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西结合调周法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的体会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邬春光 王庆波

  [摘要] 目的 运用中西结合调周法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功血),应用祖国医学理论,探讨配合补肾、补脾、养肝阴以及平衡阴阳治疗功血的疗效。方法 运用现代医学手段通过B超、检验、基础体温测定等方法,随机选取280例功血患者用中西结合调周法治疗功血并与常规疗法进行比较研究。 结果 治疗组210例,治愈率为84.8%,总有效率为97.6%,无效率为2.4%;对照组70例,治愈率为71.4%,总有效率为92.9%,无效率为7.1%,P < 0.05。 结论 中西结合调周法较单纯应用激素、人工周期、止血药、手术等更加理性和回归自然,有显著疗效并且疗效巩固。
  [关键词] 中西结合;调周法;功能性子宫出血;治疗
  [中图分类号] R711.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2(c)-0118-02
  
   功能性子宫出血是神经及内分泌功能紊乱所致的经血非时非量的异常性子宫出血[1],或量多如注或量少淋漓。研究表明本病以雌、孕激素、垂体分泌不调导致子宫内膜增生、分泌、脱落失常为病机。而运用中西医结合调周法并针对个体化调整阴阳气血(激素水平)是目前的有效方法。经总结分析并采取对照及统计学处理,谈体会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临床2008~2010年就诊顺序先后随机3∶1比例双盲取样。共选治疗组210例,对照组70例进行比较研究。280例患者平均年龄35.6岁,最大年龄51岁,最小年龄16岁。治疗组中无排卵性功血160例,有排卵型功血50例,合并贫血(Hb < 10 g/L以下)48例,其中重度贫血(Hb<8 g/L以下)3例。B超所见子宫内膜增厚( > 1.1 cm)95例。70例对照组中无排卵性功血48例,有排卵型功血22例,合并贫血12例,其中重度贫血1例。B超所见子宫内膜增厚28例。280例患者全部经B超检查、血常规分析、凝血机制分析,排除其他非功血因素。
  1.2诊断标准
   采用《妇产科学》第7版教材,及1994年中医管理局关于功血的诊断及疗效标准制定。
  1.2.1中医标准:经血非时而下,或量多如注,或量小而淋漓不断,或交替出现。辨证分:血热、脾虚、肾虚、血瘀4型[2]。
  1.2.2西医标准:基础体温呈单相图或呈双相而分泌期短于10 d,或温差低,示性激素长期偏高或偏低,内膜增生型或混合性改变。
  1.3治疗方法
   治疗组应用现代医学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等择时注射等方法治疗。出血期中药基本处方:黄芪20 g、当归15 g、干地黄15 g、党参20 g、地榆20 g、茜草20 g、益母草15 g、山萸肉10 g等,在月经不同时期分别应用养血、温阳、益肾、化瘀等方法调周。血热加茅根15 g、藕节20 g、仙鹤草20 g;脾虚加白术30 g、黄精15 g、倍黄芪40 g;肾虚加菟丝子15 g、肉苁蓉10 g;血瘀加丹参15 g、王不留行10 g、炙山甲6 g。对照组采用宫血宁、止血宝同时辨证应用归脾丸、肾气丸、艾附暖宫丸或人工周期治疗。经血多,血脱,重症贫血时择情补液、输血、静注参麦注射液等方法。4~6 d为1个疗程,调整3个月为1个周期。观察疗效。
  1.4疗效标准
   痊愈:子宫收缩良好,阴道流血停止,经期经量恢复正常持续3个月以上;好转:子宫收缩良好,出血停止或减少,停药后未能持续3个月以上的正常月经;无效:连续应用3个疗程以上或用药1个周期未见正常月经者。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一般服药1个疗程出血停止,1个周期痊愈。治疗组210例,治愈率为84.8%,总有效率为97.6%,无效率为2.4%;对照组70例,治愈率为71.4%,总有效率为92.9%,无效率为7.1%。见表1。
  3讨论
   功能性子宫出血是神经及内分泌功能紊乱所致的经血非时非量的异常性子宫出血,或量多如注或量少淋漓。属于祖国医学“崩漏”范畴,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本病以雌、孕激素,垂体分泌不调导致子宫内膜增生、分泌、脱落失常为病机。激素不足及相近于中医所谓“藏精不足”,阴虚于内,精血不能相互化生,阳气内动,虚阳博于外,所谓“阴虚阳搏谓之崩”的祖国医学理论。《黄帝内经》指出“阴虚阳搏谓之崩”,其“阴虚”之意在于肝、脾、肾三藏阴精不足,真阴内弱,“天癸”(示性激素)亏乏,“阳搏”之意在于阳气内动,相火无守,冲任失调(黄体功能紊乱)。今天看来是垂体分泌的各种促性腺激素对卵巢功能的调整和反馈出现了程序错位,是社会、环境、心理、药物、感染等多种因素造成的。月经周期是人类最典型的时间性生理周期,受地球环境的影响,更受到宇宙环境的影响。而体内激素是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为保证周期的稳定就要调整好各种关系的平衡。为此笔者对治疗组自拟调周法,运用中药“调周汤”并根据辨证四证加减。因此调周法是针对整体规律及个体化差异所制定的理性方案。补肾就是健脑,是双相调整大脑及垂体功能,使其能够正确、适时地应用促激素和神经递质来调控性腺功能,使卵巢能够按时、定量分泌各种激素,从而指导子宫及其内膜的周期性变化。补脾就是促进消化、吸收、排泄,脾功能强劲才是人体把摄入的各种物质转化成所须的基础。养肝阴则是储存和储备血及能量。现代药理表明黄芪、党参、菟丝子[3]、肉苁蓉[4]能够促进性腺机能,促排卵[5],激发造血系统而生血。当归、益母草[6]、穿山甲能兴奋子宫收缩,清理宫腔淤积而达到去瘀生新而止血的目的。因此根据个体化状况不同采取不同形式,不同时期、不同剂型和剂量的调周法,实践证明是有效可行的。而临床上应用此法比单纯应用激素、人工周期、止血药等更加理性和回归人性及自然,而且疗效巩固,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乐杰. 妇产科学[M]. 7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01.
  [2] 刘亚欣. 月经失调[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5:25-26.
  [3] 叶敏,阎玉疑. 菟丝子药理研究进展(综述)[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9(23):52.
  [4] 张钰哲,杨玲玲,宋海峰,等. 肉苁蓉抗应激药理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J]. 国际药理学研究杂志,2009,10(36):346.
  [5] 陈亚琼,叶雪清,李桂云,等. 补肾中药对雌性大鼠性腺轴形态和功能的影响[J].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1995,16(4):304.
  [6] 顾月丽,顾江红. 益母草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 中国中医药科技,2008,15(4):320.
  (收稿日期:2011-12-2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615203.htm