现大出血情况。另外, 还需关注治疗时间点, 对于一些直径较大的肌瘤, 建议尽早采取手术措施, 若是肌瘤持续增大, 引起蒂扭转, 此时执行使用开腹手术方案进行治疗。手术之后, 应该加强护理工作, 确保患者的稳定恢复。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操作时间为(86.49±12.63)min、术中流血量为(72.36±13.64)ml;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操作时间为(62.76±7.51)min、术中流血量为(41.93±8.96)ml。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操作时间短于对照组, 术中流血量少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071、12.783, P=0.000、0.000<0.05)。对照组患者的术后卧床时间为(4.08±0.96)d、住院时间为(7.93±2.17)d;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卧床时间为(2.11±0.52)d、住院时间为(4.54±1.09)d。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370、9.570, P=0.000、0.000<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38%低于对照组的21.2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74, P=0.036<0.05)。
  综上所述, 在子宫肌瘤治疗时, 采取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 可以减少术中出血量, 并且缩短手术时间, 术后恢复也较快, 且术后并发症较少, 能够保障患者的稳定恢复, 临床疗效较为理想。
  參考文献
  [1] 吴龙剑.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比较. 当代医学, 2019, 25(34):37-39.
  [2] 张娜.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开腹手术的临床疗效对比. 中国医药指南, 2019, 17(29):46-47.
  [3] 廖洁慈.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 中国医药科学, 2019, 9(22):112-114.
  [4] 肖琳, 崔军丽.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肌瘤的效果对比. 中外医学研究, 2019, 17(30):23-24.
  [5] 李囡.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比较.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9, 25(22):96-97, 174.
  [收稿日期:2020-01-1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51697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