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药熏洗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观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观察单纯风寒煎剂熏洗和风寒煎剂熏洗加推拿的起效时间。方法 将符合诊断标准的100例外感发热风寒证患儿随机分单纯熏洗组与熏洗加推拿组,分别进行治疗和即时降温效果的观察。结果 熏洗加推拿组即时降温效果的总有效率高于单纯熏洗组。(P<0.05)结论 风寒煎剂熏洗加推拿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寒型)即时降温效果优于单纯熏洗组。
   【关键词】 风寒煎剂;熏洗;小儿外感发热;即时降温效果
   我院儿科临床采用自拟的风寒煎剂熏洗配合推拿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寒型),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1.1 西医诊断标准[1](依据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儿科学》第6版标准拟定):①发热,咽痒,鼻塞、流涕、喷嚏,咳嗽;②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③血常规: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加。
  1.1.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2] 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4年)小儿风寒感冒标准。
  1.2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10月至2011年3月门诊患儿100例,其中男性58例,女性42例;年龄在6个月~3岁54例,3+~6岁46例;体温在38.1~38.9℃67例,39~41℃33例。根据治疗方法将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风寒煎剂熏洗加推拿组68例和单纯风寒煎剂熏洗组32例。两组性别、年龄、初始体温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3 治疗方法
  1.3.1 方药组成 桂枝40g,羌活30g,柴胡20g,川芎15g,炒白芍10g,炙甘草5g。
  1.3.2 治疗方法
  1.3.2.1 单纯熏洗组 将中药饮片用清水2000ml浸泡半小时,武火煮沸后5分钟滤汁,加水2000ml再煎沸5分钟滤汁即可,然后加水稀释成1%的浓度熏洗。
  1.3.2.2 熏洗加推拿组 熏洗结束后,操作者面对患儿分别推攒竹、推坎宫、揉太阳各1分钟;然后推三关、掐揉二扇门各1分钟;拿风池半分钟。
  1.3.3 合并用药 治疗期间,体温超过38.5℃者,可应用美林(布洛芬)退热;发生高热惊厥者,可应用安定(地西泮)针抗惊厥,赖氨匹林针退热。
  1.4 疗效观察及疗效评价标准[3] 每例患儿治疗1次,观察即时降温效果。药后0.5小时、1小时分别测量体温1次,体温下降<0.5℃为无效,体温下降≥0.5℃为有效,体温降至≤37.4℃为显效。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Statistics 17.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行列表资料卡方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2 结果
   熏洗加推拿组共68例,其中显效30例,有效3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4.1%。单纯熏洗组共32例,其中显效12例,有效8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62.5% 。下表结果显示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经秩和检验,Z=-2.087,P=0.035<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外感发热是小儿时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中医认为小儿年幼,冷暖不知自调,或风寒直入,或汗出当风,临床早期均多表现为恶寒、发热同见等风寒证症候。临床针对外感早期风寒证型,自拟风寒煎剂熏洗,寓洗浴于治疗之中,操作方便,且副作用小。小儿推拿通过手法作用于特定穴位,可以起到疏通经络、祛风解表、解肌散热之功效。其中,推攒竹、推坎宫、揉太阳疏风解表,发散外邪;推三关、掐揉二扇门、拿风池则可发汗解表,祛散风寒[4]。配合中药熏洗应用达到协同降温的效果,缩短降温时间,提高治疗效果。我们观察,熏洗加推拿组小儿外感发热(风寒型)的即时降温效果显著,明显优于单纯熏洗组,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杨锡强,易著文.儿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05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4:76。
  [3]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中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63。
  [4]俞大方.推拿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18。
  作者简介:武琪琳(1981-),中医师,郑州中医院
  基金项目:郑州市科技局2010年科技发展计划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6142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